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院概况
科技成果
研发团队
成果视频
联系我们
研发团队
Teams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能源化工
生物技术
环保减排
精细化工
科学仪器
新能源
金属研究所
工程材料
特种合金
薄膜材料
表面工程与防护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生态与环境工程
现代农业
生物技术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先进制造
电子信息
机器人
海洋研究所
水产养殖
海洋工程与装备
生物技术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
生物能源
生物基材料
能源应用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生物技术
环境保护
现代农业
中科院沈阳计算公司
电子信息
先进制造
中科院沈阳科仪公司
真空装备
中科院系统其他单位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低碳催化与工程团队
以新催化反应、新催化材料和新催化表征技术研究为核心,以催化剂活性相、活性中心和反应机理原位表征基础研究为特色,在面向能...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低碳催化与工程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dmto.dicp.ac.cn/
负责人:刘中民
工作单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学科领域:能源化工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亮
办公电话:0411-84379808
手 机:
E-mail:wangliang@dicp.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刘丹竹
办公电话:0411-84379178
手 机:
E-mail:liudz@dicp.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以新催化反应、新催化材料和新催化表征技术研究为核心,以催化剂活性相、活性中心和反应机理原位表征基础研究为特色,在面向能源、环境和精细化学品合成等方面进行催化的应用基础研究。包括:(1)催化基础与催化新反应;(2)分子筛合成;(3)甲醇及其衍生物转化;(4)合成气制化学品;(5)烃类转化研究;(6)催化新过程放大与开发;(7)工程化研究。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
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础,目前烯烃生产原料主要来源于石油炼制的石脑油。我国石油资源相对匮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石油及石化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石油需求量已远远大于国内生产量,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资源状况是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发展以煤为原料制取石油类产品的煤化工技术,实施石油替代战略,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课题。
煤或/和天然气经由甲醇制取低碳烯烃的路线中,煤或天然气经合成气生产甲醇的技术日臻成熟,而关系到这条路线是否能畅通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甲醇制取低碳烯烃(MTO)过程。2006年8月23日,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工业性试验技术成果通过了国家级鉴定。鉴定专家组认为,该项技术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装置规模和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06年8月24日,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工业性试验技术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标志着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煤或天然气为原料制取低碳烯烃的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2008年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获得了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由甲醇或/和二甲醚生产低碳烯烃的方法专利获第十三届中国专利金奖。
截至目前,共有7套煤制烯烃工业装置投产,分别是神华包头(180万吨甲醇制60万吨烯烃/年)、宁波富德能源有限公司(180万吨甲醇制60万吨烯烃/年)、陕西延长能源化工有限公司(180万吨甲醇制60万吨烯烃/年)、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180万吨甲醇制60万吨烯烃/年)、宁夏宝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180万吨甲醇制60万吨烯烃/年)、山东神达化工有限公司(100万吨甲醇制33万吨烯烃/年)DMTO项目和浙江兴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80万吨甲醇制60万吨烯烃/年)。合计烯烃产能近400万吨。
目前此技术已经签订技术许可19套装置,烯烃总规模达到1059万吨/年,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实施,一个新兴的烯烃战略产业正在快速形成。
2.甲醇制取低碳烯烃第二代(DMTO-II)技术
DMTO-II技术是在DMTO技术基础上将甲醇制烯烃产物中的C4+组分回炼,实现多产烯烃的新一代甲醇制烯烃工艺技术。DMTO-II技术的主要特点有:(1)C4+转化反应和甲醇转化反应使用同一催化剂;(2)甲醇转化和C4+转化系统均采用流化床工艺;(3)甲醇转化和C4+转化系统相互耦合。
