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藻类与藻类生物技术方向研发团队
团队简介研究团队主要围绕微藻和大型产胶红藻的种质资源及生物产品产业化开发主线,在上、中、下游开展基础性、前瞻性与公益性...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藻类与藻类生物技术方向研发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刘建国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生物技术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袁毅
办公电话:0532-82898702
手 机:13805323933
E-mail:yuanyi@qdio.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团队介绍
团队简介研究团队主要围绕微藻和大型产胶红藻的种质资源及生物产品产业化开发主线,在上、中、下游开展基础性、前瞻性与公益性探索,通过学科叉结合,突破获得藻类资源开发的关键科学原理与应用技术。可转化的技术成果:
大型产胶海洋红藻资源栽培、高值化加工与环境综合治理,具体包括:1.麒麟菜和江蓠类海藻生态栽培与水环境治理技术;2.卡拉胶与琼胶工业化提取加工及在食用原料、药用胶囊和包衣中的应用技术。
重要经济微藻生物能源与生物制品开发的关键原理与技术,主要包括:1.红球藻、小球藻、盐藻、金藻、螺旋藻、雪藻等经济微藻细胞工程培养技术;2.大型光生物反应器研制技术;3.敌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技术;4.次生代谢物质累积机制与高效生产技术。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细胞工程开发红球藻资源关键技术
建立起基于细胞周期及调控的基础上,提出雨生红球藻虾青素资源开发的二步串联培养模式,即第一步优化培养参数控制红球藻在游动细胞阶段获取生物量,然后改变培养参数,在第二部进行胁迫诱导,让红球藻从游动细胞向不动细胞的转化,同时大量积累天然虾青素。
构建了新装置:解决了比较面积下降、气体交换困难和自动化清洗问题,构建出大型平行管道、柱状光生物反应器,并搭建起与之相配套的封闭支撑管道系统、水处理系统、通气系统、自动清洗系统和检测控制系统,为微藻新资源开发提供了关键的新装置。
建立避免强光损伤的原理技术:在基于细胞特征、光合特性、高密度培养、细胞穿梭和瞬间光照基础上,通过群体效应实现相互遮光,避免强光损伤的新原理技术。
同时,建立起重金属、微生物与生物污染防治:借助山势水流、气液超微过滤、封闭培养、消毒维护、规范操作、把控源头等多种措施,建立起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敌害生物防御体系,降低重金属和微生物污染。另外,解决了微藻细胞收获、干燥与破壁、高附加值物质提取、加工和抗氧化保护、水资源循环利用等共性技术,突破了限制微藻规模培养和产业化的多重屏障,实现稳定化生产。
2.热带产胶海藻资源开发
围绕热带海域生产卡拉胶的海藻资源开发的上中下游不同环节的关键科学技术,开展了种质种苗和基础生物学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热带产胶海藻种质,成功利用四份孢子培育出性状分化的单倍体资源,建立我国热带产胶海藻种质资源库;对比研究了不同种质生长速率、产胶特性和含胶量、抗病能力、凝胶强度和粘度等重要生产性状的全年变化,找到适应不同季节和海域栽培的新藻株
基于产胶红藻的海底森林牧场
采用产学研联合攻关,初步形成了从优良种质→栽培平台→技术优化牵头企业和农户与红藻胶加工企业→向产品(奶制品、肉制品和植物胶囊等)应用,逐级进行传递的链条,对推动热带产胶海藻栽培、环境治理和红藻胶加工产业的全程可持续发展作了很好的尝试,不仅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以及明显的生态环境效益,受到地方政府和菜农的高度评价,为我国更好地开发热带产胶海藻资源提供了基础物种和应用技术支撑。
利用红藻胶加工生产的天然植物胶囊、奶制品和肉制品
查看详细
-
海洋药物研发团队
团队研究方向:课题组以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为基础,以海藻资源高值化利用为目标,重点开展海藻糖类创新药物以及海洋生物资源...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海洋药物研发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张全斌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生物技术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张全斌
办公电话:0532-82898708
手 机:13969799838
E-mail:qbzhang@qdio.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团队介绍
团队研究方向:课题组以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为基础,以海藻资源高值化利用为目标,重点开展海藻糖类创新药物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特别是海藻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开发。
