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院概况
科技成果
研发团队
成果视频
联系我们
研发团队
Teams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能源化工
生物技术
环保减排
精细化工
科学仪器
新能源
金属研究所
工程材料
特种合金
薄膜材料
表面工程与防护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生态与环境工程
现代农业
生物技术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先进制造
电子信息
机器人
海洋研究所
水产养殖
海洋工程与装备
生物技术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
生物能源
生物基材料
能源应用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生物技术
环境保护
现代农业
中科院沈阳计算公司
电子信息
先进制造
中科院沈阳科仪公司
真空装备
中科院系统其他单位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海藻种质库创新团队
海藻种质库创新团队致力于收集和保存我国沿海重要的大型、微型海藻的活体种质资源,扩大海藻种质库的种质保有量;发展新型海藻...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海藻种质库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caslivealgae.com/
负责人:逄少军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水产养殖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单体锋
办公电话:0532-82898567
手 机:15053285862
E-mail:shantifeng@qdio.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海藻种质库创新团队致力于收集和保存我国沿海重要的大型、微型海藻的活体种质资源,扩大海藻种质库的种质保有量;发展新型海藻种质保存技术,为我国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水产企业提供活体种质材料和技术服务;利用丰富的海藻种质资源,持续进行经济海藻新品种的培育工作,为我国庞大的栽培海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阐释栽培海藻近交衰退的过程及防止方法,发展融品系选择和杂交育种为一体的种苗繁育技术,服务产业。
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
羊栖菜同步受精全人工育苗技术;
海带地理隔离种群单倍体克隆杂交良种选育技术;
裙带菜单倍体克隆杂交良种选育技术;
裙带菜室内双高光全人工育苗技术;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经济海藻羊栖菜苗种工程
羊栖菜是我国开展大规模人工栽培的7种重要经济海藻之一,主栽培区在我国东海沿海省份,年出口创汇2亿元人民币。“经济海藻羊栖菜苗种工程”研发历时6年,海藻种质库创新团队通过长期、细致的科学实验,对雌雄异体羊栖菜的有性繁殖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形成了苗种技术的科学基础,通过产业化示范推广,全面实现了羊栖菜全人工苗种的充足供应,彻底杜绝了为获得苗种而对我国沿海羊栖菜自然资源进行滥采的行为,保护了潮间带海藻资源。自2004年以来,项目组累计培育了7.1亿株健康羊栖菜苗,实现栽培面积7.02万亩,经济
羊栖菜的栽培区域及幼苗到成体的发育过程
总产值3.5亿元,直接经济效益2.2亿元,每年解决就业超过1000人。概括而言,“经济海藻羊栖菜苗种工程”是一个利用海藻生物技术解决海藻栽培产业发展过程瓶颈技术问题的范例,建立在透析掌握羊栖菜有性繁殖规律基础上的全人工苗种技术使羊栖菜栽培产业从自然资源依赖型过渡到技术依赖型,有效保护了我国海藻的自然资源,为羊栖菜乃至整个马尾藻属海藻栽培的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技术上升空间。
2.经济海藻海带苗种工程
海藻种质库创新团队和我国海带主产区的海带龙头企业合作,开展了利用海带地理隔离种群实施杂交海带培育的研发,目前共完成了100个以上的单倍体克隆杂交幼苗培育和全面海上养殖测试。2014年成功培育优质海带新品种“205”,通过了农业部水产原种与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农业部新品种登记号:GS-02-008-2014)。海带“205”是通过6年的连续选育培育而成,适合在我国海带主产区的山东威海的中、低海区养殖,具有褐藻胶、碘含量显著高于目前所有栽培主流品种的特点,分别达到33%(干重)和0.29mg/g (干重)的水平;新品种“205”自然晾干后的颜色呈墨绿色,市场价值比同类产品高出20-30%,深受四川、安徽等内地海带食品经销商的喜爱。该品种已经在山东荣成大规模生产测试了3年,测试面积超过了15000万亩,深受养民喜爱。
农业部水产新品种证书 海带“205”外形
3.经济海藻裙带菜苗种工程
