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院概况
科技成果
研发团队
成果视频
联系我们
研发团队
Teams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能源化工
生物技术
环保减排
精细化工
科学仪器
新能源
金属研究所
工程材料
特种合金
薄膜材料
表面工程与防护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生态与环境工程
现代农业
生物技术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先进制造
电子信息
机器人
海洋研究所
水产养殖
海洋工程与装备
生物技术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
生物能源
生物基材料
能源应用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生物技术
环境保护
现代农业
中科院沈阳计算公司
电子信息
先进制造
中科院沈阳科仪公司
真空装备
中科院系统其他单位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智能检测与控制团队
智能检测与控制课题组综合利用生产过程机理、专家经验知识和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及图像等多源信息,采用混合建模、先进控制、智能...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智能检测与控制课题组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王卓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学科领域:智能制造,复杂工业过程的建模、控制及优化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赵大勇
办公电话:024-23970695
手 机:13898198802
E-mail:zhaodayong@sia.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房灵申
办公电话:024-23970539
手 机:13840267512
E-mail:lsfang@sia.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智能检测与控制课题组综合利用生产过程机理、专家经验知识和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及图像等多源信息,采用混合建模、先进控制、智能优化、图像处理等技术对典型的流程工业生产过程开展智能制造技术、能效在线监测评估与优化调度技术的研发及示范应用工作。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铜冶炼、高温电工级氧化镁生产等新型工艺过程,开展了以智能成套测控系统、能源管理系统为核心的技术研发,开发了关键参数软测量、生产过程优化控制、能效在线监测评估和优化调度等软件,以及成分参数在线检测装置,解决了铜、高温电工级氧化镁等国家战略性基础原材料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实现了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了产品品质,促进了节能降耗。
主要研究方向:
破碎、粉磨、熔炼等典型生产环节的建模;
关键过程参数的先进控制;
工艺指标的智能优化控制;
高耗能企业的能效分析和评估;
高耗能企业的能源优化调度;
可转化的科技成果:
面向新型铜冶炼过程的智能成套测控系统;
高温电工级氧化镁智能化生产线;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新型铜冶炼工艺过程智能成套测控系统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和生产国,但绝大部分铜冶炼工艺从国外引进,不但要支付高额费用,而且不适应成分日益复杂的矿源。鉴于此,我国自主研发了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氧气底吹炼铜新工艺”和“氧气底吹连续炼铜新工艺”。与国外工艺相比,这两种新工艺具有原料适应性强、CO2零排放、低耗氧量等独特优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国务院和工信部先后发文对新工艺进行重点推广。但是,作为新工艺核心装备的底吹炉和多元炉在测控方面还存在着熔体温度和液位等关键参数难以实时检测、无法保证工艺过程的优化运行等问题,增加了能源消耗,影响了产品的品质,制约了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研发团队瞄准底吹炉和多元炉测控方面的重大技术需求,开展了以关键参数在线测量及过程优化运行为核心的智能成套测控系统研发工作。通过综合运用质谱法、LIBS、系统建模、先进控制和智能优化等技术,解决了底吹炉和多元炉熔体温度和液位等关键参数的实时检测这一难题,实现了冶炼过程的优化运行,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能源消耗。
相关技术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服务等形式与东营鲁方等企业合作,为企业提升技术质量水平、创造可观经济效益提供了保障。
烟气成分在线检测装置
冰铜成分在线检测装置
冶炼过程运行优化指导软件界面
关键参数在线测量软件界面
2. 高温电工级氧化镁智能化生产线
目前,我国航天、核能、电力、家用电器等领域的关键原材料之一,同时也是氧化镁产业高端产品的高温电工级氧化镁被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垄断,极度依赖进口。为了打破技术壁垒,研发团队开展了原料自动分拣专机和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工作。通过应用图像处理、机器人技术、过程建模、先进控制与智能优化技术,研发了高温电工级氧化镁智能测控和全流程管理系统,掌握了高温电工级氧化镁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制定了高温电工级氧化镁的生产标准。同时,与氧化镁制造龙头企业紧密合作,研制了高温电工级氧化镁智能化示范生产线。
相关技术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服务等形式与大石桥美尔等企业合作,为提高我国镁资源的附加值,提升企业技术质量水平、创造可观经济效益提供了保障。
高温电工级氧化镁智能化示范生产线示意图
原料智能分拣装置示意图
高温煅烧炉
锤式破碎机
查看详细
