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院概况
科技成果
研发团队
成果视频
联系我们
研发团队
Teams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能源化工
生物技术
环保减排
精细化工
科学仪器
新能源
金属研究所
工程材料
特种合金
薄膜材料
表面工程与防护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生态与环境工程
现代农业
生物技术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先进制造
电子信息
机器人
海洋研究所
水产养殖
海洋工程与装备
生物技术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
生物能源
生物基材料
能源应用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生物技术
环境保护
现代农业
中科院沈阳计算公司
电子信息
先进制造
中科院沈阳科仪公司
真空装备
中科院系统其他单位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海藻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创新团队
本研究团队面向国家与社会需求,开发适合我国养殖环境的海藻种类,并开展基础生物学研究、育苗及养殖技术开发;针对我国常见海...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海藻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段德麟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生物技术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姚建亭
办公电话:0532-82898556
手 机:13465837156
E-mail:yaojianting@qdio.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本研究团队面向国家与社会需求,开发适合我国养殖环境的海藻种类,并开展基础生物学研究、育苗及养殖技术开发;针对我国常见海藻养殖品种(海带、龙须菜等)运用杂交选育及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等技术方法,开展品种选育及种苗繁育研究,提高海藻养殖产量及品质;开展海藻成分分析与功能研究,针对我国主要的养殖海藻开展综合利用研究,开发食品、化妆品、有机肥及生物医药材料等,提高海藻的利用率与附加值。
主要可转化科研成果:
● 食用海藻海葡萄无性繁育技术
● 工业用褐藻(多肋藻、笼目海带)育苗及养殖技术
● 食用海带“中科1号”、“中科2号”新品系推广,新品系主要优势:产量较一般品种提高20%以上,中带部宽大,出菜率高等
● 海带新型即食产品加工技术:海带面、冷鲜菜、海带鲜培菜等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海带“中科1号”、“中科2号”种苗繁育及养殖推广
本团队与山东高绿水产有限公司,开展了海带“中科1号”、“中科2号”种苗繁育及推广养殖,在山东省荣成俚岛海域进行繁育及养殖推广,已完成3万亩养殖的及3万张苗帘生产,海带“中科1号”“中科2号”申报了国家水产良种。
海带新品系养殖海域与育苗车间
2015年海带“中科1号”、“中科2号”新品种现场验收
2.海带新型即食产品开发及产业化 本团队与山东海之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出新型海带即食产品:海带面、海带冷鲜菜、深海小海带汤料与速拌菜等,已完成8533吨即食海带食品的生产,实现销售收入11221万元,开展海带即食产品辅助降血脂等研究,为海带机能食品的功效提供理论依据。
运用海带低温胶化新技术和成型产品新工艺,制作成海带面产品
海带拌菜、汤料冷鲜菜产品
深海小海带汤料与速拌菜系列产品
以深海养殖的“中科1号”“中科2号”海带为原料,运用深海小海带速发鲜焙干品新工艺,通过复合保水剂添加、二段式立体烘干和自动精确多级分选等关键技术,开发出的系列海带即食食品。
查看详细
海洋生物制品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制品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包括海洋农用制品的研究与开发、海洋功能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海洋生物活性物...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海洋生物制品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mrad.qdio.ac.cn:8080/8
负责人:李鹏程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生物技术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鹏程
办公电话:0532-82898707
手 机:13708984880
E-mail:pcli@qdio.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创新团队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制品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包括海洋农用制品的研究与开发、海洋功能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在兽药与动保制品方面的开发与应用、水母蜇伤的物质基础、机理及干预技术研究等。
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主要有:
● 海洋生物农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 海洋生物肥料“海力壮”的研发与产业化
● 烟草专用海洋生物制剂“海奇特”的研制
● 甲壳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硫酸盐生产技术
● 特定聚合度和乙酰度的壳寡糖的分离制备
● 扇贝、鱿鱼等下脚料高值利用与产业化关键技术
● 水母蜇伤药物的研制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海洋生物农用制品的研究与开发