海藻种质库创新团队和辽东半岛我国最大的裙带菜栽培、加工和销售企业合作,成功培育裙带菜高产、优质新品种“海宝1号”和高产、晚熟新品种“海宝2号”,分别于2013和2014年通过农业部水产原种与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农业部新品种登记号:GS-01-010-2013和GS-01-013-2014)。“海宝1号”高产经济性状稳定,藻体的平均长、宽和孢子囊叶长分别达到234、129和24 厘米,平均株重1.32 公斤,生产测试平均单吊(8米长筏式养殖绳)产量160 公斤,具有产量高、菜型好、早期生长速度快、出菜率高等显著特点。“海宝2号”孢子囊叶细长,呈棒槌形,成熟期滞后,比“海宝1号”和其它传统品种晚熟 15-20 天,主收割期平均亩产可以实现8150 kg;在保证叶片质量前提下(色泽鲜亮,腌渍品出成率高),收割期可以有效延长至5月上旬,对于分期、分批完成大面积鲜菜收割、加工和合理利用劳动力及加工设施具有突出的优势。
农业部水产新品种证书 裙带菜“海宝1号” 裙带菜“海宝2号”
查看详细
海水鱼类增养殖与生物技术团队
海水鱼类增养殖与生物技术创新团队致力于海水鱼类繁殖生理、人工繁育、杂交育种以及海洋动物种质细胞低温保存研究,创建了海水...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海水鱼类增养殖与生物技术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mbc.qdio.cas.cn/ktzjs_26336/hyhlyqhdlx/hyhlyqhdlx_yjzjs/
负责人:李军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水产养殖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肖永双
办公电话:0532-82898717
手 机:18669818213
E-mail:dahaishuang1982@163.com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海水鱼类增养殖与生物技术创新团队致力于海水鱼类繁殖生理、人工繁育、杂交育种以及海洋动物种质细胞低温保存研究,创建了海水鱼类性腺发育成熟人工诱导、苗种培育和养殖技术的新工艺流程,率先开展牙鲆与美国引进夏鲆种间杂交育种研究,获得杂交新品种具有抗逆、耐高温、生长快等特性,通过杂交鲆育苗及养殖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建立20余种海洋动物种质细胞冷冻保存技术工艺以及海洋动物精子库,并成功的应用于海水鱼类种间杂交、异源精子雌核发育诱导以及苗种规模化生产。面向中国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和重大技术需求,加大对海洋生物资源尤其是养殖鱼类资源的发掘利用,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将有效促进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海水鱼类性腺发育、成熟生殖调控;
● 优质海水鱼类苗种规模化繁育;
● 海水鱼类规模化健康养殖;
● 海水鱼类杂交育种;
● 海洋动物种质超低温冷冻保存及应用;
● 海水鱼类早期发育规律及生殖调控机制研究。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鲆鲽类亲鱼培育及种苗生产关键技术的研制及产业化
针对制约我国鲆鲽类繁育技术和优良种质选育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项目组采用温度变化刺激方法,突破了人工培育条件下星鲽等鲆鲽类亲鱼不能自然产卵的技术难题;采用高盐水分离方法,研发了提高受精率的人工授精技术。采用程序降温和激素诱导方法,研发了鲆鲽类精子冷冻保存技术及延长亲鱼排精期和增精辅助技术。采用远源杂交育种方法,研发了雄性夏鲆与雌性牙鲆人工杂交及育苗技术工艺体系。鲆鲽类亲鱼培育及种苗生产关键技术,解决了制约鲆鲽类人工繁殖的共性问题,为高效亲鱼培育工艺和种苗生产工艺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持。
采用高盐分离法提高卵受精率
采用高盐分离法提高卵受精率
相关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推广等多种形式与山东青岛、日照、烟台、福建等育苗和养殖企业合作,提升了企业育苗技术水平,提高了鲆鲽类亲鱼、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受精卵质量,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基于以上核心技术共培育鲆鲽类苗种 4200万余尾,实现产值1亿元。项目成果获得了201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奖证书
2.杂交鲆(牙鲆♀与夏鲆♂)规模化生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近年来随着鲆鲽类养殖产业的发展,由于种质的逐步退化和养殖环境的恶化,病害频发、死亡严重,养殖效益明显下降。所以,迫切需要进行品种改良,培育抗病性强和抗恶劣环境及生长快的优良种质。针对这一需求,根据夏鲆具有适温范围广,耐低氧能力强等特点,牙鲆能够安全越冬优势,项目组采用远缘杂交育种手段,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光温环境调控方法,突破了牙鲆和夏鲆性腺发育和成熟不同步技术难题,针对夏鲆产精量低,研发了延长夏鲆亲鱼排精期、增精的激素诱导以及精子大容量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建立了夏鲆(♂)与牙鲆(♀)人工杂交育苗技术工艺体系,研发了夏鲆(♂)与牙鲆(♀)杂交种高效养殖技术,确立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为其适宜的养殖模式。夏鲆与牙鲆人工杂交的成功,为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优良鱼种。相关技术的建立,为海水鱼类亲鱼高效培育工艺、苗种生产工艺提升与优化,以及种间杂交技术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关技术成果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推广等多种形式与山东青岛、日照、烟台、福建等育苗和养殖企业合作,共生产杂交苗种1130万尾,养殖商品鱼约4800吨,实现产值约1.9亿元,增加就业500余人。项目成果获得了2014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牙鲆与夏鲆杂交制种
