首页
分院概况
科技成果
研发团队
成果视频
联系我们
研发团队
Teams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能源化工
生物技术
环保减排
精细化工
科学仪器
新能源
金属研究所
工程材料
特种合金
薄膜材料
表面工程与防护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生态与环境工程
现代农业
生物技术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先进制造
电子信息
机器人
海洋研究所
水产养殖
海洋工程与装备
生物技术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
生物能源
生物基材料
能源应用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生物技术
环境保护
现代农业
中科院沈阳计算公司
电子信息
先进制造
中科院沈阳科仪公司
真空装备
中科院系统其他单位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生物分离分析新材料与新技术创新团队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生物分离分析新材料与新技术创新团队致力于研究分离分析新材料的制备、生物分子的分离分析和结构鉴...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生物分离分析新材料与新技术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bioanalysis.dicp.ac.cn/
负责人:叶明亮
工作单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学科领域:分析化学,生物化工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靳艳
办公电话:0411-84379576
手 机:
E-mail:mingliang@dicp.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陈维东
办公电话:0411-84379752
手 机:
E-mail:wdchen@dicp.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生物分离分析新材料与新技术创新团队致力于研究分离分析新材料的制备、生物分子的分离分析和结构鉴定、生物质谱为基础的联用技术和方法及其在蛋白质组学、血液净化、东北特色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复杂生物样品预处理技术和方法。 基于纳米材料的富集技术和方法、蛋白质组样品预处理的集成化技术、同位素标记技术; (2)高效分离柱技术与多维分离分析系统。高效整体分离柱技术;多维分离分析方法;质谱数据处理方法; (3)蛋白质组修饰谱规模化分析技术和方法蛋白质磷酸化、糖基化等翻译后修饰的分离、规模化鉴定新方法及其应用;(4)新型血液净化材料、生物分离材料。免疫吸附、内毒素吸附等材料的研制,手型分离材料,磷酸肽的富集材料等。(5)东北特色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发掘东北药食同源的特色生物资源、提高生物资源利用率及附加值为目标,研究生物资源综合利用、高值化制备的关键技术及新产品开发。
目前拥有达到产业化要求的成熟技术:(1)鹿血蛋白活性肽制备技术(降血压功能);(2)鹿胶原肽制备技术(DPP-IV抑制、抗氧化活性);(3)蜂花粉活性组分制备技术(对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4)天然玉米黄素制备技术;
另外本课题组拥有生物质谱、液相色谱等多种分析研究仪器,建立了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体内、体外筛选模型,可开展多种方式合作研究。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 新型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研制和产业化
研发团队针对我国在手性药物研制和生产方面严重滞后的局面,致力于解决制约手性药物质量控制和生产最关键技术,发展制备系列化的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和手性色谱柱系列产品。首先在手性药物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方面,发展了多种整体柱制备新技术,所制备的环糊精类和纤维素类手性整体柱不仅具有良好的通透性,而且具有很高的色谱柱效,并通过cLC成功拆分多种外消旋化合物,最高柱效达到83,300 N/m;另外,研制成功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分析型蛋白质、纤维素衍生物涂敷型和化学键合型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工艺和方法,其中纤维素衍生物涂敷型和化学键合型手性固定相的分离性能与国际上同类产品基本相当。
纤维素衍生物涂敷型和化学键合型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和应用
相关技术通过技术转让等形式在北京分水公司实现了产业化,提升了企业技术质量水平,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不仅实现了手性药物液相色谱大规模拆分和手性药物质量控制这一关键支撑技术的国产化,并且极大得降低手性柱的生产成本。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对我国传统的外消旋药物转化为单一对映体药物、手性药物的研制和开发、提升我国传统的医药工业的技术水平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 新型血液净化材料的研制
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健康,而且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生物医用材料和医疗器件的开发,首先针对我国高发的重大疾病如急性肾病、重症肝炎和红斑狼疮等至今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发展制备了多种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免疫吸附材料和胆红素吸附材料。血液净化疗法作为一种过渡疗法被用来辅助治疗威尔森氏症,研究团队发展制备了具有特异性吸附铜离子的高分子微球,为体内血液中其他有毒重金属离子的去除奠定基础。