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
● 抗帕金森病海洋多糖/寡糖创新药物研究开发。
● 海藻多糖/寡糖制备技术及其高值化应用
● 褐藻、红藻废水、废渣高值化利用技术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肾病新药海昆肾喜胶囊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课题组发现褐藻多糖硫酸酯对肾功能衰竭和糖尿病肾病具有突出疗效;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二类中药新药“褐藻多糖硫酸酯”(原料药)和“海昆肾喜胶囊”,并在吉林省辉南长龙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海昆肾喜胶囊以其对慢性肾衰的卓越疗效,已成为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肾病治疗药物之一。
查看详细
-
先进储能技术中心
先进储能技术中心致力于高性能储能电池关键材料和核心器件研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质动力电池隔膜、新型锂盐与聚合物电解...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先进储能技术中心
课题组网址:http://fsny.qibebt.ac.cn:8081/
负责人:崔光磊
工作单位: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学科领域:能源应用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崔光磊
办公电话:0532-80662746
手 机:15063952654
E-mail:cuigl@qibebt.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周剑伟
办公电话:0532-80662796
手 机:15064852986
E-mail:zhoujw@qibebt.ac.cn
团队介绍
先进储能技术中心致力于高性能储能电池关键材料和核心器件研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质动力电池隔膜、新型锂盐与聚合物电解质、新型储能器件材料、高性能锂离子电容器等。
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
● 石墨烯宏量制备技术:已开发出低成本制备石墨烯的方法,通过化学插层、剥离的方法直接制备高导电率的石墨烯材料,避免了传统氧化还原过程中对石墨烯结构的破坏,同时实验过程绿色、环保;
● 高能量密度锂离子超级电容器:采用双性炭电极技术开发出的锂离子超级电容器工作电压可达3.8V、能量密度高达30 Wh/L以上、循环使用寿命达5000次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研究已经进入中试阶段,制备全固态锂电池的新体系;开发大批量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规模化制备技术;研究大容量全固态锂电池的设计与制备技术,全固态整电池单体与模块技术;
● 锂离子电池用水性粘合剂聚合技术: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技术,产品为一种成分单一的稳定乳液,不需要乳化剂的后处理,成本低廉,清洁绿色;
● 高导热石墨膜工程化技术:通过以天然石墨、有机聚合物等为前驱体制备高导电率的石墨薄膜,满足中高端电子器件对散热性能的更高要求,充分占领未来电子器件高端散热材料市场。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纤维素基复合锂离子电池隔膜技术
与山东威能环保电源有限公司成立青岛中科威能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已建成年产30万m2动力电池隔膜中试线,共建3000 m2生产线。
查看详细
-
微化工技术团队
微化工技术团队自2001年起开展微化工技术研究,已建成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微加工中心于一体的微化工技术研发平台,一直...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微化工技术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microchem.dicp.ac.cn/
负责人:陈光文
工作单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学科领域:精细化工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陈光文
办公电话:0411-84379031
手 机:
E-mail:gwchen@dicp.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张晨
办公电话:0411-84379769
手 机:
E-mail:chenzhang@dicp.ac.cn
团队介绍
微化工技术团队自2001年起开展微化工技术研究,已建成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微加工中心于一体的微化工技术研发平台,一直致力于实现相关化工过程的微型化、过程强化及绿色化。
