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院概况
科技成果
研发团队
成果视频
联系我们
研发团队
Teams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能源化工
生物技术
环保减排
精细化工
科学仪器
新能源
金属研究所
工程材料
特种合金
薄膜材料
表面工程与防护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生态与环境工程
现代农业
生物技术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先进制造
电子信息
机器人
海洋研究所
水产养殖
海洋工程与装备
生物技术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
生物能源
生物基材料
能源应用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生物技术
环境保护
现代农业
中科院沈阳计算公司
电子信息
先进制造
中科院沈阳科仪公司
真空装备
中科院系统其他单位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材料加工与模拟技术创新团队
材料加工与模拟技术创新团队致力于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铸造、锻造、轧制、焊接及热处理等金属材料热...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材料加工与模拟技术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synl.ac.cn/org/MPMD/材料加工模拟研究部.htm
负责人:李殿中
工作单位:金属研究所
学科领域:工程材料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栾义坤
办公电话:024-23971127
手 机:13700026456
E-mail:ykluan@imr.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鹏
办公电话:024-23971157
手 机:15140035307
E-mail:pengli@imr.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材料加工与模拟技术创新团队致力于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铸造、锻造、轧制、焊接及热处理等金属材料热加工过程进行模拟,计算温度场、流场、应力场等各种物理场量,预测材料加工过程的各种成形缺陷、组织及性能等,优化材料加工工艺。面向国家电力装备、高速铁路、船舶工程、冶金机械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重大工程和重大装备,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和制造技术,解决一批国家急需的关键材料和关键产品的制造技术,实现进口替代。面向传统材料,提高规模化铸锻件的合格率、材料利用率,实现节能降耗。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铸件成形和组织演化模拟与工艺设计;
● 大型钢锭宏观偏析形成机理与控制措施;
● 高品质特殊钢制备技术研发;
● 锻造成形工艺模拟与工艺设计;
● 高性能焊接材料研制;
● 大型铸锻件热处理工艺模拟与工艺设计;
● 固态相变模型与组织演化模拟;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高品质特殊钢坯料制备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研发团队与重机和特钢领域骨干企业密切合作,致力于钢铁大铸坯冶炼、凝固、变形全流程的纯净化、均质化和致密化研究。在宏观偏析控制方面,突破了传统理论的局限性,发现了氧化物是导致宏观偏析的主要原因,开发了低氧纯净化冶炼工艺,显著减少并直至消除了钢铁大铸坯的宏观偏析缺陷。在缩孔疏松控制方面,通过系统研究凝固过程中材料的流变行为,发明了不依赖大冒口重力补缩的多维补缩方法,采用上小下大反传统锭型设计理念,开发了大高径比铸坯的制造技术,成材率提高10%以上;在变形控制方面,通过开发锻中保压和锻后保温技术,可以实现铸造坯料内部微缺陷的高效愈合,提升锻坯探伤合格率和性能水平。同时,在坯料制备领域生产线设计,智能装备制造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与成果转化。
600t级大钢锭 百吨级低偏析钢锭 大高径比铸坯 60t级宽厚板坯
相关技术通过项目合作、产值分成、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与西宁特钢、苏南重工、西王特钢、抚顺特钢等企业合作,提升了企业技术质量水平,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大型铸锻件制备技术开发
大型铸锻件制造的共性问题是缺陷预防难、组织控制难、加工成形难。大型铸锻件的使役条件苛刻,对工程材料的综合性能要求高,只有通过合金相的定量化控制才能实现材料强韧性的最佳匹配;厚大断面不同部位的性能差异大,只有通过组织均匀化控制才能实现性能均匀化。
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 三峡水轮机转轮 核电锥形筒体 大型冶金轧辊
本研发团队紧紧围绕我国能源电力、冶金机械、船舶制造等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采用计算机模拟、X射线实时观察、缩比件与等比件解剖等可视化方法,系统研究了厚断面超大尺寸构件的成形、缺陷与组织演化规律,形成工艺图纸、规范、软件等成套原型技术,联合骨干企业进行工业化试制,解决了系列大型铸锻件的制造难题,满足了国家急需。