这些技术通过技术转让等形式在山东威高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不仅提升了企业技术质量水平,还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对提高人民生活健康水平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胆红素吸附材料
3. 鹿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鹿是东北三宝之一,东北是我国最大的梅花鹿和马鹿养殖基地。鹿全身都是宝,鹿产品作为名贵滋补品在我国有悠久历史,但我国鹿产品的加工一直沿用传统的方法,技术水平低下,影响并限制了鹿茸在医药、健康领域的应用。我们团队长期致力于鹿生物功能组分的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已完成以鹿血为原料的具有降血压、增强免疫力功能的鹿血肽制备技术产业化、以鹿皮、鹿筋为原料的鹿胶原蛋白制备技术产业化;目前正在开展以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增强记忆力、免疫调节、增强骨密度等活性为靶标的鹿茸、鹿骨、鹿胎、鹿尾活性组分的制备研究。
3.1 鹿血肽制备技术
以鹿血为原料,采用酶解技术将鹿血中的大分子、不具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制备得到具有降血压、增强免疫力功能的小分子的鹿血蛋白活性肽。鹿血蛋白活性肽制备技术于2009年通过了辽宁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意见“该项技术将现代生物技术成功应用于传统中药的开发,制备技术和工艺合理可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技术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并已在抚顺市九九鹿业实现产业化,产品于2013年获得保健食品批号“国食健字G20130644”。本项目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传统滋补品鹿血进行创新性开发,项目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1)将鹿血蛋白与鹿血血红素分离,使鹿血血红素保留了鹿血固有的补血功能;(2)以生物酶解为核心的鹿血活性肽制备技术反应条件温和,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鹿血中固有的活性组分;(3)酶解技术使包含在鹿血蛋白中不显示生物活性的肽段的活性位点显露,不仅增强了鹿血原有的增强免疫力功能,而且还增加传统的鹿血不具有降血压的新功能。该技术获得2015年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鹿血肽及其产品
3.2鹿胶原肽制备技术
我国鹿产品主要以产茸为主,鹿场每年都有大批不产茸的鹿被淘汰,从而产生大量的鹿皮资源,亟需新技术新方法开发鹿皮的新功能。本团队以鹿皮、鹿筋为对象开发了多步、多酶法鹿胶原肽制备技术,旨在将鹿皮中胶原蛋白降解为小分子的鹿胶原肽,鹿胶原肽可用于膳食补充剂或美容行业,为鹿资源开发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该技术利用生物酶具有专一性强、效率高等特点所设计的工艺过程,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工艺绿色环保、产品收率高、分子量可控等特点。该技术已在抚顺、西丰等地实行产业化。
与目前主要胶原肽原料鱼皮、猪皮、牛皮相比,鹿皮具有脂肪含量低、生物安全性高等特点,因此是理想的胶原肽的制备原料。该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鹿皮简单熬制的加工工艺,可将产品制备成为口服液、粉剂、片剂等不同剂型,方便了使用者食用同时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项目的实施改变了鹿产业以取茸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在不影响鹿业现有产品收获的同时增加了鹿胶原肽新产品,提高了鹿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鹿胶原蛋白及其产品
查看详细
生物微流控芯片团队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流控芯片研究团队是国内最早从事微流体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的主要单位之一,特别是在以微流控芯片...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生物微流控芯片团队
课题组网址:www.biochem.dicp.ac.cn
负责人:秦建华
工作单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学科领域:生物技术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姜雷
办公电话:0411-84379355
手 机:
E-mail:jianglei@dicp.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刘丹竹
办公电话:0411-84379178
手 机:
E-mail:liudz@dicp.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流控芯片研究团队是国内最早从事微流体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的主要单位之一,特别是在以微流控芯片为基础的生物医学应用研究方面具有显着特色,在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微流控芯片研究团队经过近10年的努力,已经构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兼有明显生物医学特色的功能化微流控系统,形成了一支以博士和博士后为主,具有化学、医学、生物学、药学和材料工程学等不同专业背景,交叉研究特色明显、国际范围交流广泛,并致力于开拓创新的研究队伍。累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0余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项,有偿转让3项,形成了一大批覆盖微流控芯片技术和应用领域的专利群。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 微流控基础与方法学研究;2. 功能性仿生材料设计制备;3. 微生理病理系统(器官芯片);4. 组织微环境构建与3D药物筛选;5. 微型生化分析与医学诊断应用。
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1.集成微流控芯片核酸检测仪器;2.高通量微流控芯片细胞水平药物评价系统。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集成微流控芯片核酸检测仪器(多功能微流控芯片仪)
