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院概况
科技成果
研发团队
成果视频
联系我们
研发团队
Teams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能源化工
生物技术
环保减排
精细化工
科学仪器
新能源
金属研究所
工程材料
特种合金
薄膜材料
表面工程与防护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生态与环境工程
现代农业
生物技术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先进制造
电子信息
机器人
海洋研究所
水产养殖
海洋工程与装备
生物技术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
生物能源
生物基材料
能源应用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生物技术
环境保护
现代农业
中科院沈阳计算公司
电子信息
先进制造
中科院沈阳科仪公司
真空装备
中科院系统其他单位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特种合金研制创新团队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应用于特殊环境条件下新材料的设计和制备、高强高韧合金钢的开发、钢-铝连接件的研制、农用机械犁铧等易耗...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特种合金研制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imr.cas.cn/jgsz/kyxt/syxjclyjfzzx/tshjclyjs/
负责人:戎利建
工作单位:金属研究所
学科领域:特种合金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姜海昌
办公电话:024-23971985
手 机:13704033696
E-mail:hcjiang@imr.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鹏
办公电话:024-23971157
手 机:15140035307
E-mail:pengli@imr.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应用于特殊环境条件下新材料的设计和制备、高强高韧合金钢的开发、钢-铝连接件的研制、农用机械犁铧等易耗品的研制及小批量生产、高速铁路接触线的研发以及特种合金管材(不锈钢、高温合金以及铝合金等)的制备等。
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
研制出的不同强度等级的系列抗氢钢产品,可服役于高温、高压、临氢等特殊环境条件下,实现金属材料的安全使用。
自主开发了一种低成本高强高韧FeNiCrMo合金钢,其抗拉强度在1200MPa以上,延伸率可达16%,同时具有较好的低温冲击韧性,-50℃冲击功达到90J。目前已经应用于40MPa气瓶的制备。
通过专有技术开发的钢-铝合金连接件,实现了钢和铝的冶金连接,连接性能可靠,界面无气孔、漏焊及金属间化合物等缺陷,连接强度大,气密性高,连接界面能够承受多次热冲击而性能保持不变。
基于CADI技术,通过合金元素调整和碳化物数量的控制,提高了材料的耐磨性和韧性,成功用于制备农用犁铧,性能优于进口材料。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钢铝连接件的制备
钢与铝的连接界面 一些钢铝连接制品
由于两种材料的熔点和膨胀系数相差较大,钢与铝的连接一直都存在问题。通过专有技术开发的钢-铝合金连接件,实现了钢-铝的冶金连接,连接性能可靠,界面无气孔、漏焊及金属间化合物等缺陷,连接强度大(达到母材强度的80%以上),气密性高,氦漏率小于10-9Pa·m3/s;连接界面能够承受多次热冲击而性能保持不变。而利用该专有技术,还可以实现钢与钒、钢与钽等的连接。
2.农用机械耐磨制品的制备
目前已经研发出多种农用机械耐磨制品,包括犁铧、圆盘耙、犁铲等,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多种形式产品的制备。
犁 铧 犁 铲 铲 尖 圆 盘 耙 沈阳军区农场犁铧考核结果
查看详细
镁基轻质材料及其应用创新团队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镁合金材料加工制备工艺-组织-性能关系、高品质镁合金结构零部件成形制造技术、镁合金腐蚀及其表面防护技...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镁基轻质材料及其应用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crm-eac.imr.ac.cn/mhj-fangxiang.asp
负责人:陈荣石
工作单位:金属研究所
学科领域:特种合金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马跃群
办公电话:024-23915897
手 机:13555841997
E-mail:yqma@imr.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鹏
办公电话:024-23971157
手 机:15140035307
