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院概况
科技成果
研发团队
成果视频
联系我们
研发团队
Teams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中科院沈阳计算公司
中科院沈阳科仪公司
中科院系统其他单位
机器人视觉感知技术创新团队
机器人视觉感知技术创新团队长期从事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在基于模型的单目视觉求解方法与鲁棒性分析方面取...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机器人视觉感知技术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朱枫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学科领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吴清潇
办公电话:024-23970991
手 机:13889847857
E-mail:wuqingxiao@sia.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铮
办公电话:024-23970652
手 机:13072425488
E-mail:wangzheng1@sia.cn
团队介绍
机器人视觉感知技术创新团队长期从事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在基于模型的单目视觉求解方法与鲁棒性分析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提出了基于人眼可感知度的图像优化方法,实现了手眼视觉的首次空间应用,开发了多种类型的工业机器人视觉系统并成功应用到工业生产线上。目前主要应用领域为空间视觉和机器人视觉感知。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 工业机器人视觉定位系统
机器人视觉定位系统
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测量作业目标在机器人坐标系下的位置和姿态偏差,引导机器人修正运动轨迹,为搬运、分拣、码垛、装配等任务提供精确的作业位姿。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搭配灵活:分体式系统,可搭配不同分辨率和视场范围的工业相机、不同方式的辅助照明,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高度柔性:从2D平面定位到3D空间定位、从金属刚性目标到橡胶、塑料等软性变形目标,均能很好地识别和定位。
使用简单:基于web的用户界面,分步骤引导作业设置和管理,简洁易用。
件软件界面
定制化服务:系统自主开发,可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
应用实例:已经批量应用于新松机器人,最终用户包括:青岛海信、创维、苏州SEW、KTC、瑞德兴阳等。
液晶电视PCBI卡合 拆码垛
轴钢上料 太阳能模组压合
轮胎搬运 自动锁螺丝
2. 钢板尺寸测量与信息核验系统
钢板出厂前,每一块钢板都喷印了生产厂商、序列号、尺寸规格等信息,但是实际生产中,会出现喷印信息,特别是尺寸规格与实际不符的情况,这给钢厂带来了一些产品纠纷。为了解决钢板实际的长宽与喷印信息不一致的问题,开发了一套基于机器视觉的钢板长宽测量与信息核验系统。该系统由多台长宽测量相机、1台字符识别相机、1台工业控制计算机和专用测量软件组成。利用机器视觉测量技术,通过拍摄钢板的图像,测量出钢板的长度和宽度,同时利用字符识别技术识别出钢板上的喷印字符,将测量获得的长宽信息与喷印信息进行比对,判定喷印信息是否正确。目前该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钢板尺寸测量与字符核验系统
3.炼铁物料识别系统
为解决钢厂从原料直供炼铁系统的球团、块矿、焦炭等多种物料共线分时输送中无法分别计量的问题,开发了炼铁原料识别系统,实时识别输送线上原料的种类,实现了多物料的分类识别控制计量,该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
炼铁物料识别系统
查看详细
海洋装备研发与系统集成团队
海洋装备研发与系统集成团队立足于满足国家海洋环境监测领域科技发展需求和服务国民经济建设,针对海洋环境监测开展海洋气象水...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海洋装备研发与系统集成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qdio.cas.cn
负责人:陈永华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海洋工程与装备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陈永华
办公电话:0532-82898739
手 机:13553032055
E-mail:chenyonghua@qdio.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团队介绍
海洋装备研发与系统集成团队立足于满足国家海洋环境监测领域科技发展需求和服务国民经济建设,针对海洋环境监测开展海洋气象水文观测仪器和海洋测试测量装备的研发与系统集成等工作。团队集中了海洋环境工程、传感技术,电子工程,微机应用,信息通讯,机械设计等各类工程技术人员,拥有多种先进的海洋探测和测试设备。多年来,团队的承担了大量的关于海洋监测技术领域的科技项目,攻克了一批海洋技术难点,主要研究方向有:
● 海洋要素垂直剖面观测技术
● 海床基观测技术
● 浮标技术
● 文气象集成在线观测技术
● 深海原位抽滤技术
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
● 国家863计划项目——“波浪驱动海洋要素垂直剖面测量系统”,“节能型自治式多功能海洋要素剖面测量系统”
● 中科院装备项目——“实时传输多参数深海观测浮标”,“海床基海洋要素垂直剖面测量系统”
● 基于小型船只的锚泊式海洋观测研究浮标布放系统
● 中科院先导专项——“深海原位抽滤系统”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浮标技术的推广应用