智能装备创新团队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智能装备事业部致力于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信号采集与处理、自动化控制、智能检测与诊断等技术的研究,面...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智能装备事业部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马钺
工作单位:沈阳自动化所
学科领域:控制科学与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陈帅
办公电话:024-83601852
手 机:13516003399
E-mail:chenshuai@sia.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房灵申
办公电话:024-23970539
手 机:13840267512
E-mail:lsfang@sia.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智能装备事业部致力于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信号采集与处理、自动化控制、智能检测与诊断等技术的研究,面向食品、饮料、石化、交通以及烟草等行业的需求,开展非标智能机械装备的研发,解决行业共性瓶颈问题,实现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
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
1、高温肉制品生产线智能装备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2、基于机器视觉的在线检测装备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高温肉制品生产线智能装备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研发团队多年来与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紧密合作,致力于高温肉制品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自动化智能装备和生产线的研发。针对高温肉制品行业传统包装工序自动化程度低、人员劳动强度大的落后现状,研制出了高温火腿肠自动挑拣机和单支自动装箱机。
火腿肠自动挑拣机采用机器视觉技术、高压微电流针孔检测技术以及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解决了物料整理、机器视觉检测、微弱信号处理、精密同步控制等关键问题,实现了火腿肠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多达11种外观质量问题的自动识别,准确率可达99.5%。该设备解决了长期困扰肉制品生产企业高温产品包装工序的检测精度低、市场反馈率居高不下等问题,保证了食品安全,填补了高温肉制品行业专业检测设备的空白,已经在行业内部形成示范效应,累计推广应用200余台,完成合同额1亿多元。
火腿肠自动挑拣机(SIA-HTC-02)
火腿肠自动挑拣机(SIA-HTC-03)
批量应用现场
火腿肠单支自动装箱机以一种经过特殊设计的轮式计数装置为核心,配合双PLC控制单元、智能视觉检测和多伺服电机协同控制技术,实现了单支火腿肠的快速、有序装箱。该设备解决了物料缓冲整理、单层整齐排序、倾斜智能视觉检测、高速运动计数、多伺服协同控制、产品规格自动调整以及纸箱规格自动调整、精确计数等关键问题。
单支自动装箱机
自动挑拣机+单支自动装箱机
2、基于机器视觉的在线检测装备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研发团队致力于机器视觉相关技术的算法开发及智能装备研制,具体包括图像预处理、分割、特征提取算法和针对不同产品定制的分级、识别算法;根据不同的检测对象,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取目标的详细量化特征实现检测对象的分级、缺陷识别等。
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产品在线检测设备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和设备制造商所采用,它不但可以大幅消减人力成本,还有利于实施品牌战略,增加企业效益与竞争力。
药瓶在线检测装置
酒瓶在线检测装置
电感在线检测装置
查看详细
网络化控制系统团队
一、团队简介 网络化控制系统工程研究团队主要面向工业自动化领域开展基础自动化系统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网络化控制系统工程研究
课题组网址:http://www.sia.ac.cn/sys2
负责人:杨志家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学科领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崔书平
办公电话:024-23970704
手 机:18940065907
E-mail:cuisp@sia.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房灵申
办公电话:024-23970539
手 机:13840267512
E-mail:lsfang@sia.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一、团队简介
网络化控制系统工程研究团队主要面向工业自动化领域开展基础自动化系统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工业控制领域专用集成电路与片上系统研究与设计
现场总线、工业实时以太网、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研究与开发
网络化、高可靠、实时的控制器设计与开发
机器视觉检测技术与工业在线实时测试系统
PLC编程语言IEC 61131-3一致性测试与认证
团队致力于工程化研究,从核心芯片、嵌入式协议软件、网络化控制器到专用检测装置与系统,努力为行业提供网络化控制系统产业链之关键核心技术。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网络化控制系统关键核心芯片
Foundation Fieldbus、Profibus PA现场总线通信控制芯片
HART现场总线专用芯片
符合IEC61158-2标准
适配多种处理器接口
内嵌4KRAM、DMA控制器
内嵌多种协议定时器
支持FF H1、Profibus PA
Profibus DP从站通信控制芯片