E-mail:pengli@imr.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镁合金材料加工制备工艺-组织-性能关系、高品质镁合金结构零部件成形制造技术、镁合金腐蚀及其表面防护技术等。
高活泼性镁合金熔体无熔剂合金化、熔体高洁净化工艺及设备研制(解决了镁合金夹杂倾向严重的技术难题);可为客户提供冶炼成套设备或冶炼技术。
高强、耐热镁合金砂型-低压铸造工艺及高品质、高致密度铸件开发;制备的铸件的夹杂、疏松超过相关标准,满足航空、航天的质量要求。
室温高塑性镁合金板材、型材制备技术及其室温成形技术;显著降低材料成本,性价比高于市场产品,有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空间。
高强、耐热镁合金高效、低成本锻造及各向异性调控技术;锻件的产品内部组织和性能均匀性好,生产效率高,价格低于市场价。
镁合金表面防护技术:包括低成本无铬环保镁合金转化膜技术、自封孔镁合金微弧氧化技术、可导电的镁合金化学镀膜技术等。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年产5000吨级高洁净度镁合金铸造锭坯生产示范线
指导中海(海城)镁合金有限公司建成了年产5000吨镁合金铸锭生产线;开发的镁合金熔体经过熔体洁净化处理后,无熔剂和氧化夹杂;抗腐蚀性能、力学性能等评价表明利用该技术的产品具有明显优异的性能;镁合金坯锭凝固组织合金元素分布均匀、晶粒尺寸较一般铸造条件下更加细小,合格率大幅提高。
2.镁合金无铬转化膜技术
该技术转让广灵公司建成一条生产线,实现了产业化。该技术低成本、耐蚀性好和操作简便。
3.表面导电磁屏蔽防护技术和微弧氧化
在国家金属腐蚀与防护工程技术中心建成生产线,在航天军工领域批量应用。
查看详细
镁合金腐蚀防护及表面处理
课题组主要从事金属表面处理及镁合金腐蚀防护研究。其中表面处理研究主要采用化学方法对金属材料进行防护,如电镀、...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镁合金腐蚀防护及表面处理
课题组网址:http://crm-eac.imr.ac.cn/sdy-yanjiufangxiang.html
负责人:单大勇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学科领域: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宋影伟
办公电话:024-23915897
手 机:15998348809
E-mail:ywsong@imr.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鹏
办公电话:024-23971157
手 机:15140035307
E-mail:pengli@imr.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课题组主要从事金属表面处理及镁合金腐蚀防护研究。其中表面处理研究主要采用化学方法对金属材料进行防护,如电镀、化学镀、化学氧化、阳极氧化等;镁合金腐蚀防护研究包括镁合金的微观腐蚀机制研究、耐蚀型镁合金的研发及镁合金表面化学转化膜、微弧氧化、化学镀及生物可降解涂层研究等;同时开展材料耐蚀性评价及腐蚀失效分析工作。课题组现有科研人员12人,其中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3人,中级技术职称2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5人。研发团队由老中青人员组成,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国内较早开展镁合金腐蚀防护研究的团队,近年来承担了有关镁合金腐蚀防护方面的 “973”, “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并与通用汽车、波音、空客等国际知名公司有交流合作。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镁合金的腐蚀防护研究
各种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技术
钛合金的腐蚀防护研究
材料的腐蚀失效评价
医用可降解涂层研究
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
镁合金无铬转化膜技术
镁合金自封孔微弧氧化技术
镁合金多功能化学镀镍技术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低成本、耐蚀、环保的镁合金无铬转化膜技术
转化膜处理是最常用的镁合金表面防护技术。然而,现有的无铬转化膜耐蚀性还远达不到铬酸盐膜水平。研究发现,镁基体微观结构不均匀,导致转化膜的初始沉积不均,致使膜中存在大量微裂纹,这是无铬转化膜耐蚀性不佳的原因所在。据此,课题组开发了一种磷酸盐转化膜技术,通过预处理获得了比较均匀的镁基体表面,并通过控制膜的初始沉积过程,获得了致密且具有极佳钝化效果的无铬转化膜,该转化膜耐蚀性与铬酸盐转化膜相当,并与有机涂层结合力好。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挑选出了11种(包括国际著名公司Henkel、Chemetall、AHC、Atotech等)可用于镁质车体前端结构的防护底层,并将耐蚀性在美国第三方盲评,本课题组研发的无铬转化膜耐蚀性位居世界领先水平。该技术现已获得了美国发明专利和中国发明专利。早在2002年已在北京广灵精华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生产线,用于镁质日立电锯壳的表面处理。从2010年开始用于一汽铸造有限公司镁质发动机气门室罩盖的表面防护,并已在奥迪、迈腾、高尔夫、速腾、威志等车型装车使用。