杂交苗种规模化培育
杂交苗池塘养殖
杂交苗网箱养殖
荣获2014年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3.牙鲆、大菱鲆和星斑川鲽受精卵规模化生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受精卵质量的优劣是决定苗种培育和养殖成败的关键。目前,由于我国鲆鲽类亲鱼培育技术、性腺发育成熟的人工诱导技术、促熟催产技术与工艺存在明显不足,导致亲鱼成熟率、产卵量和优质卵率低,受精卵质量不稳定、苗种培育成活率低。针对这一产业需求,项目组通过熟化鲆鲽类亲鱼培育技术、性腺发育成熟人工诱导技术、雌、雄亲鱼同步成熟人工诱导技术、促熟催产技术、人工授精技术、苗种培育和养殖技术等,集成与优化了鲆鲽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规模化养殖关键技术,建立成熟、高效的鲆鲽类生产技术体系与工艺。通过技术集成与创新,完成了牙鲆、大菱鲆和星斑川鲽受精卵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提高了我国鲆鲽类受精卵和苗种生产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企业节约人力、物力、能耗等资源20-40%。
大菱鲆卵子采集
受精卵孵育及评
受精卵质量评价
荣获威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技术成果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推广手段,在山东威海、青岛和烟台等地进行技术示范与推广,建立了鲆鲽类优质受精卵生产示范基地,共培育牙鲆、大菱鲆、星斑川鲽商品鱼卵3700,000毫升,实现大菱鲆和牙鲆受精卵的市场份额达80%和70%。相关技术成果的研发,为我国鲆鲽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
查看详细
对虾遗传育种创新团队
本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对虾的遗传育种学研究,系统开展了对虾繁殖与发育、性别调控、基因组学、分子遗传与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具备...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对虾遗传育种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相建海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水产养殖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富花
办公电话:0532-82898571
手 机:13792839758
E-mail:fhli@qdio.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本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对虾的遗传育种学研究,系统开展了对虾繁殖与发育、性别调控、基因组学、分子遗传与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具备深厚的对虾遗传学与育种学理论基础,在对虾遗传性状解析、繁殖发育调控、品种培育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同时本课题组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对虾的基因组测序研究,获得了海量的基因组序列数据,运用分子遗传学的原理开发了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为进一步进行对虾的分子育种、提高育种效率、加速良种培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 对虾繁殖与发育研究
● 对虾性别控制研究
● 对虾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 对虾分子遗传育种研究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凡纳滨对虾新品种“科海1号”培育和推广
本课题组与海南东方中科海洋生物育种有限公司合作,历经七年的家系选育,培育出凡纳滨对虾新品种“科海1号”(品种登记号GS01-006-2010),科海1号”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特点,在水产养殖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
科海1号新品种证书
依托于转移转化企业“海南中科海洋生物育种有限公司”,以海南和天津作为南北方的推广基地,累计培育“科海1号”健康虾苗300余亿尾,在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广东、海南等地累计推广养殖40多万亩,产值2亿元。