与中国一重、中国二重、上海电气、宁夏共享、鞍钢和大连重型等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了50-90机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三峡700MW水轮机转轮、AP1000核电锻件和大型冶金轧辊等若干大型铸锻件的制备技术瓶颈,实现了国产化。
3.高性能焊接材料研制
批量制造耐低温焊丝 与欧盟认证证书 批量制造镍基焊丝 镍基焊丝现场焊接
目前,我国能源工程、轨道交通、海洋装备、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中所需的耐高温、耐腐蚀等高端焊接材料进口量达到80%,严重依赖进口。研究团队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重大工程需求,先后开展了CRH3高速列车转向架构架用耐低温焊接材料、火电装备700℃高温材料用焊接材料以及核一级装备用耐蚀镍基焊接材料的研发工作。通过系统研究微合金化焊缝金属组织、缺陷和性能的交互作用,掌握了特殊使用环境下高端焊材成分控制规范和制造技术,实现了研制焊材的工业规模批量制造,制定了相应焊材采购技术规范,获得了欧盟CE认证,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焊材体系建设。
相关技术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服务等形式与中国一重、长春客车、四川大西洋、江苏兴海特钢等企业合作,为企业提升技术质量水平、创造可观经济效益提供了保障。
查看详细
金属基复合材料与搅拌摩擦焊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基复合材料、搅拌摩擦焊接与加工。具体如下: 金属基复合材料:作为重要的结构与功能材料,在航空...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金属基复合材料与搅拌摩擦焊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马宗义
工作单位:金属研究所
学科领域:工程材料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倪丁瑞
办公电话:024-83978630
手 机:13704042046
E-mail:drni@imr.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鹏
办公电话:024-23971157
手 机:15140035307
E-mail:pengli@imr.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创新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基复合材料、搅拌摩擦焊接与加工。具体如下:
金属基复合材料:作为重要的结构与功能材料,在航空航天、电子、交通、核电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粉末法制备非连续增强铝基、铜基、镁基、钛基及高性能金属陶瓷的研究工作。
实现吨级坯锭的批量化制备,制备出多种规格的锻件、棒材、型材、薄壁管材、板材。
开发出轻质低膨胀高热导的高体分SiC/Al材料,已在卫星支架、热管理器件等方面获得应用。
开发出核电用乏燃料贮存和运输用B4C/Al中子吸收材料,已轧制出4米长样件,正在进行使役性能考试。
搅拌摩擦焊接与加工:搅拌摩擦焊(FSW)是一种新型固相连接技术,具有优质、高效、节能环保的特点,被誉为 “绿色焊接技术”,已在航空航天、轨道列车、造船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搅拌摩擦加工(FSP)是基于FSW发展起来的多功能材料加工与制备技术,在超细晶材料制备、材料合成、组织优化/缺陷修复等方面具有发展潜力。
搅拌摩擦焊接专用工具与设备研制。
铝、镁、铜、钛、钢以及铝-铜、铝-钢、铝-镁等同种或异种金属的高效可靠焊接。
铸件表层的缺陷修复与局部强韧化。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轻质高强铝复合轮毂制造技术
非连续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和变形铝合金比铸造铝合金力学性能更优异,用于制造汽车轮毂对车辆减重、降耗、提高服役寿命有革命性的作用。采用搅拌摩擦焊接技术对复合材料轮辐和变形铝合金轮辋进行连接,可望显著提高轮毂力学性能,并实现明显的结构减重。目前,创新团队与诺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进行合作开发。
轮毂分体制造-搅拌摩擦焊接示意图
2.高性能搅拌摩擦焊专用焊机研制
与一重集团绍兴重型机床公司合作,针对铝基复合材料/高熔点合金的搅拌摩擦焊接对设备的苛刻要求,通过特殊设计的机架结构、主轴装配方式以提高设备刚度与精度,研制出高性能焊机;开发出耐磨焊接工具实现长距离焊接需求,建立高效可靠焊接技术与配套装备。
2014年上海机床展会上展出的设备与焊接件,其中筒形件由6块B4Cp/Al中子吸收材料板材经搅拌摩擦焊接而成,外形尺寸Φ960×1200mm,壁厚2mm。
3.铝-铜异种金属的搅拌摩擦焊接技术
实现铝-铜、铜包铝-铝的异种金属焊接。其中铝-铜过渡排的厚度可达40mm,可弯曲180度不开裂。拉抻时断在铝侧母材。这一研究成果在输变电及冶金行业有广泛应用前景。
搅拌摩擦焊制备的铝-铜过渡排
查看详细
先进炭材料研究团队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纳米炭材料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纳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纳米碳基电子器...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先进炭材料研究团队