(1)浮标技术应用于国家海洋局的大洋观测计划,团队为海洋局研制了可适用于赤道附近的实时传输多参数深海观测浮标。
(2)小型水质浮标应用于荣成俚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蓝色海洋股份有限公司的海洋牧场的水质监测项目中,为企业对养殖区水质环境的实时获取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案,对公司掌握养殖环境和指导养殖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
2. 水文气象设备的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
为中海石油公司提供了多套基于海上石油平台的水文气象综合在线观测系统,使企业及时掌握石油平台的各种环境要素,为其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查看详细
数字工厂技术创新团队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数字工厂技术创新团队是我国较早从事数字化、智能化制造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单位。团队...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数字工厂技术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sia.cas.cn/jgsz/kyxt/szgcyjs/
负责人:史海波
工作单位: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学科领域:电子信息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潘福成
办公电话:024-8360183
手 机:13704009102
E-mail:pfc@sia.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铮
办公电话:024-23970652
手 机:13072425488
E-mail:wangzheng1@sia.cn
团队介绍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数字工厂技术创新团队是我国较早从事数字化、智能化制造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单位。团队面向国家国民经济主战场,以国家重要行业需求为导向,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构建了面向数字化智能制造的管理、工艺、控制与集成等研究领域的完善技术体系,形成了智能制造执行系统平台、制造执行系统行业应用软件、智能数据处理与分析、感知检测与诊断、数字化控制和工业移动应用等方面的特色技术、行业解决方案与产品,取得了丰硕的研究与应用成果。现已成为国内著名的数字化智能制造系统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
创新团队技术体系 数字化车间整体解决方案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数字化车间相关技术、系统与面向行业的整体解决方案
创新团队在注重科技创新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研发的制造执行系统开发平台、制造执行系统行业应用软件系统、智能生产调度系统、数字化控制系统、感知检测系统与装置、移动应用平台与系统、作业指导专家系统等在多个行业的龙头企业进行了应用与推广,带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自主核心技术构建的制造执行系统和数字化车间管控系统在整体运行效率和系统集成性方面优于国外同类产品与系统,打破了国外在相关行业的技术垄断。
部分典型应用项目:
陕西FAST变速箱装配生产线MES系统
东风朝阳柴油机总装生产线MES系统
浙江万里扬变速箱装配生产线MES系统
郑州宇通客车生产线MES系统
北汽福田南海汽车工厂欧V客车MES项目
北汽股份公司变速箱、发动机生产线MES项目
北方重工托辊自动加工及装配线控制系统
宝鸡钢管辽阳钢管厂大口径螺旋焊管生产线数字化控制系统
青岛钢铁第一线材厂生产线自动化系统
辽阳市轧钢厂高速线材生产线自动化系统
汽车行业制造执行系统 托辊生产线数字化控制系统
2.中科MES制造执行系统开发平台产品
经历10余年的工程实践和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积累,以精准管理为理念,潜心研制了中科MES制造执行系统开发平台产品。产品经国际知名IT咨询公司CGI
中科MES平台体系结构
2013年、2014年评估报告比较,在符合国际标准、支持主流技术、行业适用性以及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产品水平。基于中科MES平台构建制造执行系统,在保障系统的高可靠性、高可扩展性及高效性的同时,可有效缩短项目周期约40%-60%,并有效降低了系统的实施风险。中科MES平台产品作为核心技术之一,荣获得2014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科技贡献二等奖。在技术转移转化方式方面,研究室不仅可以直接为企业提供数字化智能制造的单元技术、应用软件系统和整体解决方案的交钥匙工程服务,同时也可以为第三方系统集成商提供基于中科MES平台产品的增值服务方式。
查看详细
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研究团队
研究方向: 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研究团队致力于为我国航空航天、核工业等国防民生重大方向提供激光冲击强化技术支持,针对航空发...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研究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sia.cas.cn/jgsz/kyxt/zbzzjs/201212/t20121224_3727134.html