DMTO-II技术工业化试验项目于2008年5月开工建设,2009年6月试验装置正式建成。DMTO-II工业化试验装置进料量约为50吨/天,采用工业制造DMTO催化剂。2010年5月完成工业化试验并接受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组现场对试验装置进行的72小时连续运行考核和标定。结果表明试验中甲醇转化率接近100%,乙烯+丙烯选择性86%,吨烯烃甲醇消耗为2.67吨,催化剂消耗为0.25kg/吨甲醇。2010年6月26日DMTO-II技术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组认为各项数据达到预期指标,技术先进可行,是在DMTO技术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
2010年10月26日,“新一代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II)工业化技术成果新闻发布会暨工业化示范项目技术许可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大连化物所等技术许可方与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签订首套67万吨/年DMTO-II烯烃项目技术许可协议。该项目已于2015年2月顺利打通全流程。
3.固体酸催化中压丙烯水合制异丙醇技术
异丙醇是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和性能优良的溶剂。针对国内现有异丙醇生产技术落后、存在丙烯转化率低、能耗高等问题,我所开发出一种采用高活性催化剂,并与环境保护相 适应的丙烯直接水合生产异丙醇新技术。
通过采用先进的催化剂合成流程和技术,开发出适用于丙烯直接水合过程且具有优良耐水性能、耐温性能、高抗碎性能和高催化活性的催化剂。
开发的丙烯水合新工艺,具有低温、中压,丙烯转化率高等特点,采用了新型丙烯水合工业反应器,采用了分段进料、冷激控温、物料再分配等新技术,利用多段进料方式调节各催化剂床层的丙烯转化率,从而控制各段床层反应深度和放热量,解决了丙烯水合工业反应器存在的温度超高及催化剂烧结问题,使水合催化剂床层温度均衡分布。
本技术具有丙烯转化率高、单耗低、原料适应性强、环境友好的特点,能耗仅为国内同类生产技术的40%。
本技术已完成技术实施许可,大连化物所提供异丙醇工业装置工艺软件包和工业催化剂,山东东营海科新源化工有限公司建成年产3万吨异丙醇工业生产装置,并于2005年11月25日一次开车成功,产品质量达到国标优级品。采用本技术的工业装置投产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7年中压丙烯直接水合生产异丙醇技术获得了大连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4年该技术核心专利“一种低碳烯烃直接水合生产低碳醇的方法”荣获第十五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在第一代技术的基础上,大连化物所研发的固体酸中压丙烯直接水合生产异丙醇新技术(Ⅱ),具有高效、低耗、丙烯转化率高、副产品价值高等特点。直接水合催化剂具有优良的耐水性能、耐温性能、高抗碎性能和高催化活性等特点;新型丙烯水合工业反应器采用了分段进料、冷激控温、物料再分配等创新技术。该技术还首次将膜分离技术引入到水合分离过程,异丙醇能量消耗仅为国内同类技术的25~50%。
浙江新化化工公司采用此技术的建设年产五万吨异丙醇工业装置,2012年7月装置建成开车成功并连续稳定运行
该技术的实施是异丙醇生产技术的一项创新,取得了30多年来首次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和封锁,提高了我国异丙醇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技术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4.甲醇制二甲醚工业生产技术
随着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迅速增加,发展石油替代品,开发清洁能源成为能源战略的重要选择。二甲醚作为替代能源渐显优势,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开发二甲醚生产技术,建立清洁能源基地,减少环境污染,是综合解决能源问题的新途径。
在系统研究和多次工业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甲醇脱水反应的特点,通过对新型催化材料进行改性和调变,开发出新型甲醇脱水生产二甲醚催化剂,具有起始反应温度低、温度范围宽、催化剂选择性好等特点。针对甲醇脱水制二甲醚的反应是放热过程,易发生深度反应,导致催化剂床层飞温,开发出新型工业反应器,采用液态甲醇多段冷激式固定床反应器,克服了现有工业反应器的不足,具有床层温度分布合理,能调控反应器的温度分布,易于工业实际操作,特别适合大型化工业生产装置。
充分利用二甲醚生产过程的热量是本技术节能的特点之一。通过运用窄点技术对换热流程进行优化,缩短换热流程,并将换热后的低温位物料直接送入二甲醚塔内,提高了热物料能量利用效率,大大降低了生产二甲醚的能量消耗。可以达到甲醇转化率近100%,二甲醚纯度99.5%以上的技术指标。
我所已申请了多项该技术的发明专利,在催化剂和工艺关键技术均申请国家专利,形成了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
2006年5月河北中捷石化集团采用我所提供的催化剂和工艺技术建设的年产十万吨二甲醚工业装置开车成功。2013年3月,潮州市华新能源有限公司采用本技术建设年产20万吨二甲醚工业装置开车成功。甲醇制二甲醚生产技术具有能耗低、投资省、产品质量好、无污染等特点,催化剂与工艺技术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
查看详细
低碳烃综合利用及沸石催化材料团队
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高性能催化剂研发和石油化工新技术研究,近年来,面向国家和行业关键技术需求,研发成功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低碳烃综合利用及沸石催化材料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dnl08.dicp.ac.cn/
负责人:徐龙伢
工作单位:能源化工
学科领域:能源化工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陈福存
办公电话:0411-84379279
手 机:
E-mail:fuch92@dicp.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张晨