课题组网址: http://carbon.imr.ac.cn
负责人:成会明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学科领域:材料学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刘畅
办公电话:024-83978280
手 机:18640219199
E-mail:cliu@imr.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鹏
办公电话:024-23971157
手 机:15140035307
E-mail:pengli@imr.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纳米炭材料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纳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纳米碳基电子器件;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太阳能转换材料与器件;高性能炭材料的应用探索。
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
1、高性能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的批量、连续制备技术;高导电、导热单壁碳纳米管纤维的连续制备技术。
2、高质量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的低成本制备技术;功能可调的石墨烯粉体的低成本制备技术;高性能石墨烯导电墨水和导热垫技术。
3、动力及储能锂离子电池用高性能低成本纳米晶聚合球形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材料的制备技术。
4、抗静电石墨烯/聚氯乙烯薄膜制备技术;耐大电流的碳纳米管/聚合物热敏电阻。
5、各向同性热解石墨、炭石墨复合材料及热解氮化硼的制备技术。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千吨级纳米晶聚合球形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产业化示范
针对新能源汽车及大型储能电站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需求,攻克了相关的技术难点,完成了实验室研究和中试,产品性能优势突出,成本较低,综合性价比处于行业一流水平。目前正与沈阳国科金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一期进行年产1000吨级高性能低成本纳米晶聚合磷酸铁锂材料全自动化生产线建设,预期2016年10月建设完成,有望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的目标。
在建中的生产车间
2、高质量石墨烯粉体的规模化制备
常用的大量制备石墨烯的化学氧化剥离方法存在制备工艺复杂、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材料导电性能差的问题。针对电化学储能和导电、导热功能复合材料等对高质量石墨烯粉体的需求,提出了高效制备高质量石墨烯的“插层-膨胀-剥离方法”。该方法无需氧化过程的参与,很好保留了石墨烯的本征结构和性能,并具有产率高、生产周期短、性能稳定、易于放大、生产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实验室研究基础上,2012年与企业合作完成了中试,建成了年产吨级高质量石墨烯的生产线,鉴定专家委员会认为技术水平国际领先;2014年技术入股成立德阳烯碳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建成年产30吨高质量石墨烯生产线,为石墨烯在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规模应用奠定了材料基础。
查看详细
先进钢铁结构材料创新团队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能源输送、开采用钢铁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火电用耐热钢的设计与制备;核电用耐高温抗辐照耐腐蚀F/M钢的设...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先进钢铁结构材料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asmt.imr.ac.cn:8080/
负责人:杨柯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学科领域:钢铁材料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单以银
办公电话:024-23971517
手 机:13940270000
E-mail:yyshan@imr.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鹏
办公电话:024-23971157
手 机:15140035307
E-mail:pengli@imr.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能源输送、开采用钢铁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火电用耐热钢的设计与制备;核电用耐高温抗辐照耐腐蚀F/M钢的设计与制备;航空航天用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的设计与制备;高强度马氏体结构钢在民用纺织、射钉、刀具等方面的开发与应用。