主要研究方向:
微尺度下流体流动、传递及反应规律
微化工系统相关器件的设计、制造与封装、微化工系统的放大与集成
微化工技术的应用开发,如强放热反应(磺化、硝化、氯化等)、微纳米材料的连续可控合成、液-液/气-液反应(吸收、萃取等)、气-固/液-固/气-液-固多相催化反应
可转移转化研究成果:
用于磷酸二氢铵、硝酸异辛酯、石油磺酸盐生产的微化工系统
用于优质氢氧化镁阻燃剂的微化工系统
微型制氢系统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 用于磷酸二氢铵生产的微化工系统
磷酸二氢铵作为磷酸盐的系列产品之一,常作为氮磷复合肥料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其生产工艺主要涉及液氨稀释、浓磷酸稀释及酸碱中和三个过程。液氨稀释通常在射流混合器内进行,后两者通常在罐式反应器(~1000 m3)内进行。
产量为10万吨/年用于磷酸二氢铵生产的微化工系统
由于液氨稀释及酸碱中和均为强放热过程,传统设备无法将热量及时移除,液氨极易发生气化,从而导致混合器震动剧烈、噪音大、原料损失、废气排放量大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为制备得到高纯度磷酸二氢铵,氨水与磷酸摩尔比的误差必须小于±0.5%,使得过程调控难度大。针对上述问题,微化工技术团队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微换热器与微混合器于一体的微化工系统,实现了高纯度磷酸二氢铵的连续生产,反应器总体积小于36 L。与传统装置相比具有反应器体积小、移热速度快、过程效率高、无振动、无噪音、无废气排放、能耗低等优点。
2. 用于石油磺酸盐生产的微化工系统
产量为1万吨/年用于石油磺酸盐生产的微化工系统
石油磺酸盐是最具商业前景的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之一。由于原料组成复杂,其工业生产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活性物含量低、过程能耗高、安全性差等。目前石油磺酸盐的工业生产多采用以石油馏分油为原料、液相SO3为磺化剂的间歇釜式磺化工艺。液相SO3磺化是典型的快速强放热反应,反应物料接触后迅速发生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易导致反应器内局部过热、副产物大幅增加。因此,反应物料的快速混合、反应热的及时移除和反应速度的有效调控是提高液相SO3磺化反应的活性物含量及实现过程安全平稳进行的关键。
针对液相SO3磺化反应过程特点,微化工技术团队开发了基于微化工技术的两级磺化工艺,设计组装了适用于万吨级石油磺酸盐生产的微反应系统,并成功地完成了以柴油基、蜡油基稀释油为原料生产石油磺酸盐的万吨级工业规模示范运行。蒸发后的石油磺酸盐活性物含量高于45%,单磺化物浓度高于80%,SO3用量降低了30%以上,节能效率高于30%。
3. 微型制氢系统
氢能因燃烧热值高、无污染、可再生等优点,成为未来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型能源之一。以醇类、烃类和醚类等为原料现场制氢既可解决氢气储存与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又可为输氢管道无法到达的边远地区供氢。微化工技术团队成功开发了以甲醇为原料的微型制氢系统。该系统由甲醇氧化重整模块、甲醇燃烧模块、两级CO选择氧化模块及微型换热器组成。基于高活性、高选择性及长寿命催化剂的开发、热量的梯级综合利用及系统的微型化,该微型制氢系统可实现室温下自启动及平稳运行,氢气产量为1 Nm3/h,CO浓度小于25 ppm,系统总重量为5.3 kg。
H2产量为1 Nm3/h微型甲醇制氢系统
查看详细
-
先进可持续材料研究中心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1. 模拟蛋白质中功能性基本单元,设计合成新型的仿生寡肽片段,探索其在化学和生物基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先进可持续材料研究中心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万晓波
工作单位: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学科领域:生物基材料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万晓波
办公电话:0532-80662740
手 机:15653291249
E-mail:wanxb@qibebt.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周剑伟
办公电话:0532-80662796
手 机:15064852986
E-mail:zhoujw@qibebt.ac.cn
团队介绍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1. 模拟蛋白质中功能性基本单元,设计合成新型的仿生寡肽片段,探索其在化学和生物基材料等领域的应用:(1)制备基于仿生寡肽及其衍生物的超分子凝胶材料,并探索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潜在应用,如药物缓释、组织工程等;(2)研究寡肽片段对高分子材料(如吸水树脂、导电聚合物等)微纳米结构、性质、功能等方面的调控。