符合工业HART物理层标准
发送信号波形整形
接收信号数字滤波
3.3V – 5V供电
低功耗满足本安要求
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SoC芯片
符合Profibus DPV0协议标准
兼容SPC3、VPC3
更快的通信响应时间
更低的功耗
通信波特率9.6k-12Mbps自动识别
内嵌硬件协议引擎加速
2.4GHz扩频通信,16信道
内嵌ARM Cortex-M3处理器
内嵌AES128硬件加解密
支持WirelessHART、ISA00.11a
2.网络化控制系统嵌入式通信协议软件
Profibus PA、HART、Profibus DP现场总线通信协议软件
POWERLINK、PROFINET、EtherCAT、S ERCOSIII工业实时以太网通信
协议软件
IEEE802.15.4e、WirelessHART、WSAN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软件
3.网络化控制系统分布式现场控制器
分布式现场控制器定位于高端工业控制领域,可支持标准工业实时以太网和基于实时以太网的总线通信协议,如Powerlink协议。系统符合IEC 61131-2设计标准,主站与从站采用100Mbps工业实时以太网,支持环网、线缆和主站冗余,从站冗余,从站系统电源冗余,从站支持IO模块热插拔。
4.机器视觉检测与工业实时自动测试系统
机器视觉检测
结合工业现场环境特点,设计视觉系统解决方案,研究高品质高对比度成像系统设计,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快速稳定的视觉定位技术,以及围绕检测识别目标的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
DCS板卡全自动测试系统
全自动的板卡测试和校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软硬件集一体的自动化系统,系统包括了机械自动化控制、嵌入式软件开发、机器视觉检测、模拟量测试校准、多协议通信、PCB开发和FPGA开发等多种技术集成。
风机鼓风机自动测试系统
依据风机行业标准,与风机行业归口单位紧密结合开发具有行业推广价值的风机自动化测试系统。该系统具有全自动的风机性能数据采集系统和全自动的风机性能测试和能效判定功能。
5.PLC控制器IEC 61131-3编程语言PLCopen测试与认证
PLCopen组织授权开展PLC控制器编程语言IEC 61131-3相关的ST、IL、SFC、FBD的测试与认证服务。
查看详细
智能制造与智能检测研究团队
智能制造与智能检测研究团队以实现智能制造技术跨越发展为目标,在智能检测与测量技术、生产线单元(加工)联线技术、智能化生...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智能制造与智能检测研究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杜劲松
工作单位: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学科领域:先进制造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伟
办公电话:
手 机:13889161265
E-mail: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房灵申
办公电话:024-23970539
手 机:13840267512
E-mail:lsfang@sia.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智能制造与智能检测研究团队以实现智能制造技术跨越发展为目标,在智能检测与测量技术、生产线单元(加工)联线技术、智能化生产线规划与设计等方面开展研究,在智能制造技术体系研发及应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打通技术创新、系统集成、示范应用、产业推广的全链条。
团队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承接了大量的单机装备及智能化柔性生产线等交钥匙工程,涉及航天、航空、军工、汽车、食品、制造装备等领域,形成面向行业的可复制可推广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具有产业引领与示范效应,为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 新一代先进轨道交通轴承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
轴承在机械传动过程中起到固定和减小机械载荷摩擦系数的作用,其本身的尺寸参数对设备的运转性能、寿命和可靠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轴承产品进行全面的尺寸检测就显得十分重要。本项目以铁路货车轴承内外圈为研究对象,开展针对上述产品包括锥度、椭圆度、牙口径、外沟椭圆、挡边高度、平行差在内的20余种关键尺寸参数在线测量,其检测精度高达0.1μm。
轴承内外圈尺寸自动化检测线是瓦轴集团智能制造项目建设的首条检测线,突破了轴承套圈全尺寸高精度在线智能测量技术,2018年底本项目通过瓦轴集团项目验收,一致认为轴承内外圈智能检测线完美的实现了各项功能,达到预期指标,极大的提升了测量效率和检测精度,防止了人工误漏检,对瓦轴集团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2. 大众 DQ 汽车自动换挡器装配线
德国KUSTER AUTOMOTIVE GmbH集团是全球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同时也是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自动换挡器的全球主要供应商之一,其生产的换挡器产品可覆盖大众汽车多个平台多种车型,如New Lavida NF、Gran Lavida NF、Yeti NF以及Octavia NF Combi等。本项目结合DQ GEN.II代换挡器产品,开展适应复杂批量以及短周期生产制造模式的装配线研制。
团队与KUSTER公司在华企业开展合作,实现了KUSTER公司基于大众汽车自动换挡器装配生产线(中国区域)的全覆盖。“DQ Generation 2 ”自动换挡器装配生产线实现出口,成功登陆KUSTER公司北美工厂,通过用户及北美大众公司联合验收。正在开展北美工厂第二条换挡器装配生产线以及KUSTER公司在华首条电子驻车器装配线项目。
3. 智能生产线管控系统