转化膜耐蚀性美方盲评结果
美国专利
中国专利
在北京广灵精华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的转化膜生产线
一汽转化膜处理车间一角及转化膜处理后的镁质汽车发动机罩盖
2、镁合金高耐蚀自封孔微弧氧化技术
传统镁合金微弧氧化膜主要成份为镁基体发生氧化生成的PB比小于1的MgO,且膜中存在大量微孔,使其无法确保耐蚀性要求较高的镁合金部件安全使用。根据微弧氧化膜的组成结构特点,若要提高其耐蚀性,需要增加膜中PB比大于1且化学性质稳定的氧化物比例,并降低膜层孔隙率。基于这一想法,本课题组使用新型含钛或锆的微弧氧化电解液,使镁基体和电解液组分共同参与成膜,一方面膜层主要由PB比大于1且化学性质更稳定的钛氧化物或锆氧化物组成,即可以提高膜层化学稳定性又可以降低孔隙率;另一方面利用膜层各组分凝固点不同的原理,凝固点低的成分后沉积,恰好将膜中的微孔原位封闭,获得了自封孔微弧氧化膜。在腐蚀过程中膜的内层和外层共同起到保护作用,随着膜层逐渐溶解,在薄弱点失效,不像传统氧化膜很容易在微孔处先失效。自封孔微弧氧化膜可以抵抗1000小时盐雾试验,单独使用即可以为镁基体提供足够保护,而传统微弧氧化膜盐雾测试200多小时就已经腐蚀很严重。该技术已经在多种航空航天用镁合金部件上批量应用。
传统微弧氧化膜微观形貌
自封孔微弧氧化膜微观形貌
中性盐雾试验结果对比
处理后的镁合金部件
3、镁合金多功能化学镀镍技术
化学镀镍是一种金属涂层,具有良好的传导性和电磁屏蔽性,这是化学转化膜和微弧氧化膜无法比拟的。由于镁与镍之间金属特性差异大,且镁合金属于“难镀”金属,导致镀层与镁基体的结合力很差,这是镁合金镀镍层面临的最大难题。研究发现,预处理膜在镁基体和析出相上的不均匀分布是导致后续化学镀镍层结合力差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发展了新型镁合金化学镀镍工艺,预处理膜为均匀的多孔结构,微孔底部为活性点,镀层优先在该处形核长大,对镀层起到“钉扎”效应,解决了镁合金镀镍层结合力差的难题。针对航天用镁合金部件地面存放时的防护性,装配时低的搭接电阻及电磁屏蔽性,以及适应太空高低温、原子氧、强辐射等复杂环境的多功能需要进行测试,该技术完全满足这些要求,从2007年至今一直在航天领域十多个型号的航天器部件应用,包括嫦娥3、风云、北斗、天宫2等,总用量超过两千件,这些航天器的成功发射也证明了我们技术的可靠性。
钉扎效应示意图
化学镀后航天用镁合金部件
查看详细
铸造高温合金创新团队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团队主要从事铸造高温合金研发及其产业化、单晶高温合金叶片的研制及缺陷控制技术、细晶及薄壁件铸造技术...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铸造高温合金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金涛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学科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孟杰
办公电话:024-23971713
手 机:18842323031
E-mail:jmeng@imr.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鹏
办公电话:024-23971157
手 机:15140035307
E-mail:pengli@imr.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团队主要从事铸造高温合金研发及其产业化、单晶高温合金叶片的研制及缺陷控制技术、细晶及薄壁件铸造技术、高性能零部件激光3D打印再制造技术、单晶高温合金钎焊的钎料设计与工艺、稀贵金属高效循环回收等。
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
自主开发的M951合金具有优异的高温综合性能,已应用于发动机的高温部件—浮动壁瓦片,该合金也可应用于其它非转动的高温承力部件;
掌握了单晶高温合金叶片的铸造技术,已实现单晶叶片的小批量研发和生产;
通过磁场搅拌细晶技术及设备的研发,解决了整体轮的细晶铸造难题;
基于激光3D打印设备和技术,实现了耐磨性和抗氧化性良好的高温部件再制造;
单晶高温合金高性能钎焊用钎料,配合钎焊工艺,应用于单晶叶片堵盖的焊接;
基于湿法冶金法实现了高温合金中稀贵金属铼的回收。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 M951合金浮动壁瓦片的研制和生产
自主研发了M951合金,该合金可用于1100℃以下的高温承力部件。目前已应用于某发动机的浮动壁瓦片生产和制造。目前已供给母合金材料十余吨,制造的瓦片部件已完成地面试车。并在大型商用发动机的研制中提供了2台份瓦片进行部件和整机试验。
2.单晶叶片的制造技术
已建立整套的单晶高温合金叶片的铸造生产线,掌握了从型芯、型壳到定向凝固、热处理及后处理全套单晶叶片铸造技术,在单晶叶片凝固缺陷、尺寸控制等的研究基础上,已实现单晶叶片的小批量研发和生产。目前已提供各类叶片铸件千余件。
查看详细
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