对体液(如血液、尿液等)核酸的分析,特别是基因分型和基因变异检测是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基因诊断和遗传学研究的重要途径。现阶段,传统用于核酸分析方法主要涉及样品核酸提取、纯化,目的基因片段PCR扩增,平板凝胶电泳分离和荧光检测等几个过程,这些不同的单元操作均离线进行,样本耗量大,运行周期长,步骤繁琐,精度较低,难以实现自动化,不适于生物实验室、遗传研究中心和临床诊断实验室的需要,更难以符合未来疾病诊断家庭化个体化的趋势。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流控芯片研究团队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可进行灵活组合和大规模集成的特点,将常规DNA分析过程中DNA纯化、聚合酶链反应和检测等基本过程集成在芯片上完成,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核酸分析微流控芯片系列,主要包括样品处理微流控芯片和核酸扩增微流控芯片。利用芯片固相萃取技术进行样品DNA制备,包括细胞破碎和DNA萃取/纯化;后经集成的微阀控制,进入芯片核酸扩增反应池,并进行目的基因片段扩增,再经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由计算机控制的软件系统输出结果。该系统具有样品消耗少、分析时间短、过程简单,应用范围广等优点,适用于生物学实验室、临床诊断实验室、遗传学研究中心以及法医学鉴定中心等。该系统获2009年大连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2.高通量微流控芯片细胞水平药物评价系统
高通量和高内涵细胞水平药物评价是药物评价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实现大规模新药研发的关键。随着新的药物靶点不断出现,药物生产技术的革新,生物技术药物等新药品种不断增加,传统的评价方法已不能满足新药研发的需要,建立一种高效的集成化药物评价系统成为新药研发领域的迫切需要。在过去的近几十年中,通过提高仪器制造技术、生物检测手段、计算机数据分析软件的功能等,尤其是微流控技术的出现与成熟,使高通量高内涵药物评价技术的实现成为可能。
高通量细胞水平微流控芯片药物评价系统是以微流控芯片为核心技术,从功能化、集成化、自动化微流控芯片系统总体设计入手,构建的一个集细胞功能芯片模块、流路控制模块、细胞培养微环境模块和细胞响应信号实时监测模块于一体的多功能集成化细胞水平药物筛选系统,此系统包含在线细胞培养、药物加载、细胞响应信号实时检测等全部的药物评价过程,充分反映出系统的集成化和高通量特点。目前微流控芯片研究团队已经成功将该系统应用于细胞水平抗炎药物的筛查,抗肿瘤药物药效评价,其效率和评价结果均优于传统药物评价模式。
流控芯片细胞水平药物评价系统
查看详细
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团队
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团队以分离分析研究为立足点,以生命科学、重大疾病、中医药现代化、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复杂样品分析为...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团队
课题组网址:www.402.dicp.ac.cn
负责人:许国旺
工作单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学科领域:生物技术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孔宏伟
办公电话:0411-8437932
手 机:
E-mail:konghw@dicp.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刘丹竹
办公电话:0411-84379178
手 机:
E-mail:liudz@dicp.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团队以分离分析研究为立足点,以生命科学、重大疾病、中医药现代化、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复杂样品分析为切入点,开展极端复杂体系分析的方法学研究及其应用、代谢组学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和转化医学等工作。
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
标准化的国际先进水平的代谢组学技术服务平台,可广泛应用于医学、药学、营养、农业、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研、转化及生产质控等各个阶段。
疾病辅助诊断检测试剂盒。在长期的代谢组学研究中,题目组在代谢性疾病、癌症等重大疾病中发现了一系列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代谢标志物,可用于临床试剂盒的开发。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代谢组学分析平台
代谢组学是通过考察生物体系受刺激或扰动后(如将某个特定的基因变异或环境变化后)代谢产物的变化或其随时间的变化,来研究生物体系的代谢途径的一种技术。生物体由基因调控的生化反应,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所有生命活动都发生在代谢层面,都会在代谢物的构成上留下变化的印迹,因此代谢组学是研究生命体的最佳途径之一。代谢组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的诸多领域,如生物标志物的发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测、药物或营养干预的评价、药物毒性评价、代谢工程研究等。除了国际著名的研究所、大学外,不少公司也陆续进入代谢组学领域,如Metabolon公司、Paradigm Genetics公司、Syngenta公司、Biocrates公司等。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作为国内最早开展代谢组学研究的科研单位,已成功解决困扰质谱代谢组学研究的几个瓶颈问题,建立了国际先进的色谱质谱代谢组学技术平台,确立了从样品采集存储、分析到数据处理的全套标准化流程,实现了代谢组学研究过程高通量和可重复性。可广泛应用于农业、植物、临床医学、药物或营养等领域的研究中。
该成果目前主要以项目合作的模式为大学、科研单位、医院、药厂等提供代谢组学服务。如企业有兴趣,可采用与深圳“华大基因”类似的方式用我们的平台做“代谢组学”市场。
查看详细
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