办公电话:0411-84379769
手 机:
E-mail:chenzhang@dicp.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高性能催化剂研发和石油化工新技术研究,近年来,面向国家和行业关键技术需求,研发成功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以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催化新技术,并获得大规模工业应用,创造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国内外授权专利100余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产学合作创新成果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首届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催化干气制乙苯气相烷基化与液相烷基转移组合新技术:解决利用干气生产优级品乙苯的诸多技术关键,应用至中石油、中石化等20余家企业形成160余万吨/年规模,年产值>100亿元;
醛氨合成吡啶高效催化剂及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投产全球最大吡啶装置在内的5套装置,将我国建成全球最大杂环类农药、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
液化气芳构化生产高品质清洁汽油催化剂及技术:成功投产20万吨/年液化气综合利用等装置,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低碳烃与轻芳烃烷基化生产高品质汽油调和组分催化剂及技术,已成功应用于6万吨/年等多套高品质清洁汽油调和组分生产装置,为低碳烃资源高效利用、以及清洁油品生产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催化干气制乙苯气相烷基化与液相烷基转移组合新技术
为优化利用石化副产大量干气资源并生产我国紧缺的乙苯产品,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和抚顺石化等单位合作开发了自主产权的FCC干气制乙苯气相烷基化与液相烷基转移组合成套新技术,原料适应性强,干气无须精制,原料成本比纯乙烯法低15-20%,乙苯纯度>99.8%,优于国家优等品标准,鉴定认为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攻克了直接利用干气生产优质乙苯的关键技术难题,获中国、美国、欧洲等授权专利40余件。
干气制乙苯技术工艺示意图(左为反应部分;右为成套工艺)
基于先进性、经济性、实用性和优异的节能减排效果,该技术开发成功后已迅速转让给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及中国化工集团的20余家企业,形成160余万吨/年乙苯规模,年产值百余亿元,促进了干气资源综合利用,有效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创造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石化企业新经济增长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首届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等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陕西延长石化12万吨/年乙苯装置 华北油田8万吨/年乙苯装置 宁波科元塑胶8万吨/年乙苯装置 大庆中蓝8万吨/年乙苯装置 山东华星石化8万吨/年乙苯装置 锦西石化6万吨/年乙苯装置
2.醛氨合成吡啶新型催化剂及技术
面向国家和行业关键科技需求,针对我国“全球第四代新型环保农药”关键中间体(吡啶碱)生产技术空白的现状,发明了醛氨合成吡啶碱新型分子筛催化剂,攻克了催化剂抗碱中毒和高温水热稳定性核心技术,打破国外技术的长期垄断,已投产安徽国星2.5万吨/年全球最大单套规模吡啶装置在内的5套装置,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杂环类农药及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工业运行表明各项济指标均优于国外同类技术。获2011中国专利优秀奖、2011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等奖励;依托本技术,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委托,本项目实施企业负责制定了吡啶和3-甲基吡啶两项国家标准(GB/T27567-2011和GB/T27715-2011),引领行业发展。
安徽国星2.5万吨/年吡啶工业生产装置(全球最大规模)
3.液化气芳构化生产高品质清洁汽油催化剂及技术
为促进液化气资源的综合利用并生产高品质清洁车用燃料,发明了液化气芳构化高效催化剂及工艺技术,成功应用于玉柴石化20万吨/年液化气综合利用生产高品质清洁汽油工业装置,指标优于同类技术,鉴定认为:所开发的液化气低温芳构化生产高辛烷值高效催化剂、新型反应器及成套工艺技术解决了芳构化反应过程温升剧烈、副产干气量大、催化剂稳定性差等技术难题,技术经济指标优于同类技术。获2013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万吨/年液化气芳构化工业装置
4.低碳烃与轻芳烃烷基化生产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高效催化剂及技术
随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对汽油需求快速增长。为进一步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国务院确定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要求2017年1月全国执行国五汽油标准。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催化裂化汽油占比>70%:其硫和烯烃含量高,不能直接满足国家标准,通过加氢处理导致辛烷值明显降低。我国汽油生产现状是高辛烷值清洁汽油调和组分紧缺,亟需开发其生产新技术。