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在纺织钩针专用材料方面的设计制备及规模化生产;
系列WEDOX高强度焊接结构钢的冶炼、轧制、热处理等工艺设计,可为工业化生产提供该系列钢种的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系统数据;
火电核电马氏体耐热钢组织演变与性能退化研究,剩余寿命的评估技术;
中国低活化马氏体钢(CAM钢)的制备技术;
耐高温抗辐照耐腐蚀低活化F/M钢的制备技术(SIMP钢);
CRH3/CRH5转向架钢弹簧材料的成分控制、组织控制及热处理工艺控制工程。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 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在纺织钩针专用材料方面的设计制备及规模化生产
纺织钩针是纺织经编机的关键部件之一,纺织钩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是制约经编机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最好的纺织钩针产品由欧洲和日本所控制。课题组利用自主专利材料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通过降低元素C的含量,提高耐腐蚀元素Cr、Ni等贵金属元素含量,并控制关键制备工艺,形成了新型耐腐蚀,高硬度、高强度的不锈钢,可作为新一代钩针产品的原材料,进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使我国的钩针行业具有更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对钩针产品进行抽样拉伸性能测试,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知,钩针抗拉强度远高于进口钢的强度,且仍然保持优异的塑性。
表1 样品抽样拉伸测试结果
图1 马氏体时效钢制备的纺织钩针用钢板及成品
2. 中国低活化马氏体钢(CLAM钢)的制备技术及应用示范
实现了ITER核聚变堆第一壁用马氏体耐热钢(中国低活化钢-CLAM钢)的工业化制备,其吨级CLAM钢成分可稳定在Ni、Cu、Al等活化元素低于0.01%以下的较好水平;掌握了CLAM钢双真空纯净化的技术关键;获得了满足性能要求的CLAM钢的热处理工艺窗口。吨级CALM钢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其与日本的F82H和欧洲的Eurofer 97相当且部分性能更优。这使我国在核聚变堆用低活化钢方面的研究真正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可大大增强我国在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ITER计划)研究中的竞争优势。
图2 吨级CLAM钢在TBM第一壁等关键部件中的应用
查看详细
石油化工材料腐蚀安全评价团队
石油化工材料腐蚀安全评价实验室是以力学/化学交互作用研究组、西金材料中心、中石化总公司沈阳设备失效分析及预防研究中心、...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石油化工材料腐蚀安全评价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crm-eac.imr.ac.cn/sy-yanjiufangxiang.asp
负责人:韩恩厚
工作单位:金属研究所
学科领域:材料腐蚀与防护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刘贤斌
办公电话:024-24502670
手 机:15840432936
E-mail:xbliu@imr.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鹏
办公电话:024-23971157
手 机:15140035307
E-mail:pengli@imr.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石油化工材料腐蚀安全评价实验室是以力学/化学交互作用研究组、西金材料中心、中石化总公司沈阳设备失效分析及预防研究中心、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腐蚀控制技术方向为基础组建而成的,坐落于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内,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实验室长期从事石化材料的环境腐蚀行为、失效机理与控制技术的研究,是国内最早、东北地区唯一通过环评和CMA认证的湿硫化氢腐蚀腐蚀研究评价的实验室,针对石油化工材料等在苛刻服役环境下的材料失效过程,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分析测试,揭示石化材料的腐蚀失效规律与机理,提出腐蚀失效的评价模型和相关的防护措施,开发新型耐蚀材料,建立相应的腐蚀安全评价与寿命预测系统,并指导金属材料工程应用。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在湿H2S/CO2环境下相关标准下的试验与评价,包括:硫化物应力腐蚀、氢致开裂、常温常压/高温高压硫化氢应力腐蚀、晶间腐蚀、氯化镁应力腐蚀等。
湿H2S/CO2腐蚀与力学的交互作用,腐蚀产物膜层演化过程,研制新型耐腐蚀合金材料;