对虾育种基地和育种车间
科海1号对虾养殖池塘
2.生长、抗病新品系的培育
为适应新形势下养殖户对于种质的需求,研发团队与海南广泰海洋育种有限公司合作,在已有的选育群体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发,利用现代分子标记技术,结合数量遗传育种理论,培育兼具生长优势和抗性优势的新品系,目前该品种已经选育到第六代,在生长和抗病力方面表现出了较大的优势,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培育的“广泰品系”已经在天津、辽宁、山东东营地区进行示范养殖和推广,取得了很好的养殖效果。
“广泰”亲虾培育
“广泰"健康虾苗
查看详细
贝类养殖与育种生物技术研发团队
贝类养殖与育种生物技术研发团队以鲍、海湾扇贝、牡蛎等我国主养贝类为研究对象,以推动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贝类新品...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贝类养殖与育种生物技术研发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张国范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水产养殖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阙华勇
办公电话:0532-8289813
手 机:13687659797
E-mail:hque@qdio.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贝类养殖与育种生物技术研发团队以鲍、海湾扇贝、牡蛎等我国主养贝类为研究对象,以推动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贝类新品种培育、贝类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构建、贝类选择育种理论完善、牡蛎系统演化和基因组研究上取得了多项成果。培育出我国第一个海水养殖贝类新品种“大连1号”杂交鲍,生长速度、品质优良的“中科红”、“中科2号”海湾扇贝新品种;建立了以“良种、良技、良境”为核心的贝类健康养殖理论和以“三段法”养殖技术为核心的蛤仔现代养殖产业技术体系,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评价;首次建立了雌雄同体型贝类家系培育、杂交、自交技术,建立了贝类“壳色-生长顺序选择”方法;基本澄清我国近海巨蛎属牡蛎的种类和分布。启动并组织实施了国际牡蛎基因组计划(OGP),完成的精细图谱的构建及基因组注释,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杂志上。彰显了我国海产贝类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加速了我国步入国际海洋生物学研究前沿领域的进程。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菲律宾蛤仔现代养殖产业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系统研究了主养滩涂贝类—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繁殖生长、饵料摄食、附着变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基于潮下带底播养殖容量,构建了苗种规格、密度与产量的数学模型,为建立基于精确播种技术的蛤仔生态养殖新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攻克无附着基采苗、沙盘设施越冬中间培育、潮下带精确播种等关建技术,建立蛤仔“三段法”养殖新模式,开发建立了一种以菲律宾蛤仔为代表的节能、高效、无公害、可持续发展的滩涂贝类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奠定了蛤仔现代养殖产业技术体系理论基础。使蛤仔的生产转入人工养殖型,实现了资源自然化向人工化的转变,建立了重要新型海水养殖产业。
应用推广证明
三段法养殖蛤仔体积增加
菲律宾蛤仔育苗自动化车间
“大连—丹东”蛤仔养殖产业带
潮下带深水区养殖模式
与大连海洋大学及相关企业合作,采用设施化苗种繁育新工艺,年产蛤仔苗种逾千亿粒,在大连建立36万亩潮下带高效生态养殖示范区,开展“三段法”养殖技术示范,养殖区从潮间带拓展到潮下带深水区,有效解决了辽宁蛤仔养殖长期存在的苗种不足、底播成活率低、养成死亡率高等问题,单产比该技术实施前得到大幅提升,最高达2.6倍,实现了蛤仔养殖由粗养低产向精养高产生产方式的转变。至2012年辽宁全省累计推广245万亩,产量266万吨,产值139亿元,推动形成了“大连—丹东”蛤仔养殖产业带。进而在冀鲁苏浙等省市推广潮下带精确播种生态养殖技术,大面积养殖单产平均提高30%以上。
2.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及其养殖工艺体系
系统研究了我国土着主养贝类—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养殖遗传学。揭示了皱纹盘鲍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变异,发现地理隔离和种群内近交导致了种群间出现明显遗传分化,首次证实种群间杂交能够产生可利用的杂交优势,通过比较皱纹盘鲍种群间遗传距离和杂交优势,确定中国大连和日本岩手种群间的杂交为最优组合,建立种群杂交制种技术,育成我国首个贝类养殖新品种“大连1号”杂交鲍,其成活率、生长速度和耐高温性能分别提高120-180%、12-24%和2-3℃,为鲍养殖区从北方海域拓展到南方海域奠定了生物学基础。与大连市水产所等单位合作,建立了杂交鲍规模培育和养殖技术工艺。基于其耐高温等生物学性能,通过与宁德登月公司等单位合作,将杂交