2. 模拟贻贝粘蛋白的基本结构,采用有机及高分子合成的手段,合成具有生物相容性的仿贻贝粘蛋白高分子,开展其在表面修饰、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应用研究。
3. 以生物基材料(如纤维素、甲壳素)为原料,通过与功能化高分子的复合加工,制备新型的高分子复合材料。
x4. 发展新型的合成方法学,制备具有光电性能的新型小分子及高分子。
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
高性能新型聚氨酯固沙材料
环境友好型单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
低成本木质素基环保木材胶粘剂及无甲醛生物质基胶粘剂
高热稳定性聚甲醛及酚类化学品的催化合成技术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 高性能新型聚氨酯固沙材料
本项目开发的聚氨酯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及与各种土质的粘接能力;能在各种水质中乳化及与水反应凝胶固化,迅速形成保水性好的弹性凝胶体;耐久性优良,优异的抗水解、抗酸碱及抗盐蚀能力;与水反应后无有毒成分残留,具有高度安全性,无二次污染。成本低:以相应原料的市售价格为基准,根据配方的不同,本产品原料成本约为1.5~2.0万元/吨,国际同类产品售价为7~8万元/吨。可用于荒漠化治理、边坡生态防护、水土流失防治、隧道及下水道止水防漏、防渗等相关领域。目前,已与青岛润国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单组份水性聚氨酯相关产品。
化合物名称
化合物结构试
喷洒混合物
凝胶固化
沙土具有较高的强度
查看详细
-
绿色化工技术研究中心
团队研究方向: 1. 催化剂设计与制备,主要致力于精细化学品、食品、能源和环境领域贵金属催化剂和仿酶催化剂的设计、开发...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绿色化工技术研究中心
课题组网址:http://gcec.qibebt.ac.cn:8080/home
负责人:牟新东
工作单位: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学科领域:生物基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牟新东
办公电话:0532-80662723
手 机:18660202011
E-mail:muxd@qibebt.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周剑伟
办公电话:0532-80662796
手 机:15064852986
E-mail:zhoujw@qibebt.ac.cn
团队介绍
团队研究方向:
1. 催化剂设计与制备,主要致力于精细化学品、食品、能源和环境领域贵金属催化剂和仿酶催化剂的设计、开发;
2. 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绿色合成,包括开发构建新化学键(例如C-C,C-N)的方法或通过选择性加氢/氢解,氧化,脱水,缩合,烷基化,胺化作用等方法断开C-C、C-O键;
3. 生物基材料,致力于设计和构建一些生物基材料(包括淀粉胶囊、生物基微胶囊、植物纤维喷涂材料、生物基抗菌材料、防霉试纸等),用在医药、环保、节能建筑等领域;
4. 生物质预处理,具体包括:(1)木质纤维原料的高效预处理及组分分离技术;(2)纤维素高效水解及改性高值化利用;(3)半纤维预提取及功能化材料制备;(4)木质素改性制备化学品或高附加值材料。
可转移转化科技成果:
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的开发
淀粉胶囊材料
甲醇和生物发酵乙醇制备异丁醇的新技术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农业秸秆转化二元醇技术及千吨级生物基聚酯中试示范
本项目以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为依托,联合山东日新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进行中试技术集成与转移转化研究。已突破高效绿色的原料预处理水解工艺、碳水化合物氢解反应工艺、生物基不饱和聚酯玻璃钢合成工艺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完成了农业秸秆制备二元醇及不饱和聚酯玻璃钢产品的中试示范研究。
千吨级木质纤维素预处理糖化平台
查看详细
-
有机催化团队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1. 催化选择氧化 围绕-CH3、-CH2、-CH等键的选择氧化活化等科学问题,开发烃类、醇类等选...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有机催化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orgcatal.dicp.ac.cn
负责人:徐杰
工作单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学科领域:精细化工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高进
办公电话:0411-84379716
手 机:
E-mail:gaojin@dicp.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张晨