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与集成,通过智能感知、人机交互、优化决策等,将自动化生产线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智能生产线管控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采集、生产过程监控、质量SPC分析与追溯、生产线建模仿真、物料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统计报表、故障诊断、设备生命周期预测等。
4. 面向电子行业的自动识别与快速精密定位技术研究
前电子行业制造在部件制造和总装环节存在劳动密集自动化实现难、人工成本高招人难、工艺复杂更新换代快、人工效率和成品率低而交货期短等四方面需求端共性问题。机器人自动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选择。但该行业产品具有小型、轻质、多样化、复杂工艺等特点,本项目为解决机器人在电子行业应用过程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相关研究。
本项目紧扣实际需求,并针对机器人视觉引导与快速精密定位等难题,实现了多种印刷线路板的快速识别分类,并针对现有方法定位效率低,目标点密集和易受外部环境干扰的问题,实现了印刷线路板目标焊点组的快速精密定位,为实现基于智能化机器人技术的电子元器件贴附、组装、分拣、打磨、点胶、检测、焊接等工艺提供必要的关键技术。
5. 基于机器视觉的缺陷检测技术研究
缺陷检测技术是视觉检测技术中复杂度最高、应用领域最广的研究方向之一。尤其是表面曲线轮廓复杂、反光度高等难检特征的检测需求,目前缺少成熟的检测手段。本项技术以精密柱状滚子为检测案例,研究针对精密柱状滚子的全表面缺陷检测共性关键技术,以满足我国核心基础零部件的超精加工与精密检测需求。
本项目克服了精密柱状滚子表面轮廓复杂、高反光等检测难点,实现了现场环境下的柱状滚子全表面缺陷检测与产品分拣,属于行业内首次实现,其检测的缺陷种类多达30种,尺寸测量精度优于1μm,检测节拍高达2s/个。
查看详细
航空装备制造技术与工艺团队
团队信息.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 航空装备制造技术与工艺团队课题组网址:负责人:赵吉宾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学科领域:复杂曲面数字化加工与精密检测、激光冲击强化、金属激光增材制造、视觉测量.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姓 名:赵吉宾办公电话:83601069手 机:13998809239E-mail:jbzhao@sia.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姓 名:隋铁亮办公电话:024-23970117手 机:E-mail:.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团队介绍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查看详细
航空装备制造技术与工艺团队
装备制造技术研究室结合国家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战略,主要从事面向航空航天、国防、汽车及能源等领域的先进制造装备...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 航空装备制造技术与工艺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赵吉宾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学科领域:复杂曲面数字化加工与精密检测、激光冲击强化、金属激光增材制造、视觉测量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赵吉宾
办公电话:83601069
手 机:13998809239
E-mail:jbzhao@sia.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铮
办公电话:024-23970652
手 机:13072425488
E-mail:wangzheng1@sia.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装备制造技术研究室结合国家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战略,主要从事面向航空航天、国防、汽车及能源等领域的先进制造装备基础理论研究及相关重大装备研发,在大型复杂曲面数字化加工工艺与装备、精密测量技术与装备、高性能激光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空间机器人化技术与装备等学科方向取得了丰硕成果,引领我国高端装备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一、复杂曲面精密加工
● 复杂曲面精密高效加工轨迹自动规划;
● 基于人工牵引力控制的机器人辅助装配技术;
● 大型复杂曲面机器人精密研磨抛光技术及装备;
二、増材制造技术及装备
● 高性能金属激光增材制造装备及工艺开发;
● 金属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研究;
三、激光冲击波技术及应用
● 激光冲击强化装备;
● 激光清洗
四、视觉测量技术
● 基于多目视觉的复杂弯管测量及评价技术;
● 基于数字相移的复杂曲面精密测量及评价技术;
● 数字近景工业摄影测量技术;
● 基于结构光的大型物体稠密扫描测量及评价技术;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 复杂曲面精密加工
(1)复杂曲面精密高效加工轨迹自动规划。
大型复杂曲面类零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运载工具、动力、装备等各个领域,是国家极端制造能力和制造水平的体现,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加工轨迹规划的效果直接关系到零件的加工质量,而加工轨迹的几何特性与其运动特性间存在自然的联系,二者不是割裂的孤立的。主要适于精密高效加工的优良运动几何学性质的数控加工路径生成新原理和新方法,为高性能机械产品加工提供理论支持,提升我国在数控加工领域的研究创新能力。
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映射法的光滑加工轨迹规划方法,基于运动学性能的刀轴矢量的优化方法,高光滑等残高加工轨迹的水平集优化方法以及复杂型腔的子区域分割及高效连接方法
(2)大型复杂曲面机器人精密研磨抛光技术及装备
大型复杂曲面机器人精密研磨抛光装备主要由工业机器人、上位机、力传感器、研磨工具、软件系统、工艺系统等构成。开发了适用于不同研抛工艺的自动化研抛轨迹生成软件,实现了大型曲面研抛过程中的工业机器人力和位置混合控制,并且研究了精密研抛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参数最优化方法。