利用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了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用于农业领域的研究。1999年“新型生态农药农乐一号的产业化及系列产品开发”被列入863重大产业化项目,获得863重要贡献奖,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在陆地农业上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目前已开发出3个海洋生物a农药产品,对蔬菜、水果、棉花等常见病害防效达70-95%,获得国家农业部第1个甲壳素(几丁聚糖)农药的正式登记证、2个农药临时登记证,建立了3条产业化生产线;开发出2个海洋生物肥料产品,田间试验表明对农作物增产10-25%,获得2个肥料临时登记证,建立了年产3000吨的海洋生物肥料产业化生产线2条。海洋生物肥料、农药产品已在我国山东、辽宁、宁夏、湖北、四川、广东等地推广示范数十万亩,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着。
农药、肥料登记证书
开发的部分海洋农用生物制品
大面积田间推广示范
2.海洋功能食品与新资源食品的研制与产业化
以鱼、虾、贝及水产加工下脚料为原料,开发了具有提高免疫力功能的壳聚糖胶囊、海参氨糖胶囊、速溶蛋白粉、营养补充剂、多肽口服液,以及液体鱼蛋白、角蛋白、鱼露、活性钙等多个海洋功能食品。壳聚糖胶囊、海参氨糖已在山东卫康生物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年销售额近亿元。
在对壳寡糖深入研究基础上,向国家提出了壳寡糖作为新资源食品的申请,经过多次论证,2014年6月获得国家批准,使壳寡糖历史性的成为国家认可的新资源食品原料,解决了壳寡糖作为食品、药品的瓶颈问题,将会推动壳寡糖乃至海洋生物多糖行业的发展。
国际发明专利证书(美国)
国家新资源食品原料批文
海洋鱼骨胶原肽
海参氨糖
3.新型海洋生物兽药、饲料的研究与开发
开发优质且更易吸收的蛋白肽产品,该产品对肉仔鸡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优于市售的进口鱼粉,且成本低,在解决我国蛋白质短缺的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增加贝类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
查看详细
海洋药物研发团队
团队研究方向:课题组以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为基础,以海藻资源高值化利用为目标,重点开展海藻糖类创新药物以及海洋生物资源...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海洋药物研发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张全斌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生物技术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张全斌
办公电话:0532-82898708
手 机:13969799838
E-mail:qbzhang@qdio.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团队研究方向:课题组以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为基础,以海藻资源高值化利用为目标,重点开展海藻糖类创新药物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特别是海藻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开发。
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
● 抗帕金森病海洋多糖/寡糖创新药物研究开发。
● 海藻多糖/寡糖制备技术及其高值化应用
● 褐藻、红藻废水、废渣高值化利用技术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肾病新药海昆肾喜胶囊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课题组发现褐藻多糖硫酸酯对肾功能衰竭和糖尿病肾病具有突出疗效;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二类中药新药“褐藻多糖硫酸酯”(原料药)和“海昆肾喜胶囊”,并在吉林省辉南长龙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海昆肾喜胶囊以其对慢性肾衰的卓越疗效,已成为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肾病治疗药物之一。
查看详细
藻类与藻类生物技术方向研发团队
团队简介研究团队主要围绕微藻和大型产胶红藻的种质资源及生物产品产业化开发主线,在上、中、下游开展基础性、前瞻性与公益性...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藻类与藻类生物技术方向研发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刘建国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生物技术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袁毅
办公电话:0532-82898702
手 机:13805323933
E-mail:yuanyi@qdio.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团队简介研究团队主要围绕微藻和大型产胶红藻的种质资源及生物产品产业化开发主线,在上、中、下游开展基础性、前瞻性与公益性探索,通过学科叉结合,突破获得藻类资源开发的关键科学原理与应用技术。可转化的技术成果:
大型产胶海洋红藻资源栽培、高值化加工与环境综合治理,具体包括:1.麒麟菜和江蓠类海藻生态栽培与水环境治理技术;2.卡拉胶与琼胶工业化提取加工及在食用原料、药用胶囊和包衣中的应用技术。
重要经济微藻生物能源与生物制品开发的关键原理与技术,主要包括:1.红球藻、小球藻、盐藻、金藻、螺旋藻、雪藻等经济微藻细胞工程培养技术;2.大型光生物反应器研制技术;3.敌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技术;4.次生代谢物质累积机制与高效生产技术。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细胞工程开发红球藻资源关键技术