“大连1号”杂交鲍
鲍良种应用推广体系
应用推广证明
鲍养殖从原产地的辽宁、山东海域拓展到福建海域,养殖周期由3年缩短至2年,推动福建成为鲍主产区。我国鲍年产量从杂交鲍规模应用前的1.1万吨(2003年)增加到2012年的7.2万吨,其中“大连1号”作为主养品种约占40-45%,累计产量16万吨,产值333亿元。
3.海湾扇贝新品种的培育及产业化推广
系统研究了雌雄同体型贝类-海湾扇贝的遗传育种理论和方法,突破雌雄同体型海湾扇贝自交建系、异体杂交等难题。采用定向选育技术,构建高杂合性基础群体,建立壳色和壳长顺序选择技术,育成“中科红”海湾扇贝;采用自交系间杂交和选择技术,育成“中科2号”海湾扇贝。培育成功的“中科红”和“中科2号”两个海湾扇贝新品种壳长分别增加8%和15%,生长快、成活率高、肉柱得率高,有效解决了养殖个体小型化问题,大幅提升了产品价值。在山东、河北、辽宁等地沿海得到广泛推广养殖,综合养殖比例达90%以上,结束了我国海湾扇贝亲本长期依赖引种的局面。
“中科红”海湾扇贝
“中科2号”海湾扇贝
海湾扇贝新品种应用推广证明
海湾扇贝新品种收获
由于良好的养殖效果,以橙壳色为表型标记的“中科红”海湾扇贝新品种,推广应用以来累计养殖129万亩,产量256万吨,产值107亿元。2008年后,年产量占同期海湾扇贝总产量的50%以上。以紫壳色为标记的“中科2号”海湾扇贝已在鲁冀辽等海域得到初步养殖应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查看详细
海洋动物分子遗传、发育与进化研究团队
本研究团队致力于海水鲆鲽鱼类发育生物学、遗传育种及育种新途径研究。通过染色体操作技术包括雌核发育及多倍体诱导和培养,进...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海洋动物分子遗传、发育与进化研究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尤锋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水产养殖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吴志昊
办公电话:0532-82895801
手 机:18561383123
E-mail:wzhwzh0123@163.com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本研究团队致力于海水鲆鲽鱼类发育生物学、遗传育种及育种新途径研究。通过染色体操作技术包括雌核发育及多倍体诱导和培养,进行鲆鲽鱼类快速良种创制研究。首先研究确定雌核发育以及多倍体诱导等染色体操作技术在鲆鲽鱼类中的诱导条件,进而针对规模化生产进行参数优化,建立或完善了牙鲆、大菱鲆等鲆鲽鱼类同质、异质雌核发育及三倍体规模化诱导技术体系。目前已经拥有雌核发育家系/群体近40个,加快了种质提纯的速度,进而为快速良种创制提供了基础。同时,以重要海水养殖鱼类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其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还开展病原检测、疾病诊断、疫苗研发、免疫接种等相关制品研制与技术开发研究,为健康养殖提供产品与技术支撑。可以转移转化的科研成果主要有海水鲆鲽鱼类三倍体规模诱导培育、性别控制等技术,以及病原检测、疾病诊断和疫苗中试技术等。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海水鲆鲽鱼类良种快速选育技术;
● 海水鲆鲽鱼类性别控制及三倍体规模化诱导技术研发;
● 海水鱼类群体遗传学及遗传标记开发研究;
● 海水养殖鱼类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与试剂盒研发;
● 海水养殖鱼类用疫苗制备、接种技术研发。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 鲆鲽鱼类三倍体规模化诱导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本课题组对牙鲆、大菱鲆等鱼类三倍体规模化诱导技术进行了研发,建立了三倍体规模化诱导技术体系,得到的后代三倍体率可达98%以上,并降低了诱导效应,提高了成活率。通过与威海圣航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将该技术进行了推广应用,规模化生产大菱鲆三倍体受精卵。并将三倍体受精卵推广至山东荣成、日照、天津以及辽宁等地养殖场,合计培育出三倍体苗种约120万尾,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新增苗种产值150余万元。同时,在鲆鲽鱼类中开展了四倍体人工诱导的研究,对大菱鲆和牙鲆四倍体诱导条件进行了摸索,通过单因子及正交实验优化了诱导条件,甚至尝试进行了大菱鲆四倍体批量化诱导和培育,并对诱导组发育、成活及其倍性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跟踪,期望能突破四倍体获得技术,为实现海水鱼类真正的三倍体规模化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材料支持。
牙鲆(上)、大菱鲆(下)三倍体鱼苗培育情况
2.鱼用疫苗免疫接种技术开发与应用