目前,该技术应用于航天、航空、兵器等领域的大型部件机器人辅助装配及复杂曲面零件自动化精密研磨抛光,在多家航天生产企业获得了工程应用。如大型模具复杂曲面型面,发动机叶片表面、核一级主泵外表面、核主泵叶轮的研磨抛光等。
(3)基于人工牵引力控制的机器人辅助装配技术。
该项技术解决了大型部件在狭小空间内装配时人工托举易疲劳,观察不便,位姿调整困难且易发生磕碰等问题。系统由工业机器人、移动平台、工控机、末端执行器、六维力传感器、双目视觉传感器等组成。首先通过双目视觉传感器实现产品相对于机器人的相对位置关系测量,然后进行无碰撞机器人轨迹规划、仿真和离线编程,并引导机器人运行至装配位置。通过人工牵引力控制,实现被装配部件的局部调整和定位,最终完成机器人辅助装配过程。
2. 増材制造技术及装备
金属激光增材制造技术,是一项典型的数字化制造、绿色智能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汽车、模具、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于2014年获批成立“激光3D打印工艺及装备重点实验室”,主要针对高性能激光增材装备设计制造方法、核心工艺开发方法、能量传递及材料快速熔凝作用机理、加工路径规划及软件开发方法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激光高端增材制造成套装备为满足面向国内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汽车、能源等领域的需求,以难加工金属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突破基础问题,优化工艺方法,指导设备开发反复迭代的装备开发方法,开发具有高性能、高精度及高实用性特点的成套装备。
激光高端增材制造成套装备开发,包括:送粉式、铺粉式和送丝式及激光热源、激光电弧复合热源等,在开发方法上采用模块化及核心部件动态耦合的方法,使其在刚度、稳定性、可靠性、精度等关键指标得到可靠性保证。成套装备中送粉头可配套各型号光纤及硬光路接口,完成扩束、准直、再聚焦等一系列光学和机械零部件的集合,具备冷却、送粉、同轴保护气等多重功能,具有较高的送粉精度和喷粉挺度。送粉器采用高精密刮板、载气送粉结构,同时具有粉末预热、搅拌等特有功能,送粉量精确、稳定,送粉量和载粉气流量连续可调。激光3D打印软件开发,软件可支持多种数值模型格式,具有完善的特征识别、分层计算及路径填充编辑功能,并可集成于各种数控系统及工业机器人系统,主要包括:整机及过程控制软件、路径规划软件、特征提取和识别软件、功能梯度材料设计及路径规划软件等。过程检测控制系统,以红外测温技术为基础,开发小视场、高精度的熔池温度检测控制系统,熔池温度控制精度为3%。同时,开发了难加工材料激光增材制造工艺技术。包括钛基、镍基、铁基、钴基等10余中难加工材料的成形工艺及后处理工艺,可获得力学性能不低于同类锻造标准,较高表面质量和形面精度的零件。
激光高端增材制造成套装备
导弹导引头异性框架零件
导弹控制尾舵
开发的高性能激光增材成套装备具有高性能、高精度、高实用性的特点,相关设备以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相关领域。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服务等形式已与沈飞公司、黎明航空发动机、航天五院、航天一院等多家单位合作。
3. 激光冲击波技术及应用
(1)激光冲击强化。
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可有效的延长疲劳工件的寿命,是一种提高金属材料的抗疲劳、耐磨损和抗腐蚀能力的高新技术,作为目前最先进、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表面改性技术之一,激光冲击强化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国防、汽车船舶、核工业、石油化工等领域。该套装备科实现工艺装备中的多机器人协同机制以及加工中的多自由度运动规划;可在多机器人协同环境下的激光冲击强化过程监控,保证加工质量;对工件冲击强化过程中,对工艺参数变化的控制,可确保激光头的实现轨迹,并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
整体叶盘激光冲击强化设备
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首套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激光冲击强化自动化装备,成功的在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示范应用,利用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抗异物损伤能力及使用寿命,其疲劳寿命提高3倍以上,获得中航工业领导的一致好评。
(2)激光清洗技术
激光清洗技术采用高能激光束照射在工件表面,使表面的污物、锈斑或者涂层发生瞬间蒸发或剥离,从而达到洁净化的工艺过程,该过程实际上是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一系列的化学物理效应,破坏掉污染物和物体之间的作用力,而不损坏物体本身。
激光清洗设备开发
激光清洗可广泛的应用于轮胎磨具表面去污、激光脱漆与除锈、微电子和光学精密元件清洗、管道残留物清洗、水面石油清除、净化太空垃圾以及古建筑和艺术品的清洗等。该项目成功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和苏州热工研究院设计开发两款激光清洗设备,针对不同的复杂环境,实现固定式和移动式激光清洗。
4.视觉测量技术
(1)复杂弯管测量及评定
弯管是现代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中复杂机电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机电产品的“血管系统”,负责将燃料、冷却剂等各类流体介质输送到产品的其他部位。弯管的快速精确测量是保证其精确装配和无应力安装的核心技术。本项目根据制造企业实际产品制造中的需求,以弯管三维外形数字化测量及评价为主要应用背景,针对目前弯管三维外形测量中存在的缺点,使用计算机视觉的方法,对复杂弯管三维外形测量进行研究。研究弯管的三维外形测量及评价技术,对于提升弯管制造的自动化水平,大幅提高弯管加工质量及生产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多目视觉的复杂弯管三维外形测量
弯管加工误差评价
该技术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制造等领域中的大尺寸、复杂弯管系统的三维外形的测量与误差评估。
(2)复杂曲面精密测量