腐蚀演化动力学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腐蚀损伤的预测模型,石化工程结构材料的腐蚀环境下损伤评价与寿命预测方法。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油气管道的腐蚀损伤评价及维修技术
基于几十年在油气管道的腐蚀研究结果,提出腐蚀裂纹当量法,首次将断裂力学系统引入管道安全评价中,建立了国家标准SY/T 6151-2009,并在油气长输管道和油田管道的服役安全评价方法中被广泛使用,并获得2012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技术也应用在兰成渝成品油管道内腐蚀评价:兰成渝(兰州-成都-重庆)成品油管道于2002年投产运行,全线长1250公里。运行10年后2012年检测,发现大量的内腐蚀/外腐蚀,特别是成品油管道内腐蚀在我国尚属首例。由于兰成渝成品油管道铺设地形复杂,高度落差最大达到2270米,管道穿跨越多条河流,管道沿线也有距离矿山较近(110m),与多条高压输电线交叉,管道大部分处于山区,一旦出现事故,维修维护均困难,对管道的腐蚀状况和剩余强度急需评价并给出控制对策,实验室通过系统研究后给出了管道腐蚀成因,并建立了管道内腐蚀评价软件,开展了管道的可用性评价并提出对策,保证了该成品油管道的运力、安全运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结果对我司下辖的管道包括中缅管道均有重要工程价值。
实验室资质
实验室设备
日本东申高温高压慢应变拉伸仪及电化学工作站 (-350℃,30MPa)
美国热电高温高压慢应变拉伸仪
美国热电应力环应力腐蚀测试仪
日本岛津疲劳腐蚀测试仪
20KW硫化氢吸收塔
查看详细
工程材料与构件失效分析团队
失效分析中心以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为依托,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对外技术服务与咨询的重要窗口,宗旨...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工程材料与构件失效分析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sxfx.imr.ac.cn:8080/
负责人:张哲锋
工作单位: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学科领域:材料的疲劳与断裂, 工程材料与构件的失效分析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屈伸
办公电话:024-83978776
手 机:13386854081
E-mail:squ@imr.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
办公电话:
手 机:
E-mail: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失效分析中心以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为依托,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对外技术服务与咨询的重要窗口,宗旨是为国防装备的排故工作提供第三方认证,同时也为国内外大、中型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失效分析中心拥有经验丰富的失效分析专家5人,各个相关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12人,以及青年科技人员8人,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结合的项目分析团队。
2001年至今15年间,失效分析中心共完成各类失效分析项目800余项,涉及各个行业领域。国防领域包括航天、航空、海军装备、陆军装备;民用领域包括电力、石化、冶金、交通、机械等各个行业;同时也为国内外各知名公司如壳牌、GE、索拉、西门子、阿尔斯通、通用、中石化、中海油、保险行业等提供失效分析技术支持。众多失效分析项目的完成,为各个行业解决了一大批技术疑难问题;还为涉外失效项目提供客观全面的失效分析,为国家和企业挽回经济损失。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构件断裂的失效分析工作
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南部的巨港电厂,是中国在印度尼西亚投资并承包建设的,是印尼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吸引国外投资的成功典范,在当地影响巨大。该电厂的150MW 9E燃气机组于2004年9月并网发电,运行约91000小时后出现爆响声而紧急停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澄清事故原因及理赔责任,该电厂与保险公司方共同委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失效分析中心承担该项失效分析工作。
图1 压气机叶片损坏的现场图
拆解检查发现压气机的一片一级动叶发生断裂,失效分析中心人员经过细致的观察首先判定叶片断裂是疲劳断裂,疲劳源位于叶背侧榫头压力面的转角R处。疲劳源位置处于安装覆盖区,日常运行、维护以及检修无法及时发现。然后观察分析疲劳源,并对比送检的其他叶片,发现此处存在应力集中以及微动磨损,这两者叠加使该位置萌生裂纹形成疲劳源。同时指出了疲劳源的位置属于国外制造公司的设计缺陷。而此处在该公司的后续系列中已经得到改进,这更加有力地证明了我们的分析结论。
图2 印尼电厂和保险公司的感谢信
2.构件腐蚀的失效分析工作
某公司生产的一个60立方米LNG储罐,使用仅3个多月发生泄漏。公司遂委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失效分析中心对储罐进行分析,以查明泄漏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储罐内有氯化物和硫化物腐蚀介质存在,在封头附近的高残余应力作用下,裂纹从内胆的内壁腐蚀坑起始,发生了应力腐蚀裂纹萌生与扩展的快速失效过程。