负责人:赵吉宾
工作单位: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学科领域:高端装备先进制造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乔红超
办公电话:024-83601252
手 机:13840051605
E-mail:hcqiao@sia.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铮
办公电话:024-23970652
手 机:13072425488
E-mail:wangzheng1@sia.cn
团队介绍
研究方向: 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研究团队致力于为我国航空航天、核工业等国防民生重大方向提供激光冲击强化技术支持,针对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大型复杂零部件、核反应堆控制棒焊接结构等进行激光冲击强化设备开发与工艺研究。该技术是一项利用强激光束诱导等离子冲击波发生塑性变形,提高金属材料表面抗疲劳、耐磨损和抗腐蚀能力的技术,是目前最先进、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绿色环保的表面强化技术之一。然而该项技术长期处于大国垄断、技术封锁的局面,严重制约我国军事国防事业的发展,将该技术投入到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激光冲击强化成套装备与工艺技术研发: 激光冲击强化研究团队在国家863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等课题的大力支持下,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首套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激光冲击强化装备,打破了该技术大国垄断、技术封锁的局面,是我国唯一一台投入工业生产的发动机整体叶盘激光冲击强化装备,成功的在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进行示范应用,利用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抗异物损伤能力及疲劳寿命,其使用寿命提高3倍以上,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未来我们将拓展研究方向,实现军事武器、汽车船舶、核工业、石油化工、生物移植等领域全面发展。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叶片激光冲击强化成套装备的研发
在国家863项目重点支持下,由我团队自主设计研发的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叶片激光冲击强化成套装备,是我国唯一一台投入工业生产的激光冲击强化装备,攻克了整体叶盘激光冲击强化的全自动控制、复杂轨迹规划、过程仿真、在线质量监控、零件性能的定量预测等技术难关,并制定了一整套技术工艺参数与标准,有效地提高了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抗异物损伤能力及使用寿命,使整体叶盘的疲劳寿命提高3倍以上,目前该设备在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运转良好。
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激光冲击强化成套装备
2.大型复杂曲面零件激光冲击强化成套装备的研发
在首台航空发动机激光冲击强化装备的基础上,设计升级了高性能复杂曲面零件多功能激光冲击强化设备系统,有效提高了大型复杂零件强化的效率和能力,实现了复杂曲面加工轨迹生成、光束自动转换,加工质量不稳定度控制在±2.8%以内,零件性能的定量预测以及零件性能逐点可控的主动加工方式,实现了复杂加工轨迹在线生成与精准控制,成功的解决了激光冲击强化加工质量稳定性问题。
大型复杂曲面零件激光冲击强化成套装备的研发
3.航空发动机叶片激光冲击强化工艺技术
激光冲击强化研究团队在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行动计划项目、企业委托开发项目等多项纵横向课题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高性能零件激光冲击强化工艺开发,为某型号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制定了一整套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工艺参数、企业标准与设备使用规范,使叶片振动疲劳寿命从2.1×106提高至2.6×107,整体叶盘使用寿命提高3倍以上,并极大提高了其抗异物损伤能力。
整体叶盘激光冲击强化工艺研究
4.核心部件激光冲击强化工艺技术
针对多种复杂零部件进行激光冲击强化取得重大突破,直升机尾段联轴器扭曲疲劳寿命提高5倍以上、短弧汞灯曝光寿命提高20%以上、水下机器人铝合金结构件强度提高12%以上,TiAl合金激光冲击强化后显微硬度提高21.6%,疲劳寿命提高2倍以上,运20飞机起落架轴承材料TC18表面耐磨寿命提高约17%。对激光冲击强化微观机制与材料组织形貌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掌握了激光冲击作用下的微结构及残余应力演变规律、建立了激光等离子体冲击波能量、激光参数、约束层参数与材料组织性能之间的定量描述,分析了激光冲击波力学效应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非线性强耦合、多尺度效应、强时空变化现象对加工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对激光冲击响应、材料动态力学行为、金属材料微观结构演化规律,突破了大型高性能零件性能再提高的技术瓶颈。
激光冲击强化部分试样件
TiAl合金微观组织形貌
a)母材;b)冲击后位错缠结;c)冲击后位错孪晶;d)冲击后位错割接;
e)冲击后位错墙;f)冲击后亚晶
查看详细