本课题组以我国养殖地区特征病原为对象,制备具有高保护效果的灭活油乳化疫苗制品,与传统化学药物、抗生素等药品相比,具有预防疾病发生、生物安全风险低、免疫效果稳定等特征,极大地降低了食品安全与环境安全问题。同时,研制了鱼用疫苗接种相关设备,极大地提高了接种效率、降低了对鱼的创伤,使得在生产中开展大规模疫苗接种成为现实。相关技术通过项目合作形式,与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烟台绿叶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合作,降低了养殖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了企业养殖技术水平。
鱼用育苗制品
鱼用疫苗规模化免疫接种
查看详细
水产设施养殖与装备工程研发团队
水产设施养殖与装备工程研究团队致力于集约化循环水养殖设施装备与福利化养殖机理研究。提出了循环水养殖系统“ARE”设计三...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水产设施养殖与装备工程研发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刘鹰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水产养殖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贤
办公电话:0532-82898031
手 机:15063092520
E-mail:lixian@qdio.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水产设施养殖与装备工程研究团队致力于集约化循环水养殖设施装备与福利化养殖机理研究。提出了循环水养殖系统“ARE”设计三原则,创新研发了系列水处理新工艺,填补了产业空白,成功构建了精准型、标准型、简约型三种适宜不同养殖企业需求的海水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生产新模式,在国内沿海7个省市得到应用,推广面积达30余万m2,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初步查明了重要海水生物高密度养殖条件下的生理生态学特征,确定了基于动物福利(Welfare)的循环水养殖关键环境参数,发展了海水工业化养殖新生产体系相关理论,提升工业化循环水健康养殖管理与高效精准生产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水产高效养殖设施装备研发与创新
● 集约化养殖系统生物与环境互作机理
● 蓝色农业精准生产与福利养殖
● 循环水养殖生物行为生态与生长代谢机制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 水产高效养殖设施及装备的研发创制
工业化养殖系统高度依赖设施设备,通过采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与生物工程,大量引用前沿技术,最高单产可达100 kg/m3,由于海水养殖和育苗生产具有大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因此,要使技术真正为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接受,必须立足中国国情,研究开发“经济(造价低)、实用(满足生产功能要求)、好用(生产管理方便)”,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生产需求的设施设备。根据生产需求,面向生产实际,开发了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养殖、育苗专用水处理设施设备,已获得授权的18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填补了国内空白。建立了能进行水质参数采集、分析、处理和工程控制的基础平台,研发了水质环境的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提出了一种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监测鱼在DO和TAN剧烈波动条件下行为和体色变化新方法,建立了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智能管理化的养殖环境信息全面感知、养殖个体行为实时监测、装备工作状态在线监控、现场作业生产智能管理的数字化生产基础体系,相关成果获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登记3项。
工业化养殖系统典型水处理设备
自动投饵系统
2. 海水鱼循环水高效绿色生产体系研究与应用
水产养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2013年海水养殖产量达1739.25万吨,占世界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九年来,在国家86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围绕重要海水鱼类(石斑鱼、大西洋鲑、鲆鲽鱼类)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生产体系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取得5项创新成果:(1)提出了循环水养殖系统“ARE”设计原则,系统研究了生物膜种群组成和结构特征,阐述了其变化规律与净化效果关系,发明的新型载体填料耐腐蚀性强、氨氮去除效率高,通过集成创新,创制了载体填料、锥式增氧、高效排污等15项设施设备,促进循环水设施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2)研发了鲆鲽鱼类生态高值饲料,使养殖水体中有害氮(氨氮+亚硝氮)降低55.2-68.4%、氨氮降低31.5%以上;鱼类消化、免疫机能提高;(3)分离了三种鱼养殖系统的细菌300余株,其中20余株菌株为新分类单元,建立了病害档案与病原库,提出了循环水养殖鱼病生态防治方法,制订了绿色生产技术规范;构建了贝—藻耦合废水处理系统;在水处理系统中耦合大型藻生物反应器单元,对养殖水进行生态修复与循环利用。