复杂曲面类零件在机械、航空航天和国防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其加工质量进行精密测量与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测量方法多为接触式测量,效率低且难以满足测量要求,基于数字相移的视觉测量方法具有快速、高精度、非接触等优点,能够在数秒内快速地获得被测表面的稠密点云数据,通过对点云数据进行滤波去噪、曲面拟合、特征提取、特征分析等处理,从而实现复杂曲面的精密测量与评价。
待测工件
测量结果
目前,该技术在逆向工程、质量检测、在线测量、机器视觉、文物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3)数字近景工业摄影测量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对大型无纹理或欠纹理等物体进行非接触式3D测量一直比较困难。数字近景工业摄影测量是通过在不同的位置和方向获取同一物体的2幅以上的数字图像,经特征提取、图像匹配、集束调整等处理及相关数学计算后得到待测点精确的3D坐标,其测量原理和经纬仪测量系统类似,均为三角形交会法。近景摄影是指测量范围小于100m。本技术只需要1台笔记本电脑、1台单反数码相机、1根标尺、1组标志点,由工人手持数码相机绕物体一周拍摄N幅图像,导入笔记本电脑,经软件系统可重建出物体的3D模型,进一步还可解算出物体的姿态、体积以及变形等参数。
测量系统示意图
测量系统实物图
软件界面
铁路罐车测量
飞机表面测量
大型铸件测量
应用于铁路运载、航空等领域的大型物体自动化外形及特征测量,如轨道罐车容积检定,大型铸造件的特征测量、飞机表面变形测量等。目前,该项技术己经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等研究院和生产企业获得了工程应用。
(4)基于结构光的大型物体稠密扫描测量及评价技术
本项目采用线结构光多目视觉测量技术,配合高精度运动控制和位置检测技术,实现大型物体外形及关键部位的自动化测量、数据评定分析和数据库管理功能。在高速列车及航空装备制造中,通过对物体进行稠密的几何测量获得物体整体或关键部位的特征参数。
轨道车辆测量装置
激光条纹
航空产品的几何测量及特征评价
轨道车辆整体轮廓
该项目可应用于运载、航空等领域的大型车辆、机体自动化外形测量,如轨道列车表面,大中型导弹表面以及飞机表面等。目前,该项技术己经在中国中车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等生产企业获得了工程应用。
查看详细
成套装备创新团队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自2003年开始进入汽车变速器制造行业,在国内率先进行了汽车变速器装配线的研究和开...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成套装备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sia.cn/
负责人:陈书宏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学科领域: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马克林
办公电话:024-23718289转838
手 机:15004081812
E-mail:makelin@sia.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铮
办公电话:024-23970652
手 机:13072425488
E-mail:wangzheng1@sia.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自2003年开始进入汽车变速器制造行业,在国内率先进行了汽车变速器装配线的研究和开发,综合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集成技术,研发产品覆盖卡车、客车及轿车等汽车三大领域。
围绕变速器装配的核心技术,兼顾国内行业企业的技术现状,结合装配技术发展趋势,重点研究和突破的关键技术:变速器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系统总体规划技术;研制开发变速器装配的柔性精密装配工艺及关键工艺装备的核心技术;关键装配设备研制。
生产线着重研究装配生产线的工艺布局、柔性精密装配工艺、高精度智能输送系统、装配作业专用机器人及压装、拧紧、涂胶等智能化装配技术和智能化检测试验技术:高精度物流输送系统,实现变速器壳体自动上线、装配过程中待装壳体姿态及高度自动转变、传动轴自动压装、顶盖和各传动轴机器人自动化装配及壳体联接螺栓自动拧紧等。空间立体化设计和空中物料输送系统,实现待装配零件的空中输送,利用立体空间解决待装零件的跨线输送问题。试验设备的技术研究,提升试验设备的性能与检测技术手段,实现变速器总成在线的精确检测和综合性能测试。装配工艺的设计研究,实现变速器装配过程中的柔性化设计,使生产线具备完成不同品种产品的柔性装配作业。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柔性化设计与装配生产线的结合
作业区占地12×60㎡。装配生产线由装配主线和试验线组成。其中装配主线呈环形布置由主装配环线、副箱分装线、壳体分装线、中间轴及一二轴分装线、翻转、拧紧、物流等设备组成。
装配生产线配置加载试验台及空载试验台,可完成变速箱噪声、换档性能、电子里程表、空档、倒档开关的检测,保证装配质量。
此装配重点研究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系统集成技术,可适应公司7种不同产品的混线柔性装配。在国内首次实现重卡变速器装配过程中的变速箱自动翻转技术。并在搬移和翻转过程中完成变速器与装配托盘的精确定位。
积放式摩擦辊道
自动变化压头压装机
压装机换产工装
变距式拧紧机器人
2.高精度物流输送系统设计研发
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卡变速器装配生产线。该装配生产线配置6台六自由度机器人,开发了定位精度达到±0.4mm的主物流输送系统(该系统可自动完成变速器箱体的自动上线,装配过程的装配高度及角度的调节)、MES管理系统等,实现了在线自动检测和产品流向自动控制,可完成9档和12档系列产品混线柔性装配。极致空间利用率,采用空中物流系统,实现箱体或零部件的跨线输送。技术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并获得国家2012年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支持。
高精度物流输送系统
中间轴卧式压装机组
空中物流输送系统
3.试验设备的性能与检测技术
作业区占地30×58㎡。主要由装配主线和试验线组成。其中装配主线呈环形布置,由主装配环线、壳体分装线、离合器壳体分装、翻转、拧紧、物流等设备组成;试验线由试验及返修区组成。生产节拍90秒。