易爆危险品数字化成套智能装备研究团队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易爆危险品数字化成套智能装备研究团队在国内较早展开弹药数字化成套智能装备开发与工程应用研究。...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易爆危险品数字化成套智能装备研究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徐志刚
工作单位: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学科领域:弹药自动化、先进装备制造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
办公电话:024-83601293
手 机:13840400830
E-mail:zgxu@sia.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铮
办公电话:024-23970652
手 机:13072425488
E-mail:wangzheng1@sia.cn
团队介绍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易爆危险品数字化成套智能装备研究团队在国内较早展开弹药数字化成套智能装备开发与工程应用研究。团队针对国内易爆危险品制造行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技术与装备需求,研究面向弹药行业的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形成弹药智能制造技术体系;开发成套弹药智能制造装备,构建易爆弹药成套智能生产线及智能制造工厂,并实现推广应用,解决行业产品质量一致性差、生产效率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及生产过程本质安全度得不到保证等问题,引领行业技术发展水平,打破先进国防装备高效智能制造技术的国际封锁,解决了国家安全中的重大科技难题并产生重大影响,在所属领域内做出了较大贡献。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末制导产品智能生产线项目
生产线主要由自动物流传输系统、多工位转台、各工序装配及检测单元、控制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及监控显示系统组成。末制导产品总装生产线集产品装配、在线检测、多机协调控制及智能化管控于一体,可实现产品装配、检测、喷码、包装和成品智能垛放等全总装过程智能生产。生产线为目前行业内数字化自动化水平最高的生产线,多项先进技术为行业首创应用
西北工业集团末制导产品智能生产线现场
2.制导舱系列产品总装生产线项目
制导舱系列产品总装生产线用于产品的装配、检测及物流传输,实现了复杂工艺产品制造的准流水线生产,规范生产管理流程,达到制造模式精益化。
北方导航制导舱系列产品总装生产线现场
3.面向中大口径弹药装填与检测的机器人及成套自动化生产线项目
生产线受到国家863计划支持,突破了中大口径弹药自动化装填、检测的技术瓶颈,建立中大口径弹药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形成行业内应用示范,提升我国弹药制造装备的整体水平,突破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缩小了与国外的技术差距。
863计划“面向中大口径弹药装填与检测的机器人及成套自动化生产线”关键设备
4.智能雷数字化装配检测生产线项目
生产线包括18台套拧紧、压装、喷涂等设备、模块化环形传输线和车间级MES系统,能适应智能雷、某产品战斗部等4种以上不同产品柔性智能制造,实现制造模式的精益定制化及生产装备与生产过程组织的智能化,达到多品种产品混流共线生产,深度融合自动化与信息化。
山东特种工业集团智能雷数字化装配检测生产线现场
查看详细
搅拌摩擦焊装备制造及工艺技术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端搅拌摩擦焊装备制造和特种搅拌摩擦焊技术。 搅拌摩擦焊(FSW)是一种高质量的固相焊接技术。由...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搅拌摩擦焊装备制造及工艺技术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王敏
工作单位: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学科领域:先进制造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张会杰
办公电话:024-23970722
手 机:15140083012
E-mail:zhanghuijie@sia.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铮
办公电话:024-23970652
手 机:13072425488
E-mail:wangzheng1@sia.cn
团队介绍
创新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端搅拌摩擦焊装备制造和特种搅拌摩擦焊技术。
搅拌摩擦焊(FSW)是一种高质量的固相焊接技术。由于焊接中金属材料不发生熔化、无需填充额外辅助材料,因而能够彻底避免熔化焊中常见的气孔、裂纹等缺陷,非常适用于难于熔化焊的铝、镁、铜等同种或异种金属材料之间的焊接,具有成本低、质量高、绿色环保无污染等优点。
搅拌摩擦焊装备制造技术和工艺技术是采用搅拌摩擦焊实施焊接制造的核心技术内容。
搅拌摩擦焊装备制造技术:
机器人化搅拌摩擦焊设备,能够实现空间复杂曲线焊缝的焊接,具备焊缝检测与跟踪能力。
常规搅拌摩擦焊设备,可实现1-20mm厚度范围内铝合金、镁合金材料结构件的平面二维焊接制造。
搅拌摩擦焊工艺技术:
专用搅拌摩擦焊工具设计研发;
铝、镁、铜、钢等同种或异种材料之间的高效高质焊接;
无减薄保形精确焊接技术。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机器人化搅拌摩擦焊装备技术
机器人化搅拌摩擦焊装备是一个八轴重型机器人辅助焊接系统,为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可用于大型薄壁结构件空间复杂曲线焊缝的高精度焊接。此项研究对于提升我国空天运载和武器装备系统的制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设备已经销售至昆山华恒焊接股份有限公司。