本成果面向国家和行业资源高效利用和高品质清洁汽油关键技术需求,发明了低碳烃与轻芳烃烷基化生产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高效催化剂及技术,解决了其可控合成、性能调变及工业放大等诸多技术关键:烯烃转化率>99%,清洁汽油收率>99%,催化剂寿命>3年;所生产的优质高辛烷值汽油产品,调和辛烷值达120以上,不含烯烃、不含硫氮,已成功应用于多套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生产装置,为低碳烃资源高效利用和清洁油品生产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6万吨/年低碳烃与轻芳烷基化生产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工业装置
查看详细
烷烃转化新催化材料及新过程团队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烃类催化转化(润滑油加氢异构脱蜡,费托合成蜡异构化,C5-C6烷烃异构化,芳烃选择性加氢开环,丙烷脱...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烷烃转化新催化材料及新过程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802.dicp.ac.cn/
负责人:田志坚
工作单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学科领域:能源化工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田志坚
办公电话:0411-84379151
手 机:
E-mail:tianz@dicp.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刘丹竹
办公电话:0411-84379178
手 机:
E-mail:liudz@dicp.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烃类催化转化(润滑油加氢异构脱蜡,费托合成蜡异构化,C5-C6烷烃异构化,芳烃选择性加氢开环,丙烷脱氢等);烃类转化相关催化材料合成(分子筛水热合成,分子筛离子热合成,纳米硫化物和氧化物合成等);烃类转化相关新催化过程开发(煤焦油悬浮床加氢,油脂制生物柴油和航煤,生物质水热重整制氢,微波促进的催化过程等)。
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
润滑油基础油加氢异构脱蜡催化剂及技术:该技术于2008年和2012年两次在中国石油20万吨/年高压加氢装置实现工业应用,以大庆石蜡基原料高收率生产II/III类基础油及高标号食品级PS白油等产品,将我国润滑油基础油品质和生产技术提升至世界先进水平。
钌/炭、钯/炭、铂/炭催化剂:该催化剂用于不饱和键加氢、含氧化合物加氢以及加氢脱氯、脱卞基等反应。催化剂产品成熟,加氢还原活性高,选择性好,性能稳定,已在国内多家企业得到应用。
油脂一步加氢制烷烃类生物柴油/航空煤油技术:该技术实现油脂经一步加氢反应直接转化为异构烷烃(柴油、航空煤油)。制得的航煤产品冰点低于-47 ℃,达到Jet A-1等航煤标准;制得的生物柴油产品十六烷值大于75,凝点低于-20 ℃,性能远超石化柴油。该技术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润滑油基础油加氢异构脱蜡催化剂及技术的开发和工业化应用
润滑油产业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技术密集型支柱产业之一,我国为世界第二大润滑油消费国,虽然我国也是润滑油生产大国,但由于大部分生产企业仍沿用传统工艺,技术落后,只能满足中低档油的市场需求,高档润滑油发展受到制约。为满足国内高档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技术的迫切需求,团队自1999年始,开展了催化剂构效关系、载体分子筛合成和性能调控以及分子筛和催化剂工业放大试验等发面的研究,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
(1)在水热合成体系中,采用复合模板剂、杂原子引入等方法微调分子筛的孔口尺寸及酸强度分布,发明具有AEL、TON和MTT拓扑结构十元环一维直孔道新型分子筛合成技术。
图1. 三种分子筛孔道结构图
(2)解决了分子筛动态水热合成过程中传质和传热工程放大难题,从实验室100毫升反应釜合成放大5万倍,开发出5立方米反应釜规模的工业生产技术,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大规模合成异构脱蜡专用分子筛的国家。
图2.从实验室小试分子筛合成放大至工业生产规模
(3)利用双贵金属原子大小不同、原子簇晶粒尺寸互补的特性,实现了贵金属纳米级分散和短程有序的高效负载,使之与双分子筛体系的酸性匹配更佳,使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催化性能和杂质耐受性。克服了传统单贵金属-单分子筛体系催化剂对重质高含蜡原料油适应性不强的缺点,实现了核心催化剂的超越。
图3. 从分子筛到催化剂的工业生产过程
经过持续10年的技术攻关,团队攻克了催化剂在高转化率下异构化选择性差、加氢裂化副反应难以调控、新型分子筛和催化剂大规模生产工程化等诸多重大技术难题,成功开发出性能优异的两代润滑油基础油异构脱蜡催化剂及技术。催化剂于2008年6月和2012年6月,分别在沈阳三聚凯特催化剂有限公司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并于2008年10月和2012年12月分别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炼化分公司20万吨/年异构脱蜡装置两次实现工业应用。至今共生产出高档润滑油基础油逾70万吨,创造产值逾60亿元,利润逾20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图4. 20万吨/年润滑油基础油加氢异构脱蜡装置
该技术共获得授权专利12项,其中核心专利“一种临氢异构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ZL200510079739.7)荣获2011年第十三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工业化应用成果入选2009年“中国石油集团十大科技进展”,获得2012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以及2014年“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励。
该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掌握润滑油基础油加氢异构脱蜡催化剂生产技术的第二个国家,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石油炼制主营业务的国际竞争力。
