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院概况
科技成果
研发团队
成果视频
联系我们
研发团队
Teams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能源化工
生物技术
环保减排
精细化工
科学仪器
新能源
金属研究所
工程材料
特种合金
薄膜材料
表面工程与防护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生态与环境工程
现代农业
生物技术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先进制造
电子信息
机器人
海洋研究所
水产养殖
海洋工程与装备
生物技术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
生物能源
生物基材料
能源应用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生物技术
环境保护
现代农业
中科院沈阳计算公司
电子信息
先进制造
中科院沈阳科仪公司
真空装备
中科院系统其他单位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水体藻类荧光光谱在线分析研究团队
课题组已经攻克了水体藻类荧光光谱在线分析技术关键难题,研制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代水体藻类荧光光谱在线分析仪工程化样机,...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水体藻类荧光光谱在线分析研究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
工作单位:水体藻类荧光光谱在线分析研究团队
学科领域:节能环保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辉
办公电话:0551-65591524
手 机:
E-mail:wh@aiofm.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朱国锐
办公电话:0551-65591771
手 机:
E-mail:zhugr@hfcas.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课题组已经攻克了水体藻类荧光光谱在线分析技术关键难题,研制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代水体藻类荧光光谱在线分析仪工程化样机,仪器通过第三方性能测试和科技成果鉴定,进行了小规模试生产,并在巢湖、太湖、三江营水库等典型湖库进行了长期示范应用,并已有2台仪器销售2台。核心技术获得发明专利2项、软件着作权登记1项。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目前水质安全在线预警技术的研究是国际上环境监测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近年来,我国“水华”“赤潮”爆发日益频繁,已经严重威胁到了饮用水安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传统藻类测量方法,需要“现场采样-离线分析”,存在测量周期长、手续繁琐、测量时效性差,无法满足现代环境监测对藻类在线监测的需求,亟需发展不同种群落藻类的快速在线测量技术与仪器。
水体藻类荧光光谱在线分析仪创新性地使用离散三维荧光光谱识别技术,结合独特的光机结构设计、信号调制检测理论、微弱荧光信号检测技术、多组分分类算法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实现了水体中蓝藻、绿藻、硅藻、甲藻、隐藻实时分类测量。水体藻类荧光光谱在线分析仪大大简化传统藻类测量方法烦琐的测量步骤、降低环境监测的成本,显着提高环境监测部门对水体藻类的监测技术水平,为“水华”和“赤潮”的预警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撑。
查看详细
便携式多组份气体紫外现场分析研究团队
研究团队在高效紫外吸收光学系统的设计、多组份光谱数据反演算法等方面有创新,有效解决了应用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技术满足多种气...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便携式多组份气体紫外现场分析研究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
工作单位: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学科领域:节能环保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辉
办公电话:0551-65591524
手 机:
E-mail:wh@aiofm.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朱国锐
办公电话:0551-65591771
手 机:
E-mail:zhugr@hfcas.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研究团队在高效紫外吸收光学系统的设计、多组份光谱数据反演算法等方面有创新,有效解决了应用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技术满足多种气体测量的仪器小型化难点,填补了国内相应技术与设备的空白,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便携式多组份气体紫外现场分析仪实现了对工业区、无组织排放等多种有毒有害气体(SO2、NO2、苯、甲苯、H2S、Cl2、NH3、丁二烯、CS2和HCHO等)的现场快速监测。该系统申请3项发明专利,通过安徽省科技成果鉴定,并形成了企业标准。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针对工业源(烟气排放、无组织排放、泄漏等)排放的SO2、NO2、硫化物、有机污染物等多种污染气体,研发便携式多组份气体紫外现场分析仪。在高效紫外吸收光学系统的设计、多组份光谱数据反演算法等方面进行了技术突破;有效解决了应用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技术满足多种气体测量的仪器小型化难点;实现了多组分气体高灵敏连续自动监测。
本项目的开发研究工作满足生产厂区、气体泄漏、无组织排放、烟气排放等工业过程对多种污染气体进行现场快速监测,满足国家环境部门对工业排放污染的监督性监测需求。
查看详细
等离子清洗技术在微电子封装中的应用研究团队
团队主要研究等离子体清洗技术在微电子芯片封装(如LED封装)工艺中的应用。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等离子清洗技术在微电子封装中的应用研究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
工作单位: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学科领域:电子信息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沈洁
办公电话:
手 机:13605690320
E-mail:shenjie@ipp.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朱国锐