机器人化搅拌摩擦焊设备
2.常规搅拌摩擦焊装备技术
龙门式高精度数控搅拌摩擦焊接专用机床,具备如下功能:可对厚度2-15mm的铝合金平板进行焊接,X方向一次焊接长度可达2m(加配移动工装,X向一次焊接长度可达10m以上)。能够实现筒体环缝及纵缝焊接,焊接铝合金圆筒的旋转包络直径范围为Φ400mm-Φ1050mm,圆筒厚度范围为6-15mm。
下图所示设备已经出售至抚顺森源科技电气有限公司。
龙门式搅拌摩擦焊设备
3.新型无减薄搅拌摩擦焊技术
本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无减薄搅拌摩擦焊技术,通过特殊的焊具设计及工艺控制方法,能够一次性获得焊缝表面不低于母材的优质接头,从根本上彻底消除了常规搅拌摩擦焊的焊缝减薄效应。这种新型工艺可用于精密结构件的保形精确焊接。这种方法已成功实现了高压开关容器的表面无凹陷搅拌摩擦焊接制造。
常规FSW焊缝和无减薄FSW焊缝的对比情况
4.大厚度铝合金板/钢板搅拌摩擦搭接焊接
铝合金材料具有轻质、高导电导热性的优点,而钢具有高强度、塑韧性好的优点,二者组成的复合结构在减重或实现结构功能一体化方面极具优势。因此,在汽车、医疗器械、低温容器制造等领域,往往涉及到铝钢板材的搭接焊接问题。
团队成功实现了10mm厚度铝合金和不锈钢的搅拌摩擦搭接焊接,获得了优质的搭接接头。这一成果成功解决了某航天低温容器接口部件的铝钢搭接焊接问题,不仅保障了容器的气密性和强度要求,相对于传统焊接方法,还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大厚度铝合金/不锈钢搅拌摩擦搭接焊接接头
5.铝铜异种材料搅拌摩擦搭接焊接技术
实现了铝铜异种材料的搅拌摩擦搭接焊接,获得了高质量的焊接接头。搅拌摩擦焊过程不添加任何额外金属材料,因此对异种材料焊接时几乎不影响接头的导电、导热性能。这一技术可直接用于动力电池极组铝铜极耳的永久性可靠连接,从而为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此技术还有望解决电器电子、化工、制冷工业中铝和铜的连接问题,促进铝代铜的推广,从而对保障产品性能,缓解我国铜资源紧缺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铝铜搅拌摩擦搭接焊接工艺及其潜在应用方向
查看详细
水产品安全控制技术研发团队
“水产品安全控制技术”课题组基于二十余年对水产动物营养免疫和病害防治等机理研究以及安全投入品等应用技术研发的基础与成果...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水产品安全控制技术研发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王雷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水产养殖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宝杰
办公电话:0532-82898722
手 机:13969716061
E-mail:wangbaojie@qdio.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团队介绍
“水产品安全控制技术”课题组基于二十余年对水产动物营养免疫和病害防治等机理研究以及安全投入品等应用技术研发的基础与成果,聚焦于水产养殖病害以及水产品安全现状,结合生物工程和信息化等技术,系统性研究海洋农业全产业链安全控制原理与技术。在国内最早提出了对虾病害免疫防治的理念与技术途径,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发的“免疫多糖IPS”获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并首次实现产业化开发,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并获得国家兽药证书。
近十年来通过承担国家“863”、“973”“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青岛市“科技将才”专项计划等,逐步深入到采用先进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水产动物免疫系统和营养代谢各功能因子的性质以及阐明免疫抗感染和营养调控机理等。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免疫调节剂、微生态制剂和功能性水产饲料等已实现规模产业化,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产学研紧密合作。近年来在开发系列化安全投入品、提升水产动物品质、构建“由池塘到餐桌”的水产品安全供应体系方面已取得重要突破。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系列化水产养殖安全投入品研发与产业化
(1)乳酸菌肠道益生菌:从水产动物肠道中分离到多株乳酸菌,开发了水产乳酸菌制剂,建立了高密度发酵技术和使用规程,对各种水产动物的肠道菌群平衡、竞争抑制病原菌等均具有显着作用;
(2)环境调控EM菌:从水产环境中分离多种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利用筛选、组合、培养基优化、海水驯化等关键技术,开发了水产EM,72小时氨氮、亚硝酸盐降解率达95%以上,广泛用于水质调控、底质改良、环境修复等;
(3)中药破壁超微粉:利用国际先进的超微粉碎技术,国内首家采用高速圆盘剪切+气流超微粉等创新工艺,将传统中兽药散剂的粉碎粒度从80目提高到500目以上,中药细胞破壁后有效成分直接释放出来,生物利用度提高,用量少,药物起效更迅速、充分,从而替代化药和抗生素等传统药物;
(4)生物发酵饲料:通过生物酶解动物蛋白制备小肽,使其具有更高的吸收利用率;利用复合益生菌发酵植物蛋白包括生粕、豆粕和麸皮等,发酵的植物蛋白含有更高的益生菌含量、高蛋白、高消化率并且原料低廉易得;开发出新型的对虾生物饲料,与普通饲料相比,具有低蛋白、高消化率、富含益生活菌及有机酸等特点。
本项目开发的系列化病害防控制剂,已与合作企业山西康派伟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沧州旺发生物技术研究所等计划共同开发推广,2014年起推向市场。通过本项目开发的对虾生物发酵饲料,在饲料转化率、减轻污染、提高成活率等方面取得突出效果,产业化合作企业烟台大乐饲料公司为北方最大的对虾饲料专业化生产企业,自2014年全面生产推广生物饲料,年销售额达7500万元以上。