查看详细
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团队
在我国,低碳烷烃(C2~C4)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低碳烷烃的有效利用和催化转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潜力。课题组长期...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yanggroup.dicp.ac.cn/
负责人:杨维慎
工作单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学科领域:能源化工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楚文玲
办公电话:0411-84379301
手 机:
E-mail:cwl@dicp.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刘丹竹
办公电话:0411-84379178
手 机:0411-84379178
E-mail:liudz@dicp.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在我国,低碳烷烃(C2~C4)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低碳烷烃的有效利用和催化转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潜力。课题组长期开展低碳烷烃转化利用高效催化剂新材料的开发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酸技术;
乙烷催化氧化脱氢制乙烯技术;
丁烷催化氧化脱氢制丁烯及丁二烯技术;
异丁烷选择氧化制甲级丙烯酸技术;
丙烷催化脱氢制丙烯技术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酸技术
低成本的烷烃代替高成本的烯烃是烃类利用的一个发展趋势。开发以低成本的丙烷(成本只有丙烯的1/3)为原料制丙烯酸技术,不仅能大大降低丙烯酸的制造成本,而且,还能降低污染物排放。针对丙烷选择一步氧化生产丙烯酸工艺,课题组开发了具有高催化活性、高丙烯酸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目前,课题组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正在进行合作开发千吨/年级规模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酸工业中试示范装置。
催化剂的放大制备
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酸环形催化剂
查看详细
天然产物及糖工程团队
天然产物及糖工程团队主要致力于糖生物学与糖工程研究,重点围绕糖的合成、分解、修饰、作用规律进行基础研究,同时针对我国面...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天然产物及糖工程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glyco.dicp.ac.cn/
负责人:尹恒
工作单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学科领域:生物技术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赵小明
办公电话:0411-84379061
手 机:
E-mail:zhaoxm@dicp.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曹恒
办公电话:0411-84379298
手 机:
E-mail:caoheng@dicp.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天然产物及糖工程团队主要致力于糖生物学与糖工程研究,重点围绕糖的合成、分解、修饰、作用规律进行基础研究,同时针对我国面临的能源、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以糖平台关键酶为关键突破技术,进行糖基生物制品和化学品的开发。已研制开发寡糖相关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等产品十余种;协助企业获得国家农药登记证、肥料登记证、饲料添加剂新产品证书等十余种。研究成果和产品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团队仍有寡糖规模化生产技术、寡糖农用制剂研发及应用、果糖基炼制产品等相关产品、技术可转化。
应用基础研究方向:
重点开展糖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包括但不限于:1. 筛选、改造、构建新型高活力糖平台关键酶;2. 多糖清洁利用关键技术;3. 果糖基生物质综合炼制关键技术;4. 糖链分析、分离、检测技术;5. 寡糖生物农药、肥料等绿色生物农药集成使用技术;6. 寡糖饲料添加剂使用技术。
产品开发方向:
主要研发糖基农用产品和糖基化学品两类产品:1. 功能寡糖、单糖原料;2. 系列寡糖生物农药、生物肥料;3. 寡糖饲料添加剂及寡糖免疫调节剂;4. 果糖源功能食品如菊粉、果寡糖等;5. 果糖基生物质资源炼制产品如甘露醇等。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海洋寡糖植物免疫调节剂创制及产业化