办公电话:0551-65591771
手 机:
E-mail:zhugr@hfcas.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团队主要研究等离子体清洗技术在微电子芯片封装(如LED封装)工艺中的应用。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在微电子封装的生产过程中,环氧树脂、光刻胶、焊料、金属盐等这些沾污会影响封装生产过程中的相关工艺质量。采用等离子体清洗技术可以清除分子水平的污染,保证工件表面原子与附着材料的原子之间紧密接触,从而有效地提高引线键合强度,改善芯片粘接质量,提高芯片封装性能、可靠性。
采用等离子体清洗技术可以增加材料表面能,减少空隙,有效改善键合区、引线框架的粘结性能,提高封装质量和可靠性。
查看详细
信息化科研协同平台研究团队
团队开发的信息化科研协同平台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围绕跨学科、跨地域、跨组织科研单位对协同科研与协同管理的现实需求,...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信息化科研协同平台研究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
工作单位: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学科领域:电子信息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何桃
办公电话:0551-65593681
手 机:
E-mail:cyh@fds.org.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朱国锐
办公电话:0551-65591771
手 机:
E-mail:zhugr@hfcas.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团队开发的信息化科研协同平台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围绕跨学科、跨地域、跨组织科研单位对协同科研与协同管理的现实需求,发展的基于“互联网+”的科研协同环境。平台提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海量数据实时整合、跨平台的无纸化办公、基于云平台的科研协同、基于智能分析的专家建议与决策等功能。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该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在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多年重大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凝练、建设而成,契合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科研团队对多学科、多地域、多组织联合协同创新的信息化需求。
该平台已在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FDS凤麟团队稳定运行6年,为团队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人财物等资源有效配置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协同平台。
该平台相关科研成果连续三届入选七大部委联合主编的《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2013/2015/2017),并获得2014年中国科学院首届“科研信息化十大优秀案例”。部分功能模块被ITER国际组织引进,被评价为“设计良好,可以很好地满足科研团队协同需求”。
主要技术指标:
1.设计的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整合机制可对科研团队人、财、事、物、科研、教育、合作等数据进行全面感知与多维度分析;2.设计的协同机制,可支持大团队科研任务协同,冲突解决机制可保证协同任务顺利开展;3.发展的全自动业务流程审批可完成制度表单流程的可视化配置和复杂流程的多条件、多路分支自动流转;4.基于智能分析的业绩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可实现对成员全方位的评价以及多角度分析和决策支持;5.基于用户角色的细粒度权限管理可保障平台资源安全。
应用实例:
1.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FDS凤麟团队连续稳定运行6年,为团队重大产出提供了平台保障;2.在能源领域全球规模最大的科技合作计划“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成功应用并获得很好的效益;
市场前景:
目前信息化科研协同平台已能实现直接部署使用,可根据具体需求通过直接插拔方式选择部署某几个系统,同时根据项目组开发与实践经验可以完成某个领域协同管理与科研的定制开发,为行业管理提供整体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对科研院所的个性需求理解和针对性优于商用软件。
市场上同类商业软件售价100万/套,面向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科研机构,保守估计2000套的市场,预计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亿。
平台的在线审批以及协同科研功能每年可节省一个博士/硕士研究生大概100天的交流沟通时间;信息整合分析与归档查询功能每年可节省一个主管150天左右的统计整理时间。
信息化科研协同平台功能结构图
查看详细
作物品质性状自动分析分选研究团队
研究团队开发的近红外技术具有无损、快速和同时对多个性状进行检测的特点,作物品质分析选择装置集成光谱技术、自动化控制、软...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作物品质性状自动分析分选研究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
工作单位: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学科领域:电子信息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刘斌美
办公电话:
手 机:13965004576
E-mail:liubm@ipp.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朱国锐
办公电话:0551-65591771
手 机:
E-mail:zhugr@hfcas.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研究团队开发的近红外技术具有无损、快速和同时对多个性状进行检测的特点,作物品质分析选择装置集成光谱技术、自动化控制、软件分析等技术,实现对单粒子水稻、玉米、大豆等进行高通量智能化检测和分选,为品质性状遗传和育种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该装置也能够拓展应用到制药、食品等行业。该装置核心技术已经获得发明专利4个。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分析分选装置实现每秒3粒的检测和分选。设计了6个分选通道,每个通道可以根据需求设定不同参数范围,单籽粒根据检测结果从设定对应通道滑出。检测装置采用具有专利权的管式检测系统,每秒可以实现64幅光谱的采集和分析。通过建模可实现对单个作物籽粒的脂肪、蛋白质、直链淀粉等进行高效检测和分选,为作物品质性状遗传育种提供现代化的分析手段。可以应用到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遗传育种;农作物种子活力和真伪分析评判;颗粒物药品进行通量检测分析。