随着近几年LNG行业的发展,LNG的安全运营成为一个重要命题。储罐是储存低温天然气液体的非真空绝热容器,一旦发生泄露,会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本次分析工作为事故处理及LNG罐体制造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3 储罐内胆的裂纹
图4 裂纹尖端的微观形貌
3.构件磨损的失效分析案例
某高速列车开通后,维护人员发现短时间内制动轴盘和闸片出现异常磨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遂委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失效分析中心进行失效分析。
图5 磨损严重的刹车盘
经分析发现,这种异常磨损现象主要发生在雪后的第二天。此时天气异常寒冷,导致制动轴盘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同时也导致闸片变脆、破碎,其中的硬质颗粒脱落在刹车副的摩擦面上形成磨粒磨损。这是造成此次故障的主要原因。此次分析工作为我国高速列车的排故及后续的维护维修工作提供了技术分析依据;有力的保障了高铁的安全运营。
图6 制动盘磨损的宏观形貌和微观形貌
查看详细
塑性加工先进技术研发团队
团队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金属材料的塑性加工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设备,涉及高温合金、钛、镁、铝、铜、金属基...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塑性加工先进技术研发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imr.cas.cn/jgsz/kyxt/syxjclyjfzzx/zyclyqjyjs/200907/t20090711_2062380.html
负责人:张士宏
工作单位:金属研究所
学科领域:工程材料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程明
办公电话:024-83970196
手 机:18640472963
E-mail:mcheng@imr.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鹏
办公电话:024-23971157
手 机:15140035307
E-mail:pengli@imr.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团队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金属材料的塑性加工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设备,涉及高温合金、钛、镁、铝、铜、金属基复合材料,包括精密管材制备与成形、铜管铸轧、镁合金温热成形、汽车轮毂铸旋,以及金属塑性加工过程中的各向异性本构、晶体塑性理论,塑性成形过程的多尺度多场耦合模拟和组织性能控制。
稀土多元微合金化高性能精密铜管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废杂铜高效优质精炼用于精密铜管再制造生产技术开发。
板管材脉动冲击液压成形技术及专用装备研发。
基于镁合金板材组织性能控制和晶体塑性理论研究的温热先进成形技术研究,实现镁合金零件的低成本、高精度生产。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稀土多元微合金化高性能铜管材技术与废杂铜精炼用于铜管再制造技术的产业化
为了满足高效节能制冷设备的发展,特别是针对空调两器铜管日益薄壁化、小径化的趋势以及对制冷铜管安全性、可靠性问题关注,该项目以铜细晶强化、固溶强化和沉淀析出强化的强韧化理论为依据,拟采用稀土、硼、锰、锡、钴、锌等元素多元微合金化的方法实现高性能精密铜管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围绕稀土多元微合金化铜管产业化的关键技术研发,从多元微合金化对铜管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复合强韧化作用机制、铜-稀土中间合金的研制、微合金化铜材的熔铸和加工技术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最终解决高效节能精密铜管生产的技术瓶颈问题,实现微合金化新型高强精密铜管的规模化生产。
此外,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火法精炼-连铸连轧”工艺,通过研究废杂铜中杂质元素相互作用热力学,解决废杂铜精炼的基础问题;设计制备了能够实现杂质成分调控使其满足再制造要求的稀土复合精炼剂;开发了针对铜液成分炉前检测计算机辅助精炼工艺设计系统;针对现有熔炼铸轧设备进行改造,突破废杂铜高效优质精炼及精密铜管短流程再制造关键技术,推动相关产业化的发展。
项目的实施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高性能、高质量铜管的亟需。这将改变铜管材生产企业传统技术格局,提升我国铜加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使我国铜加工业不仅在总产量上更在技术先进性上跃居世界前列,为我国铜加工业全面参与国际同领域市场竞争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2.板管材脉动冲击液压成形技术及专用装备研发