研发团队以丰富的海洋多糖资源为原料,进行了海洋寡糖植物免疫调节剂创制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以生物选控催化为基础的酶反应与膜分离耦合海洋寡糖生产技术,实现了对不同聚合度海洋低聚糖的有效分离和制备,以此核心技术为基础,开发出高效制备壳寡糖、褐藻酸寡糖、卡拉胶寡糖、几丁寡糖等系列海洋功能寡糖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并率先实现了壳寡糖和褐藻酸寡糖制备工艺的工业放大和产业化。建立了系列海洋功能寡糖的分离纯化技术及产品的检测技术,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得到系列海洋寡糖植物免疫调节剂产品的质量标准。进一步研究出了海洋寡糖植物免疫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技术规范10余项,目前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其中在30多种主要农作物上累计推广达3000多万亩次,并被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列为2012-2014年重点推广产品。通过与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大连中科格莱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西大华特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成了多条年产千吨级寡糖农用制剂生产线,获得13个寡糖农药和肥料登记证。实现了海洋寡糖植物免疫调节剂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近三年已取得直接和经济效益近百亿元,成为解决我国农业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发展的有效途径。
陕西小麦壳寡糖示范基地 寡糖农肥制剂产品 海南苦瓜叶枯病防治实验(左:对照;右:寡糖处理)
2.利用短乳杆菌发酵生产甘露醇的新工艺
甘露醇是一种重要的六元糖醇,在食品、医药和化工等行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作为甜味剂、渗透性利尿剂、脱水剂、口崩片剂及多种重要精细化工中间体。本研发团队建立了以淀粉糖母液作为碳源、玉米浆作为氮源生物转化生产甘露醇的方法,采用的微生物为一种对环境安全的乳酸菌株,该菌株被美国FDA认定可以作为直接饲喂的GRAS微生物之一;该菌株具有易于培养及高甘露醇生产能力的特点,且遗传稳定,适宜于大规模发酵。本工艺甘露醇生产能力高,采用批次发酵培养技术,发酵液甘露醇浓度可达到150g/L以上,产率可达到0.95mol甘露醇/mol果糖,生产强度可达到3-5g/L/h;采用补料培养技术,发酵液甘露醇浓度可达到210g/L以上,产率可达到0.88mol甘露醇/mol果糖,生产强度达到2.5g/L/h以上(与国外技术水平相当甚至超出)。经本工艺生物转化制备的含甘露醇发酵液中无山梨醇,发酵液可经脱色及离子交换处理后,通过结晶工艺进行分离,该项工艺在实际工业应用中较为成熟,具有低能耗、低成本的产业化优势。
批次发酵生产甘露醇 间隔补料分批发酵生产甘露醇
查看详细
能源环境工程团队
能源环境工程组重点针对我国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开展研究。致力于煤气化甲烷化制天然气(SNG)技术的研...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能源环境工程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王树东
工作单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学科领域:能源化工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树东
办公电话:0411-84379052
手 机:
E-mail:wangsd@dicp.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张 晨
办公电话:0411-84379769
手 机:
E-mail:chenzhang@dicp.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能源环境工程组重点针对我国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开展研究。致力于煤气化甲烷化制天然气(SNG)技术的研发、燃料电池氢源技术的研发、煤层气、页岩气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催化转化技术的研发、烟气脱硝技术的研发、高性能的无机氧化物功能材料的研发等。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煤气化甲烷化制天然气(SNG)技术;
●燃料电池氢源技术;
●复杂反应过程热力学分析及工艺工程模拟优化;
●单元设备(反应器、换热器等)模拟设计;
●焦炉烟气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微尺度反应器的设计、放大和模拟过程。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焦炉烟气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研发团队与焦化企业密切合作,致力于焦炉烟气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的开发。多次与焦化企业开展技术交流,探讨焦炉烟气脱硫脱硝及能量回收集成式工艺方案。针对焦炉烟气低温特点,开发出适用于焦炉烟气脱硝的低温SCR催化剂。2014年于宝丰能源公司焦化厂进行焦炉烟气脱硝工业侧线实验。在1200小时的工业侧线期间,反应器入口温度在260~280℃,脱硝率基本稳定在98~99%之间,反应器尾气出口氮氧化物浓度小于20 mg/m3,远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限值,显示了很好的脱硝效果。目前已与江苏某焦化厂签订技术开发合同,进行焦炉烟气脱硝示范工程建设,为其年产65万吨的焦炉进行烟气脱硝治理。
焦炉烟气脱硝工业侧线装置
2.含氧煤层气催化脱氧技术开发与示范
创新性提出整体结构催化剂催化循环脱氧工艺,将煤层气中的氧气浓度降低到0.5%以下,彻底消除了含氧煤层气提纯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整体结构催化剂的使用具有较低的能耗,极大地提升了脱氧技术的经济性。该技术已经在工业现场已完成示范运行,正在和相关企业通过项目合作、技术许可与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产业化推广应用。
3.挥发性有机物(VOCs)蓄热式催化燃烧RCO技术
针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气体浓度低、可能含氯、含硫等工况,开发出系列耐硫、耐氯和高活性的燃烧催化剂;并进行了蓄热燃烧、吸脱附-催化燃烧等工艺技术的开发,集成了示范装置,并实现成功示范运行。现正在和致力与环境污染物治理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开发高度集成和自动化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催化脱除系统。
查看详细
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