系列化水产养殖安全投入品及使设备展示
2. 水产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构建与产业化应用
针对水产行业的生产经营和安全控制现状,开发建设了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该平台利用RFID先进技术并依托物联网和数据库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融合、查询及监控。以青岛最大的海参生产龙头企业为样板,在国内首次建立了由亲参——育保苗——养殖——加工——专卖店的全产业链信息溯源平台。该系统集养殖管理、信息溯源、品牌宣传为一体,分为门户展示、数据管理、溯源展示以及生产数据采集四套平台。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运行稳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引起政府、同行和媒体的极大关注。
青岛早报:海参咋长的 一扫全知道
海参电子标签
3. 对虾病害综合防控技术及产业化示范推广
结合“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山东博兴县乔庄镇建设了“养殖对虾病害综合防控示范基地”,包括核心示范区2500亩、辐射养殖区6500亩。博兴县被称为“山东南美白对虾养殖第一县”,而乔庄镇为江北最大的凡纳滨对虾养殖区域,对虾精养面积达2.6万亩。通过病毒与弧菌检测预警,全程环境实时监控,现场发酵乳酸菌、生物饲料、中药破壁超微粉等绿色药物使用,鱼虾混养生态防控,以及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等,对虾养殖成功率达到95%,发病率同比降低60%以上,对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
示范基地通过专家现场验收,社会与经济效益显着,2013年全镇养殖对虾平均亩产700公斤,产值突破8亿元,人均渔业收入达7000元。随着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广和辐射面积的不断扩大,养殖户经济效益将不断提高。
养殖示范基地
养殖中的凡纳滨对虾
4. 海水工业化养殖主要鱼类专用生态配合饲料的技术与产业化
在国内首创适用于海水工业化养殖主要鱼类(大西洋鲑、比目鱼、石斑鱼、东方鲀)的专用生态饲料,并研发成功配套的饲料加工工艺。该技术成果生产的饲料,科技含量高、成本低,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利用该技术生产的膨化饲料饲喂相应鱼类,不但可以满足其营养需求,而且可以显着提高肌肉品质。同时,能够显着改善生长和水体环境,降低养殖成本。
利用该饲料饲喂大西洋鲑,EPA(可达9.00-10.66 mg/g)和DHA(可达27.55-33.60 mg/g)含量显着提高;饲喂半滑舌鳎,饲料系数0.7-1.0,死淘率、饲料成本分别降低63.9%、27.3%,水体氨氮和亚硝氮分别降低16.9%、20.4%。
采用瑞士布勤品牌的现代化、世界一流的饲料膨化机
所开发的2个生态清洁饲料系列已经在半滑舌鳎养殖企业实现产业化,年产值超9000万元。生态清洁饲料在江苏和天津的石斑鱼和东方鲀鱼养殖中实现推广应用,效果良好,年增产值超5000万元。
查看详细
养殖水域生态学与生物资源修复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养殖水域生态学与生物资源修复研发团队,责任研究员杨红生。团队以“生境和生物资源修复”与...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养殖水域生态学与生物资源修复研发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meercas.com/
负责人:杨红生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水产养殖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张立斌
办公电话:0532-82896096
手 机:13884636882
E-mail:zhanglibin@qdio.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团队介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养殖水域生态学与生物资源修复研发团队,责任研究员杨红生。团队以“生境和生物资源修复”与“养殖生态学原理与关键技术”为研究主线,共有增养殖设施与技术、良种选育、行为特征和分子机制、生境修复和资源修复等方向的科研技术人员10人。团队高度重视院地合作,构建了装备齐全的实验室和多个现场实验基地,实现了“研究-示范-产业化”三结合。截止2014年,发表相关论文180余篇(SCI源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专着《The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History, Biology and Aquaculture》、《刺参生物学—理论与实践》两部。先后主持或承担了“973”项目、“863”项目等课题近90项,并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多个国家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科技贡献奖二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刺参生物学与遗传育种;
● 刺参行为生态学;
● 海水双壳贝类生理生态学;
● 脉红螺规模化高效苗种繁育技术;
● 海水经济生物生态高效增养殖设施研发;
● 浅海养殖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
● 海洋生境修复与资源养护;
● 海洋牧场建设关键设施与技术集成。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 刺参良种生态高效增养殖设施和关键技术