建立起基于细胞周期及调控的基础上,提出雨生红球藻虾青素资源开发的二步串联培养模式,即第一步优化培养参数控制红球藻在游动细胞阶段获取生物量,然后改变培养参数,在第二部进行胁迫诱导,让红球藻从游动细胞向不动细胞的转化,同时大量积累天然虾青素。
构建了新装置:解决了比较面积下降、气体交换困难和自动化清洗问题,构建出大型平行管道、柱状光生物反应器,并搭建起与之相配套的封闭支撑管道系统、水处理系统、通气系统、自动清洗系统和检测控制系统,为微藻新资源开发提供了关键的新装置。
建立避免强光损伤的原理技术:在基于细胞特征、光合特性、高密度培养、细胞穿梭和瞬间光照基础上,通过群体效应实现相互遮光,避免强光损伤的新原理技术。
同时,建立起重金属、微生物与生物污染防治:借助山势水流、气液超微过滤、封闭培养、消毒维护、规范操作、把控源头等多种措施,建立起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敌害生物防御体系,降低重金属和微生物污染。另外,解决了微藻细胞收获、干燥与破壁、高附加值物质提取、加工和抗氧化保护、水资源循环利用等共性技术,突破了限制微藻规模培养和产业化的多重屏障,实现稳定化生产。
2.热带产胶海藻资源开发
围绕热带海域生产卡拉胶的海藻资源开发的上中下游不同环节的关键科学技术,开展了种质种苗和基础生物学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热带产胶海藻种质,成功利用四份孢子培育出性状分化的单倍体资源,建立我国热带产胶海藻种质资源库;对比研究了不同种质生长速率、产胶特性和含胶量、抗病能力、凝胶强度和粘度等重要生产性状的全年变化,找到适应不同季节和海域栽培的新藻株
基于产胶红藻的海底森林牧场
采用产学研联合攻关,初步形成了从优良种质→栽培平台→技术优化牵头企业和农户与红藻胶加工企业→向产品(奶制品、肉制品和植物胶囊等)应用,逐级进行传递的链条,对推动热带产胶海藻栽培、环境治理和红藻胶加工产业的全程可持续发展作了很好的尝试,不仅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以及明显的生态环境效益,受到地方政府和菜农的高度评价,为我国更好地开发热带产胶海藻资源提供了基础物种和应用技术支撑。
利用红藻胶加工生产的天然植物胶囊、奶制品和肉制品
查看详细
海藻化学与海洋药物创新团队
团队简介以海洋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以海洋创新药物的研发为制高点,发现海洋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和药物先导化合物,研制防治重大...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海藻化学与海洋药物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史大永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生物技术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史大永
办公电话:0532-82898719
手 机:13698682786
E-mail:shidayong@qdio.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团队简介以海洋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以海洋创新药物的研发为制高点,发现海洋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和药物先导化合物,研制防治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及新型海洋生物制品。主要研究方向有:
● 海洋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
● 海洋药物作用机制与新靶标发现
● 海洋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
● 海洋生物制品研究与开发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 溴系列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以极具海洋特色的溴代化合物为目标,运用现代提取分离、结构鉴定技术完成了多种海藻的化学成分研究,分离鉴定了512个单体化合
图1 溴系列化合物生物信息库
物,针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糖尿病、肿瘤及血栓等重大疾病,开展相关靶点的活性筛选,为海洋创新药物的研制提供了源头化合物。以强活性的天然溴系化合物为先导,对其进行结构修饰,获得衍生物400余个,构建了包括500余种溴系列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信息库。
图2 授权PCT专利
图3 采用db/db鼠进行海普诺药效学实验
来源于松节藻全新溴酚化合物-海普诺(HPN),不仅具有更强的PTP1B抑制活性和选择性,而且在动物体内表现出良好的降血糖疗效,成功降低db/db鼠的摄食量,控制体重增长,且能够显着降低实验动物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效果优于临床一线用药“二甲双胍”。正在开展临床前研究,有望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与肥胖症的海洋新药。海普诺代表一类全新的、口服有效的小分子,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及肥胖。该化合物从化学结构、生物活性以及制备方法方面受到一系列专利保护,已授权国际PCT专利1项(美国),国家发明专利12项,有力保障了新药研发的安全性。
2. 海洋医用药包材的研究与开发
硬壳空心胶囊、片剂薄膜包衣、软胶囊等专用材料均属于药用辅料大类,是口服类药品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药包材料。以海洋红藻多糖为原料,通过对海藻多糖专用胶原料配伍、成膜性及二次回熔技术等进行研究,开发新型的海洋医用药包材,成功研发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相关成果获得了2项国家SFDA药“准”字生产批件,制定并获批2项国家行业标准,建立了年产40亿粒规模的全自动生产线。
图4 药品生产许可证
图5 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及其生产线
查看详细
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