(4)研发了精准型、标准型、简约型三种循环水养殖系统,设计和首次系统运用了智能化水质在线监控系统和设施设备运行自动管理系统;(5)将上述技术通过综合集成形成生产体系,创新运用于生产,系统造价较国际同类系统降低60%以上,半滑舌鳎、石斑鱼、大西洋鲑鱼的平均养殖承载量分别达到20kg/m2,41.06kg/m3和40kg/m3,较池塘产量提高3-20倍,产品绿色优质,养殖废水处理排放达标,鲆鲽鱼生态高值饲料较国际同类产品降低成本27.3%。成果已在山东、河北、福建、辽宁、上海、天津等省市进行推广应用,面积约30万平方米,促进企业增收5.5亿元,节约水资源量15.5亿m3。
天津海发珍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西洋鲑养殖基地
3. 贝类高效循环水绿色生产体系研究与应用
牡蛎苗种的工业化循环水高密度养殖是一种节能低排,健康高效的新型育苗模式。团队在深入研究牡蛎幼虫摄食与运动行为学基础上建立了牡蛎苗种高密度循环水养殖设施与工艺,包括一整套适合高密度养殖条件下牡蛎幼虫摄食和生长的养殖设备,以及相应的投喂管理方法。该工艺实现了牡蛎眼点幼虫培育密度在50个/ml以上,与传统的水泥池育苗相比,单位水体的苗种产出数量提高10倍以上,饵料利用效率提高2倍以上,有效降低了水热能损耗超过70%,管理更便捷高效,生产劳动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和提高。
该技术创新设计了贝类幼虫高密度循环水培育设施,设备易组装、易清洁、无死角、能耗低、幼虫培育密度高,从理论上揭示了流速和滤鼓面积等参数设定的依据,实现了饵料、海水的封闭循环利用,系统高度可控,水环境稳定性好。目前,该套设施设备已在广西、厦门、烟台等多地进行中试应用推广。
牡蛎幼虫高密度培育设施在厦门中试应用
牡蛎幼虫高密度培育设施在烟台中试应用
查看详细
水产品安全控制技术研发团队
“水产品安全控制技术”课题组基于二十余年对水产动物营养免疫和病害防治等机理研究以及安全投入品等应用技术研发的基础与成果...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水产品安全控制技术研发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王雷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水产养殖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宝杰
办公电话:0532-82898722
手 机:13969716061
E-mail:wangbaojie@qdio.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水产品安全控制技术”课题组基于二十余年对水产动物营养免疫和病害防治等机理研究以及安全投入品等应用技术研发的基础与成果,聚焦于水产养殖病害以及水产品安全现状,结合生物工程和信息化等技术,系统性研究海洋农业全产业链安全控制原理与技术。在国内最早提出了对虾病害免疫防治的理念与技术途径,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发的“免疫多糖IPS”获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并首次实现产业化开发,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并获得国家兽药证书。
近十年来通过承担国家“863”、“973”“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青岛市“科技将才”专项计划等,逐步深入到采用先进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水产动物免疫系统和营养代谢各功能因子的性质以及阐明免疫抗感染和营养调控机理等。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免疫调节剂、微生态制剂和功能性水产饲料等已实现规模产业化,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产学研紧密合作。近年来在开发系列化安全投入品、提升水产动物品质、构建“由池塘到餐桌”的水产品安全供应体系方面已取得重要突破。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系列化水产养殖安全投入品研发与产业化
(1)乳酸菌肠道益生菌:从水产动物肠道中分离到多株乳酸菌,开发了水产乳酸菌制剂,建立了高密度发酵技术和使用规程,对各种水产动物的肠道菌群平衡、竞争抑制病原菌等均具有显着作用;
(2)环境调控EM菌:从水产环境中分离多种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利用筛选、组合、培养基优化、海水驯化等关键技术,开发了水产EM,72小时氨氮、亚硝酸盐降解率达95%以上,广泛用于水质调控、底质改良、环境修复等;
(3)中药破壁超微粉:利用国际先进的超微粉碎技术,国内首家采用高速圆盘剪切+气流超微粉等创新工艺,将传统中兽药散剂的粉碎粒度从80目提高到500目以上,中药细胞破壁后有效成分直接释放出来,生物利用度提高,用量少,药物起效更迅速、充分,从而替代化药和抗生素等传统药物;
(4)生物发酵饲料:通过生物酶解动物蛋白制备小肽,使其具有更高的吸收利用率;利用复合益生菌发酵植物蛋白包括生粕、豆粕和麸皮等,发酵的植物蛋白含有更高的益生菌含量、高蛋白、高消化率并且原料低廉易得;开发出新型的对虾生物饲料,与普通饲料相比,具有低蛋白、高消化率、富含益生活菌及有机酸等特点。