压装设备:轴承压装采用压力位移监控,绘画压力位移曲线。零部件防错采用机械和激光传感器判断。
试验设备:根据品种自动变距,自动对接装夹。
气密:全自动气密检测系统。
加载式综合性能检测机组
全自动气密检测系统
自动化选片系统
4.转线设备技术研究与开发
作业区占地24×63㎡,由装配主线、轴齿叉合件分装线、试验环线及清洗、齿轮啮合检配、压装、涂胶、测量、拧紧、转轨、试验、物流等设备组成,同时配以中央控制系统和装配线工艺信息系统。试验线可完成各档位传动比测试、正拖加载测试、反拖加载测试、静态/动态换挡测试、噪音测试等。
自动化转线设备,实现箱体的自动上线及变速箱的转线工作。
在线涂胶设备,采用固瑞克供胶系统,二维移动单元采用DASA传动单元。
转轨机械手(设备上线)
转轨机械手(跨线设备)
查看详细
成套装备事业部团队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成套装备事业部长期从事成套制造装备的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工作,拥有一支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科研开...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成套装备事业部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sia.cas.cn/jgsz/kyxt/zdhxtyjs/201212/t20121224_3727117.html
负责人:陈书宏
工作单位: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学科领域:先进制造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刘博
办公电话:024-83602151
手 机:18642090182
E-mail:Liubo1@sia.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铮
办公电话:024-23970652
手 机:13072425488
E-mail:wangzheng1@sia.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成套装备事业部长期从事成套制造装备的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工作,拥有一支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科研开发及工程实施队伍。从2000年起开始进入汽车变速器制造行业,综合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集成技术,针对汽车变速器制造企业普遍要求装配生产线具备高效率、高柔性、高可靠性、装配质量可控、具备防错漏装等功能设计开发了多条适应不同产品的变速器装配生产线成套装备,并成功应用于国内外多家汽车变速器制造企业,显著提高了企业产品的装配质量及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创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并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6MT变速器装配线项目
装配线占地:20×48㎡;
装配主物流:高档积放式摩擦轨道;
装配线组成:装配环线、试验环线、轴齿叉合件分装线及包含智能压装、检测、自动涂胶、拧紧、清洗与物料配送、自动移载、加载综合性能试验、自动注排油、计算机中央控制等在内的各种功能设备与系统。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6MT变速器装配线现场
2.上汽金杯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变速器装配线项目
装配线占地:24×63㎡;
装配主物流:高档积放式摩擦辊道;
装配线组成:
装配环线、试验环线、轴齿叉合件分装线及包含智能压装、检测、自动涂胶、拧紧、视觉识别、自动移载、加载综合性能试验、自动注排油、计算机中央控制等在内的各种功能设备与系统。
该装配线用于生产如下产品:
中华尊驰变速器、中华骏捷变速器及中华1.8/2.0发动机变速器三种产品。项目内容包括装配线线平面布置设计、工艺流程设计、物流方案设计并按《装配装配线设备供货明细表》提供输送线、工艺设备、工具、工装、工位器具及装配线运行所必需的其它设施。
上汽金杯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变速器装配线项目现场
3.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6MT项目
装配主物流:输送线体;
装配线组成:
装配环线及分装线体,智能压装、检测、自动涂胶、视觉识别、计算机中央控制等在内的各种功能设备与系统。 项目包括装配环线和试验环线,采用积放式非同步摩擦动力滚道,环行布置,四角处采用举升平移结构形式来实现托盘和变速器的转线动作,实现装配过程中的工件输送。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6MT项目现场
查看详细
激光焊接工艺与装备研究团队
研究方向:激光焊接工艺与装备研究团队致力于从提高技术含量入手,面向汽车、钢铁等重点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激光焊接工艺与装备研究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赵明扬
工作单位: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学科领域:先进制造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赵明扬
办公电话:024-83601121
手 机:13909819832
E-mail:myzhao@sia.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铮
办公电话:024-23970652
手 机:13072425488
E-mail:wangzheng1@sia.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研究方向:激光焊接工艺与装备研究团队致力于从提高技术含量入手,面向汽车、钢铁等重点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板材全自动激光拼焊生产线与系统,实现现代激光技术、自动化单元与系统技术、新型材料与工艺技术、先进生产制造技术等多学科的集成创新,旨在提高我国钢铁产品的配套能力和汽车产品的设计开发与技术服务能力。