建立了耐高温速生刺参品系选育关键技术:研发了刺参活体称重和雌雄鉴别技术;构建了国内首个耐高温刺参种质资源库,选育的耐高温速生刺参与常温刺参相比可提前17天解除夏眠,耐高温性提高约1℃,选育品系幼参生长速度比未选育组提高29%。近5年间共培育耐高温速生刺参三代,苗种1537万头,在夏季高温条件下苗种生长速度比未选育苗种提高28.3%-80.3%,成活率提高15%。
突破了特色健康苗种培育技术:查明了白刺参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两个世代的培育结果表明,子代苗种体色性状遗传稳定,体色保持纯白,现存白刺参F1代种参1.2万头(150-300g/头),F2代1龄参12万头(5-30g/头),F2代2龄参2万头(50-100g/头),2015年培育白刺参F2代苗种1.5亿头(0.1-1g/头),池塘养殖6个月,体重由8-10g/头生长到25-50g/头,回捕率为85.6%,体色保持纯白,注册“东方玉龙”商标1个。研发了刺参“原生态”苗种培育设施;建立了刺参“原生态”苗种繁育技术,3000头/kg的苗种20天成活率为97.3%,体重增加了20%;4个月后成活率为71.2%,体重增加了489%。建立了刺参池塘生态苗种培育技术和工艺,建立和优化了天鹅湖大叶藻生态系统刺参资源修复技术,共培育刺参生态苗种30.1万头,资源量提高20%以上。研发建立了多种刺参生态高效增养殖新设施及新模式:阐明了不同人工礁型参数对刺参的集聚效果,突破了刺参长期标记的技术难题,研发了多种人工礁体,建立了生境改良型刺参围堰增养殖模式,苗种成活率提高40%,产量增加40%以上;建立了生境改良型刺参海湾底播养殖模式,成活率达70%,回捕率达50%,产量比改良前增加30%。根据刺参的生态位特征及其与鱼、贝、藻(草)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人工礁区“藻鲍参”、离岸岛屿“藻鱼参”和天然泻湖“草参贝”多元化增养殖新模式。
成果已在山东威海、烟台、青岛、日照、东营、滨州等地,在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马山集团、日照市岚山区前三岛水产开发有限公司、青岛龙盘海洋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等水产养殖企业得以推广应用,其中,投放刺参约1.4亿头,直接应用面积6.3万亩,新增利润8.06亿元;推广应用面积21.1万亩,新增产值33.84亿元,促进了产业技术升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团队选育的耐高温刺参和多次刺参
团队选育的紫刺参及白刺参
白刺参亲参和苗种
“东方玉龙”白刺参商标
团队培参的刺参生态苗种
投放人工鱼礁及投放后效果
2. 海湾生境资源修复和海洋牧场建设关键技术 以莱州湾、荣成湾和海州湾典型海湾为研究海区,针对海洋牧场建设及海湾生境受损现状,研发了1种平铺地毯式种子播种技术,种子萌发率由自然萌发率不足15%提高到38%,两年后形成斑块草床,平均植株密度可达68.8株/m2;研发了5种大叶藻植株移植技术,植株移植成活率均达80%以上(国际上低于50%)。研发了新型专用人工鱼礁,实现了海湾受损生境的改良和修复:设计制作了4种新型人工鱼礁,通过人工鱼礁结构与功能优化设计,“因湾制宜”综合应用以上设施,拓展了资源增殖生态空间,修复效果显着。
大叶藻播种和移植技术
(A:平铺地毯式播种法、B:枚订移植法、C:麻绳夹苗移植法、
D:框架移植法、E:根部绑石移植法、F:泥桶移植法)
突破了关键种扩繁技术,为海湾资源养护提供了优质苗种保障:研制了刺参生态苗种培育立体多层新设施,建立了池塘刺参生态苗种培育新技术,9个月苗种平均增重达59.5倍,平均成活率达52.5%,规格0.55g/头苗种平均密度达28.4头/m2。首次解决了幼虫漂浮粘连难题,构建了幼虫稳定高效培育技术,培育密度比常规方法提高2-3倍,突破了栉江珧苗种繁育的瓶颈。
针对海洋牧场生物资源管理、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技术体系的匮乏,首次建立了刺参T型标记法、石灰环嵌套标记法,刺参3个月标签保留率达93.3%。开发了湿重视频测量技术、VPS(水下定位系统)生物遥测技术和双目立体视频测量技术,实现刺参湿重的非接触式快速准确测定(预测模型相关系数R2高达0.92);鱼类VPS生物遥测结合生物标记技术实现了鱼类游泳瞬时速度的测定和游泳轨迹的追踪;鱼类双目立体视频测量技术水下测量精度达1.2cm,误差仅为5%。
设施和技术简便实用,效果明显,易于推广,有效拓展资源增殖的生态空间,有效提高海区投放生物的成活率和海湾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力促进山东省海洋经济生物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刺参长校标记技术(A:石灰环嵌套标记法,B:T型标记法)
双目立体视频测量技术
刺参湿重视频测量技术
查看详细
激光焊接工艺与装备研究团队
研究方向:激光焊接工艺与装备研究团队致力于从提高技术含量入手,面向汽车、钢铁等重点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激光焊接工艺与装备研究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赵明扬
工作单位: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学科领域:先进制造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赵明扬
办公电话:024-83601121
手 机:13909819832
E-mail:myzhao@sia.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铮
办公电话:024-23970652
手 机:13072425488
E-mail:wangzheng1@sia.cn
团队介绍
研究方向:激光焊接工艺与装备研究团队致力于从提高技术含量入手,面向汽车、钢铁等重点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板材全自动激光拼焊生产线与系统,实现现代激光技术、自动化单元与系统技术、新型材料与工艺技术、先进生产制造技术等多学科的集成创新,旨在提高我国钢铁产品的配套能力和汽车产品的设计开发与技术服务能力。