办公电话:0411-84379769
手 机:
E-mail:chenzhang@dicp.ac.cn
团队介绍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1. 催化选择氧化
围绕-CH3、-CH2、-CH等键的选择氧化活化等科学问题,开发烃类、醇类等选择氧化的新路线和新方法,为工业应用提供创新技术。
2. 催化选择加氢
开发不饱和有机化合物选择加氢、选择加氢脱氯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背景的催化新方法和新技术。
3. 生物质转化
以糖类及其衍生物、甘油等生物基平台化合物为原料,催化转化制乙二醇、丙二醇、乳酸、马来酸、呋喃二甲醛、呋喃二甲酸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精细化学品和大宗化学品。长远目标:以纤维素、木质素及其他生物质为原料,制备高分子材料单体以及新型液体燃料,发展非石油路线制备大宗化学品和能源产品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4. 催化新材料
围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质催化转化等重要过程,研究开发多相催化新材料、新型催化剂载体、均相催化新材料以及仿生催化新材料的制备新方法和应用新技术。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 对二甲苯催化氧化技术工业应用
对苯二甲酸(PTA)是生产聚酯纤维、薄膜、聚酯瓶等材料的重要原料,广泛用于化纤、轻工、电子、建筑、国防等领域。聚酯纤维是最主要的合成纤维品种,占全球合成纤维总产量的近80%。目前我国PTA产能达4700万吨/年,表观消费量超过2600万吨/年。PTA是采用Co-Mn-Br催化体系,由对二甲苯(PX)氧化制得。为保证足够的反应深度,需使用大量溴化物,导致装置材质要求高、设备投资大。以现有PTA生产规模计算,全国PTA生产中溴化物用量超过65,000吨/年。大量溴的使用和排放,对环境造成极大持久性污染。另一方面,PTA行业也影响上游PX及下游聚酯、化纤行业的发展。因此,开发PTA生产中高效、环境友好的氧化催化新体系及其应用技术,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本团队研究开发出PX氧化制PTA关键新技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催化体系,提高氧化反应活性和效率,大幅降低溴用量。该技术在乌鲁木齐石化10万吨/年PTA生产装置连续应用6年,Co、Mn、Br用量可降低15%以上,并可减少醋酸溶剂消耗,装置运行稳定,产品质量优良。
2. 乙苯催化氧化技术工业应用
苯乙酮是溶解硝化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等的重要溶剂,也是制造香精香料等的重要精细化学品。苯乙酮传统生产采用AlCl3催化苯与乙酐反应,副产大量HCl和铝盐,成本高,污染大。
本团队研究开发出乙苯催化氧化制苯乙酮新技术。与企业合作,设计建成2000吨规模工业装置,实现了该技术的工业应用,苯乙酮产品纯度达99.5%以上,达到进口产品质量指标要求。
3. 甘油催化加氢制1,2-丙二醇
1,2-丙二醇是重要化学品,主要用于合成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等高分子材料,在汽车、船舶、建筑、电力、电子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全球1,2-丙二醇产量超过200万吨/年,我国需求量约80万吨/年,近年来我国消费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0%。1,2-丙二醇传统生产方法主要以重要资源丙烯为原料,通过环氧化、水合等过程制得,依赖于石油资源消耗,工艺复杂,效率低,成本高且污染严重。
本团队研究开发出一条不依赖石油资源制1,2-丙二醇的新技术路线,以生物柴油、肥皂或脂肪酸生产过程副产的低品质甘油为原料,一步直接催化转化制得高品质1,2-丙二醇产品。完成了1000吨/年规模甘油加氢制1,2-丙二醇中试,甘油转化率达95%以上,1,2-丙二醇选择性90%以上。该技术通过了辽宁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2013年获辽宁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查看详细
-
能源环境工程团队
能源环境工程组重点针对我国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开展研究。致力于煤气化甲烷化制天然气(SNG)技术的研...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能源环境工程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王树东
工作单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学科领域:能源化工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树东
办公电话:0411-84379052
手 机:
E-mail:wangsd@dicp.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张 晨
办公电话:0411-84379769
手 机:
E-mail:chenzhang@dicp.ac.cn