激光拼焊板成套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激光拼焊装备的功能是采用激光为能源,将若干不同材质、不同厚度、不同涂层的金属板材进行拼焊生产制造的专用装备。激光拼焊板既是钢铁工业金属板材的深加工制品,又是汽车工业的重要原料,其用途是作为轿车车身制造的板材原料,是实现车身制造轻量化重要的技术和原料。因为激光拼焊板是轿车的安全件,所以,对激光拼焊板生产工艺和装备可靠性、稳定性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全自动激光拼焊成套生产线(焊缝长度为1.6米)
在宝钢国际的大力支持下,攻克多项装备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技术,经过原型样机开发、规模生产验证,并投入批量生产运行。
2.全自动长焊缝(2.2米)的激光拼焊生产线
在首台拼焊生产线研制成功的基础上,在国家04专项、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STS专项和地方政府经费支持下,研制成功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此次开发的全自动激光拼焊生产线焊接板材厚度为0.5mm-3mm,最大焊接速度达9m/min,最大焊接效率5件/min,多组同时拼焊数≥3,满足250MM-2200MM焊缝长度焊接要求。经过技术攻关、加工服务、市场培育和生产队伍培养等工作,完成了“激光拼焊板成套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技术转移,并交付用户单位应用验证,使用效果良好,满足了车用钢板激光拼焊的需求。完成了从技术研发到技术输出的全过程,打破了国外板材激光拼焊生产线对我国的垄断,填补了我所乃至我国在激光焊接领域的空白。
查看详细
搅拌摩擦焊装备制造及工艺技术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端搅拌摩擦焊装备制造和特种搅拌摩擦焊技术。 搅拌摩擦焊(FSW)是一种高质量的固相焊接技术。由...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搅拌摩擦焊装备制造及工艺技术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王敏
工作单位: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学科领域:先进制造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张会杰
办公电话:024-23970722
手 机:15140083012
E-mail:zhanghuijie@sia.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铮
办公电话:024-23970652
手 机:13072425488
E-mail:wangzheng1@sia.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创新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端搅拌摩擦焊装备制造和特种搅拌摩擦焊技术。
搅拌摩擦焊(FSW)是一种高质量的固相焊接技术。由于焊接中金属材料不发生熔化、无需填充额外辅助材料,因而能够彻底避免熔化焊中常见的气孔、裂纹等缺陷,非常适用于难于熔化焊的铝、镁、铜等同种或异种金属材料之间的焊接,具有成本低、质量高、绿色环保无污染等优点。
搅拌摩擦焊装备制造技术和工艺技术是采用搅拌摩擦焊实施焊接制造的核心技术内容。
搅拌摩擦焊装备制造技术:
机器人化搅拌摩擦焊设备,能够实现空间复杂曲线焊缝的焊接,具备焊缝检测与跟踪能力。
常规搅拌摩擦焊设备,可实现1-20mm厚度范围内铝合金、镁合金材料结构件的平面二维焊接制造。
搅拌摩擦焊工艺技术:
专用搅拌摩擦焊工具设计研发;
铝、镁、铜、钢等同种或异种材料之间的高效高质焊接;
无减薄保形精确焊接技术。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机器人化搅拌摩擦焊装备技术
机器人化搅拌摩擦焊装备是一个八轴重型机器人辅助焊接系统,为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可用于大型薄壁结构件空间复杂曲线焊缝的高精度焊接。此项研究对于提升我国空天运载和武器装备系统的制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设备已经销售至昆山华恒焊接股份有限公司。
机器人化搅拌摩擦焊设备
2.常规搅拌摩擦焊装备技术
龙门式高精度数控搅拌摩擦焊接专用机床,具备如下功能:可对厚度2-15mm的铝合金平板进行焊接,X方向一次焊接长度可达2m(加配移动工装,X向一次焊接长度可达10m以上)。能够实现筒体环缝及纵缝焊接,焊接铝合金圆筒的旋转包络直径范围为Φ400mm-Φ1050mm,圆筒厚度范围为6-15mm。
下图所示设备已经出售至抚顺森源科技电气有限公司。
龙门式搅拌摩擦焊设备
3.新型无减薄搅拌摩擦焊技术
本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无减薄搅拌摩擦焊技术,通过特殊的焊具设计及工艺控制方法,能够一次性获得焊缝表面不低于母材的优质接头,从根本上彻底消除了常规搅拌摩擦焊的焊缝减薄效应。这种新型工艺可用于精密结构件的保形精确焊接。这种方法已成功实现了高压开关容器的表面无凹陷搅拌摩擦焊接制造。
常规FSW焊缝和无减薄FSW焊缝的对比情况
4.大厚度铝合金板/钢板搅拌摩擦搭接焊接
铝合金材料具有轻质、高导电导热性的优点,而钢具有高强度、塑韧性好的优点,二者组成的复合结构在减重或实现结构功能一体化方面极具优势。因此,在汽车、医疗器械、低温容器制造等领域,往往涉及到铝钢板材的搭接焊接问题。
团队成功实现了10mm厚度铝合金和不锈钢的搅拌摩擦搭接焊接,获得了优质的搭接接头。这一成果成功解决了某航天低温容器接口部件的铝钢搭接焊接问题,不仅保障了容器的气密性和强度要求,相对于传统焊接方法,还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大厚度铝合金/不锈钢搅拌摩擦搭接焊接接头
5.铝铜异种材料搅拌摩擦搭接焊接技术
实现了铝铜异种材料的搅拌摩擦搭接焊接,获得了高质量的焊接接头。搅拌摩擦焊过程不添加任何额外金属材料,因此对异种材料焊接时几乎不影响接头的导电、导热性能。这一技术可直接用于动力电池极组铝铜极耳的永久性可靠连接,从而为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此技术还有望解决电器电子、化工、制冷工业中铝和铜的连接问题,促进铝代铜的推广,从而对保障产品性能,缓解我国铜资源紧缺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铝铜搅拌摩擦搭接焊接工艺及其潜在应用方向
查看详细
1
2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