激光拼焊板成套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激光拼焊装备的功能是采用激光为能源,将若干不同材质、不同厚度、不同涂层的金属板材进行拼焊生产制造的专用装备。激光拼焊板既是钢铁工业金属板材的深加工制品,又是汽车工业的重要原料,其用途是作为轿车车身制造的板材原料,是实现车身制造轻量化重要的技术和原料。因为激光拼焊板是轿车的安全件,所以,对激光拼焊板生产工艺和装备可靠性、稳定性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全自动激光拼焊成套生产线(焊缝长度为1.6米)
在宝钢国际的大力支持下,攻克多项装备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技术,经过原型样机开发、规模生产验证,并投入批量生产运行。
2.全自动长焊缝(2.2米)的激光拼焊生产线
在首台拼焊生产线研制成功的基础上,在国家04专项、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STS专项和地方政府经费支持下,研制成功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此次开发的全自动激光拼焊生产线焊接板材厚度为0.5mm-3mm,最大焊接速度达9m/min,最大焊接效率5件/min,多组同时拼焊数≥3,满足250MM-2200MM焊缝长度焊接要求。经过技术攻关、加工服务、市场培育和生产队伍培养等工作,完成了“激光拼焊板成套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技术转移,并交付用户单位应用验证,使用效果良好,满足了车用钢板激光拼焊的需求。完成了从技术研发到技术输出的全过程,打破了国外板材激光拼焊生产线对我国的垄断,填补了我所乃至我国在激光焊接领域的空白。
查看详细
海藻化学与海洋药物创新团队
团队简介以海洋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以海洋创新药物的研发为制高点,发现海洋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和药物先导化合物,研制防治重大...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海藻化学与海洋药物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史大永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生物技术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史大永
办公电话:0532-82898719
手 机:13698682786
E-mail:shidayong@qdio.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团队介绍
团队简介以海洋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以海洋创新药物的研发为制高点,发现海洋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和药物先导化合物,研制防治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及新型海洋生物制品。主要研究方向有:
● 海洋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
● 海洋药物作用机制与新靶标发现
● 海洋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
● 海洋生物制品研究与开发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 溴系列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以极具海洋特色的溴代化合物为目标,运用现代提取分离、结构鉴定技术完成了多种海藻的化学成分研究,分离鉴定了512个单体化合
图1 溴系列化合物生物信息库
物,针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糖尿病、肿瘤及血栓等重大疾病,开展相关靶点的活性筛选,为海洋创新药物的研制提供了源头化合物。以强活性的天然溴系化合物为先导,对其进行结构修饰,获得衍生物400余个,构建了包括500余种溴系列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信息库。
图2 授权PCT专利
图3 采用db/db鼠进行海普诺药效学实验
来源于松节藻全新溴酚化合物-海普诺(HPN),不仅具有更强的PTP1B抑制活性和选择性,而且在动物体内表现出良好的降血糖疗效,成功降低db/db鼠的摄食量,控制体重增长,且能够显着降低实验动物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效果优于临床一线用药“二甲双胍”。正在开展临床前研究,有望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与肥胖症的海洋新药。海普诺代表一类全新的、口服有效的小分子,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及肥胖。该化合物从化学结构、生物活性以及制备方法方面受到一系列专利保护,已授权国际PCT专利1项(美国),国家发明专利12项,有力保障了新药研发的安全性。
2. 海洋医用药包材的研究与开发
硬壳空心胶囊、片剂薄膜包衣、软胶囊等专用材料均属于药用辅料大类,是口服类药品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药包材料。以海洋红藻多糖为原料,通过对海藻多糖专用胶原料配伍、成膜性及二次回熔技术等进行研究,开发新型的海洋医用药包材,成功研发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相关成果获得了2项国家SFDA药“准”字生产批件,制定并获批2项国家行业标准,建立了年产40亿粒规模的全自动生产线。
图4 药品生产许可证
图5 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及其生产线
查看详细
首页
上一页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