团队介绍
能源环境工程组重点针对我国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开展研究。致力于煤气化甲烷化制天然气(SNG)技术的研发、燃料电池氢源技术的研发、煤层气、页岩气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催化转化技术的研发、烟气脱硝技术的研发、高性能的无机氧化物功能材料的研发等。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煤气化甲烷化制天然气(SNG)技术;
●燃料电池氢源技术;
●复杂反应过程热力学分析及工艺工程模拟优化;
●单元设备(反应器、换热器等)模拟设计;
●焦炉烟气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微尺度反应器的设计、放大和模拟过程。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焦炉烟气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研发团队与焦化企业密切合作,致力于焦炉烟气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的开发。多次与焦化企业开展技术交流,探讨焦炉烟气脱硫脱硝及能量回收集成式工艺方案。针对焦炉烟气低温特点,开发出适用于焦炉烟气脱硝的低温SCR催化剂。2014年于宝丰能源公司焦化厂进行焦炉烟气脱硝工业侧线实验。在1200小时的工业侧线期间,反应器入口温度在260~280℃,脱硝率基本稳定在98~99%之间,反应器尾气出口氮氧化物浓度小于20 mg/m3,远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限值,显示了很好的脱硝效果。目前已与江苏某焦化厂签订技术开发合同,进行焦炉烟气脱硝示范工程建设,为其年产65万吨的焦炉进行烟气脱硝治理。
焦炉烟气脱硝工业侧线装置
2.含氧煤层气催化脱氧技术开发与示范
创新性提出整体结构催化剂催化循环脱氧工艺,将煤层气中的氧气浓度降低到0.5%以下,彻底消除了含氧煤层气提纯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整体结构催化剂的使用具有较低的能耗,极大地提升了脱氧技术的经济性。该技术已经在工业现场已完成示范运行,正在和相关企业通过项目合作、技术许可与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产业化推广应用。
3.挥发性有机物(VOCs)蓄热式催化燃烧RCO技术
针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气体浓度低、可能含氯、含硫等工况,开发出系列耐硫、耐氯和高活性的燃烧催化剂;并进行了蓄热燃烧、吸脱附-催化燃烧等工艺技术的开发,集成了示范装置,并实现成功示范运行。现正在和致力与环境污染物治理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开发高度集成和自动化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催化脱除系统。
查看详细
-
非常规能源技术中心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立足于非均相催化反应过程,从催化剂的设计出发,以催化反应动力学为手段,研究在特定条件下底物的转化过程和...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非常规能源技术中心
课题组网址:http://hcc.qibebt.ac.cn:8081/
负责人:李学兵
工作单位: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学科领域:生物能源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学兵
办公电话:0532-80662757
手 机:15866870310
E-mail:lixb@qibebt.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周剑伟
办公电话:0532-80662796
手 机:15064852986
E-mail:zhoujw@qibebt.ac.cn
团队介绍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立足于非均相催化反应过程,从催化剂的设计出发,以催化反应动力学为手段,研究在特定条件下底物的转化过程和反应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尝试开发新颖的催化工艺和技术。目前,团队主要以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为原料进行催化转化合成生物基运输燃料和精细化学品,并对涉及的催化反应进行系统研究。此外,团队针对如何减少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等邻域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开发了高效的催化和吸附材料,以期通过催化转化和吸附技术解决现有的环境问题。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生物柴油和生物航煤
1.1废弃油脂催化转化制备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