复杂异型构件的精密成形技术是交通运输、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工业中最节省材料的零件制造技术,有利于装备的轻量化、无余量化、高精度及整体化发展,在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中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项目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脉动冲击液压成形技术,该项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板管材类零件的成形性能和成形质量,从材料特性和工艺两方面明确脉冲液压成形过程中脉动载荷与冲击载荷的交互作用,材料的成形机理,提出脉冲液压成形工艺的精确控制方法,研制超高压脉冲液压成形精密装备,其中脉动内压控制精度±5MPa,最高频率50Hz,冲击载荷速率可达30MPa/s。目前已获得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并且已与广东、河南、辽宁等地多家企业合作,完成典型汽车零件的工业化试制。
已开发出的异形管类汽车零件
已开发的THF-300管材脉冲液压成形设备
3.镁合金板材温热成形技术产业化
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和新型高性能稀土镁合金的不断涌现,镁合金作为最有前途的轻量化材料,其在汽车,电子,航空航天,医药等领域得到大量应用。本项目结合交叉和异步等先进轧制技术制备组织和性能优异的镁合金板材,采用EBSD原位跟踪技术,系统研究镁合金温热条件下单向拉伸,压缩,变路径压缩的内部组织和织构演变规律,并通过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揭示晶粒内部微观变形机理,为板材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发现镁合金板材在170℃能够达到强度和延伸率的较好匹配,成形性能最好,拉深极限已达2.6,该研究也突破了以往认为镁合金应在250℃以上成形的结论。
通过自主设计开发了镁合金板材温热,温热液压,冲锻等先进成形技术及相关设备,并已成功应用到相关电子零件的生产中,目前相关企业已经进行批量生产。
Mp3 外壳 手机外壳 笔记本外壳
采用镁合金温热成形技术生产的零件回弹小,表面质量好,成品率高,能够显著的减低生产成本,大幅提升镁合金板材制品的质量。
查看详细
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创新团队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工程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梯度纳米结构材料、纳米孪晶金属材料等。 可通过一系列表面处理工艺在金属材...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lu-group.imr.ac.cn/
负责人:卢柯
工作单位:金属研究所
学科领域:工程材料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镇波
办公电话:024-23971890
手 机:13842058272
E-mail:zbwang@imr.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鹏
办公电话:024-23971157
手 机:15140035307
E-mail:pengli@imr.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工程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梯度纳米结构材料、纳米孪晶金属材料等。
可通过一系列表面处理工艺在金属材料表面原位制备出梯度纳米结构层,利用梯度纳米结构表层优异的性能来提升金属材料及器件的使役行为及寿命;
基于梯度纳米结构材料具有良好的强度—塑性匹配度、优异的抗疲劳性能、耐磨耐蚀性、良好的扩散及化学反应能力等,该技术在承载件、轴类及轧辊类回转部件、焊接接头、金属与涂层结合、表面化学渗镀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在宝钢拉矫辊生产线上的示范应用
本项目组与上海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表面纳米化技术工业化应用方面的密切合作。目前,该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宝钢冷轧分厂的拉矫辊上。上线使用结果表明,表面纳米化处理后辊件各项性能全部达标,上机使用寿命增长为原来的2-3倍。该分厂称其可通过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来创造价值,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在宝钢的应用项目获得了201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拉矫辊表面纳米化现场图 该项目获得201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2.核泵主轴的表面纳米化处理示范
利用表面纳米化技术可对核泵主轴进行处理,以提高其表面硬度、表面光洁度和疲劳性能。下图为某型核泵主轴(材质为40Cr)进行表面纳米化处理现场。经过表面纳米化处理后,主轴表面粗糙度Ra值在0.2 μm以下,大大提升了表面光洁度。同时,梯度组织细化层厚度达到150 μm,最表层晶粒尺寸细化为纳米级(18 nm),主轴表面硬度提高33%。
某型核泵主轴表面纳米化处理现场
查看详细
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