目前作物品质分析选择装置能够应用到农业生物遗传育种和制药行业,根据客户设计不同分选,检测作物品质质量,为育种服务。同时能够控制颗粒药品质量。
稻米品质分析选择装置
查看详细
食品及食品接触材料中亚硝胺检测研究团队
亚硝胺的检测和控制业已成为国内外检测和监测部门的工作重点,并且在政策和法规上建立了严格的限量标准。项目团队一直从事“食...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食品及食品接触材料中亚硝胺检测研究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
工作单位: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学科领域:电子信息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牛润新
办公电话:0551-65392905
手 机:
E-mail:rxniu@iamt.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朱国锐
办公电话:0551-65591771
手 机:
E-mail:zhugr@hfcas.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亚硝胺的检测和控制业已成为国内外检测和监测部门的工作重点,并且在政策和法规上建立了严格的限量标准。项目团队一直从事“食品及食品接触材料中亚硝胺检测仪”并成功开发出亚硝胺检测仪,可用于食品检测、环境监测、食品工业生产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的亚硝胺检测。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团队用开发出的亚硝胺检测仪开展了烟草中亚硝胺、化妆品中亚硝胺、乳胶制品中亚硝胺以及水中亚硝胺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该仪器的检测灵敏度、检测限达到国外同类仪器水平。
主要技术指标(或参数):
灵敏度 氮检测极限:≦1.5 x 10-12gN/sec;线性范围≧ 104;选择性 氮 vs 非氮成分 选择性:≧ 107 : 1;
目前我国拥有各级农产品检验检疫站、疾病控制中心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站、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各类环境监测站等检测机构2万多个,食品加工企业40万家以上。而我国对于亚硝胺物质的监管、监测和检测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亚硝胺检测仪普及率较低,因此,本项目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市场前景。
查看详细
传感器标准化接口测试集成平台研究团队
研究团队致力于传感器标准化接口测试集成研究,为传感器接口的标准化和即插即用提供基础。目前已获得软件着作权12项,正在进...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传感器标准化接口测试集成平台研究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
工作单位: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学科领域:电子信息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韦娜
办公电话:0551-65695307
手 机:
E-mail:351441819@qq.com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朱国锐
办公电话:0551-65591771
手 机:
E-mail:zhugr@hfcas.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研究团队致力于传感器标准化接口测试集成研究,为传感器接口的标准化和即插即用提供基础。目前已获得软件着作权12项,正在进行软件产品登记工作。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传感器是感知物理信息的源头,是实现物联网感知层信息获取的重要器件。目前,传感器输出信号类型多样性,表现出信号不匹配,数据格式不统一,因此,设计和研制传感器标准化接口测试集成平台是实现传感器接口通用适配和标准接入的核心工作,本项目基于2项国家标准工作,开展对传感器接口在信号层面和数据层面的标准制定,为传感器接口的标准化和即插即用提供基础。
现实传感器种类繁多、机理复杂,缺乏技术标准的指导,在产品设计、系统集成时无统一标准可循,导致传感器接口不统一,各个单独的传感网络系统各成一套,相互之间数据信息不能共享,严重制约了传感网和物联网技术应用和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国传感器产业规模很大,且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物联网、传感网产业,因此,本项目的推广会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率预期。
查看详细
高性能伺服电机研究团队
研究团队围绕高档数控机床对高性能直线进给系统的急迫需求,从电机设计优化和系统运动控制两方面开展高性能永磁同步直线伺服电...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高性能伺服电机研究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
工作单位: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学科领域:先进制造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孙鹏
办公电话:0519-86339319
手 机:
E-mail:psun@iamt.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朱国锐
办公电话:0551-65591771
手 机:
E-mail:zhugr@hfcas.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研究团队围绕高档数控机床对高性能直线进给系统的急迫需求,从电机设计优化和系统运动控制两方面开展高性能永磁同步直线伺服电机关键技术的研究,旨在探索电机磁场优化设计方法和伺服系统轨迹跟踪控制方法,研发高性能永磁同步直线伺服电机。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本课题完成了高性能永磁同步直线伺服电机样机及其运动平台的设计、加工和装配以及软硬件测试,并送常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测,主要参数均达到或优于国际同类产品技术指标。常州市科技局组织召开项目鉴定会议,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本项目以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壮大智能装备产业为目标,开展直线电机的制造工艺、电磁场分析、推力波动性、高速稳定性、低速平滑性、位置跟踪精度控制等产业前瞻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对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直线电机及其精密伺服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储备。本项目争取实现小批量试产及销售,产业化后将带动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为增加国内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贡献。
查看详细
生物纳米硒肥研究团队
研究团队致力于开发生物有效性高、富硒多功能叶面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抗病抗虫能力,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可使...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生物纳米硒肥研究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
工作单位: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学科领域:农业技术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吴丽芳
办公电话:0551-65591413
手 机:
E-mail:lfwu@ipp.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朱国锐
办公电话:0551-65591771
手 机:
E-mail:zhugr@hfcas.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研究团队致力于开发生物有效性高、富硒多功能叶面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抗病抗虫能力,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可使多种农作物(番茄,黄瓜,小白菜,四季豆等达到富硒农产品标准。目前该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更加迫切,对富硒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目前大部分富硒农产品是通过在普通肥料中添加亚硒酸盐或富硒矿石制成,存在生物有效性低,施用不当易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等问题。
研究团队通过选育的功能微生物菌株,将亚硒酸盐转化成生物有效性高、安全无毒的纳米硒,同时复配以促进植物生长的有益生物因子,制成生物有效性高、富硒多功能叶面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生物酶活性及作物抗病抗虫能力,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可使多种农作物(番茄,黄瓜,小白菜,四季豆等)体内硒含量达到0.02-0.10mg/kg,达到富硒农产品标准。目前该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打造高品质特色农产品,发展富硒农业,是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利途径。我国72%以上地区缺硒,30%左右的地区土壤严重缺硒,主要粮食产区几乎都缺硒,有8-10亿人处于缺硒状态。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近年来我国掀起了富硒产业发展的热潮。据国家统计局所属国家市场调研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院《2010-2015年中国富硒农产品行业深度研究与预测分析报告》统计,2006年我国富硒农产品行业工业总产值为82.1亿元,到2011年达到138.5亿元,每年以9.3%-13.1%的速度递增,2015年达到200亿元。开发硒资源、利用硒资源、发展富硒农业的热潮正在国内兴起,对富硒肥料的需要也在不断增加。因此,该富硒天然多功能叶面肥产品的年需求量将达到万吨以上,价值数亿元。
发酵生产生物纳米硒
查看详细
柔性超级电容器研究团队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柔性超级电容器研究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
工作单位: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学科领域:新材料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胡小晔
办公电话:0551-65591402
手 机:
E-mail:hxy821982@issp.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朱国锐
办公电话:0551-65591771
手 机:
E-mail:zhugr@hfcas.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研究团队利用普通喷墨打印机结合电子束蒸发工艺在PET等柔性基底上制备电极,利用电沉积技术将赝电容电活性材料原位沉积在电极上,结合赝电容电活性材料的高比电容性质以及三维多层插指状电极的结构优势,获得了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柔性平面式超级电容器。具有如下优势:(1)采用喷墨印刷方法制备电极,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可以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工业化;(2)采用原位电沉积技术沉积活性材料,无需使用粘合剂,并且大大降低了电极的内电阻,有效地提高了超级电容器的充放电效率和功率特性;(3)电极结构采用三维多层插指状结构,提升了离子和电子的传输效率,进一步提高了超级电容器的充放电效率和功率特性。
作为一种新能量储存器件,超级电容器以其优越的充电速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及良好的安全性,也已在公用/工业/医疗电器、网络通讯、风光发电、交通工具、后备电源、能量回收、军事国防等领域广泛应用。预计到2023年,全球超级电容器市场将增长至500亿美元,国内市场增长至400亿元人民币。鉴于超级电容器广阔的市场前景,柔性全固态超级电容器将在便携式智能电子器件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制备获得的全固态柔性超级电容器
查看详细
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