采用高温甘油酯化与高效碱催化转酯化相结合的两步法技术路线生产生物柴油,突破了高酸值废弃油脂原料酯化效率低、转酯化易皂化、产品分离提纯难等技术难题,原料油脂利用率≥90%,产品符合国家生物柴油BD100标准。目前,已建成百吨/年级的生物柴油中试系统,并与四川中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50000吨/年生物柴油产业化示范工程。
1.2脂肪酸甲酯催化转化合成生物航煤
开发了一种新型非硫化型多功能加氢催化剂,将现有的加氢脱氧、加氢裂化和加氢异构化三个过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可实现生物煤油的连续生产,并最大限度降低设备投资和操作成本。和当前工业生产中普遍使用的硫化型催化剂相比,制备简便,使用过程无硫化物的二次污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与中国商飞和波音公司签订“脂肪酸甲酯催化转化合成航煤工艺技术”开发项目。
2.乳酸催化氧化脱氢合成丙酮酸的催化剂及过程开发
本项目依托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建设的非常规能源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致力于丙酮酸及丙酮酸盐技术的研发,突破了原料制备、反应控制及产品提纯等工程放大问题。目前实验室具有相关专利2项,通过技术入股方式与天津沣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中科沣文(天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丙酮酸及丙酮酸盐类系列产品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吨级催化剂生产平台的建设、千吨级丙酮酸生产工艺流程设计及实验室小试反应测试,正稳步推进和开展中试放大反应。
查看详细
-
生态能源技术中心
团队研究方向:以秸秆、城市垃圾等工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为研究对象,开发废弃物厌氧发酵工艺;研究厌氧消化系统中主要微生物的...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生态能源技术中心
课题组网址:http://hm.qibebt.ac.cn/
负责人:郭荣波
工作单位: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学科领域:生物能源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郭荣波
办公电话:0532-80662708
手 机:13791936409
E-mail:guorb@qibebt.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周剑伟
办公电话:0532-80662796
手 机:15064852986
E-mail:zhoujw@qibebt.ac.cn
团队介绍
团队研究方向:以秸秆、城市垃圾等工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为研究对象,开发废弃物厌氧发酵工艺;研究厌氧消化系统中主要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筛选重要功能菌株;研究厌氧消化系统监测模拟技术;开发沼气精制及储存技术,利用沼气中的二氧化碳、烟道气及生活污水进行微藻规模化培养。
● 可转移转化科技成果:
● 城镇生活垃圾无分选生物反应器能源化处理项目
● 大型秸秆车用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工程项目
● 生态环保型城镇化小区集中供气产业化项目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秸秆基生物天然气产业化系统
本项目依托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建设的山东省沼气工业化生产和利用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长期致力于工业化沼气工程技术和装备研发,突破了农业秸秆制沼气产气效率低、工程放大难的问题,并构建了沼气工业化生产与提纯的科研装备平台,系统开展了工业化沼气工程的中试试验与放大示范。实验室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合作开发农业生物质沼气工程,通过技术入股方式与青岛市机械工业总公司合作,合作成立工程装备开发的股份制公司,共同开发沼气工程关键装备。
同时,在山东青岛平度市建成了年产18万立方沼气的产业化示范工程(图1),秸秆最高产气量可达480立方/吨。该示范工程自2011年10月以来,运行稳定性良好,发酵过程能耗低;另外开发一种适合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气候特点,具备低运行能耗(热耗)、高能量产出的沼气工程系统,通过多个方法的联合运用,降低罐体散热、降低罐体进料能耗、提高罐体出料热量回收,提高工程能量产出,从而克服了寒冷地区沼气能耗很高、冬季难以运行的缺点。在吉林白城市建成年产45万立方的沼气示范工程(图2)。
图1: 青岛平度市建成的秸秆发酵、沼气净化、车用生物天然气中试项目
图2: 吉林白城建成的秸秆生物天然其产业化示范工程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