本项目开发的系列化病害防控制剂,已与合作企业山西康派伟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沧州旺发生物技术研究所等计划共同开发推广,2014年起推向市场。通过本项目开发的对虾生物发酵饲料,在饲料转化率、减轻污染、提高成活率等方面取得突出效果,产业化合作企业烟台大乐饲料公司为北方最大的对虾饲料专业化生产企业,自2014年全面生产推广生物饲料,年销售额达7500万元以上。
系列化水产养殖安全投入品及使设备展示
2. 水产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构建与产业化应用
针对水产行业的生产经营和安全控制现状,开发建设了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该平台利用RFID先进技术并依托物联网和数据库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融合、查询及监控。以青岛最大的海参生产龙头企业为样板,在国内首次建立了由亲参——育保苗——养殖——加工——专卖店的全产业链信息溯源平台。该系统集养殖管理、信息溯源、品牌宣传为一体,分为门户展示、数据管理、溯源展示以及生产数据采集四套平台。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运行稳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引起政府、同行和媒体的极大关注。
青岛早报:海参咋长的 一扫全知道
海参电子标签
3. 对虾病害综合防控技术及产业化示范推广
结合“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山东博兴县乔庄镇建设了“养殖对虾病害综合防控示范基地”,包括核心示范区2500亩、辐射养殖区6500亩。博兴县被称为“山东南美白对虾养殖第一县”,而乔庄镇为江北最大的凡纳滨对虾养殖区域,对虾精养面积达2.6万亩。通过病毒与弧菌检测预警,全程环境实时监控,现场发酵乳酸菌、生物饲料、中药破壁超微粉等绿色药物使用,鱼虾混养生态防控,以及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等,对虾养殖成功率达到95%,发病率同比降低60%以上,对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
示范基地通过专家现场验收,社会与经济效益显着,2013年全镇养殖对虾平均亩产700公斤,产值突破8亿元,人均渔业收入达7000元。随着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广和辐射面积的不断扩大,养殖户经济效益将不断提高。
养殖示范基地
养殖中的凡纳滨对虾
4. 海水工业化养殖主要鱼类专用生态配合饲料的技术与产业化
在国内首创适用于海水工业化养殖主要鱼类(大西洋鲑、比目鱼、石斑鱼、东方鲀)的专用生态饲料,并研发成功配套的饲料加工工艺。该技术成果生产的饲料,科技含量高、成本低,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利用该技术生产的膨化饲料饲喂相应鱼类,不但可以满足其营养需求,而且可以显着提高肌肉品质。同时,能够显着改善生长和水体环境,降低养殖成本。
利用该饲料饲喂大西洋鲑,EPA(可达9.00-10.66 mg/g)和DHA(可达27.55-33.60 mg/g)含量显着提高;饲喂半滑舌鳎,饲料系数0.7-1.0,死淘率、饲料成本分别降低63.9%、27.3%,水体氨氮和亚硝氮分别降低16.9%、20.4%。
采用瑞士布勤品牌的现代化、世界一流的饲料膨化机
所开发的2个生态清洁饲料系列已经在半滑舌鳎养殖企业实现产业化,年产值超9000万元。生态清洁饲料在江苏和天津的石斑鱼和东方鲀鱼养殖中实现推广应用,效果良好,年增产值超5000万元。
查看详细
养殖水域生态学与生物资源修复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养殖水域生态学与生物资源修复研发团队,责任研究员杨红生。团队以“生境和生物资源修复”与...
团队信息
.table1{ margin-top:10px;}
.table1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名称:养殖水域生态学与生物资源修复研发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meercas.com/
负责人:杨红生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水产养殖
.table2{ margin-top:10px;}
.table2 td{ font-size:14px; color:#3e3e3e;}
.f16{ font-size:16px; font-weight:600;}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张立斌
办公电话:0532-82896096
手 机:13884636882
E-mail:zhanglibin@qdio.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ctxt{ padding-top:10px; line-height:26px; padding-bottom:20px;}
团队介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养殖水域生态学与生物资源修复研发团队,责任研究员杨红生。团队以“生境和生物资源修复”与“养殖生态学原理与关键技术”为研究主线,共有增养殖设施与技术、良种选育、行为特征和分子机制、生境修复和资源修复等方向的科研技术人员10人。团队高度重视院地合作,构建了装备齐全的实验室和多个现场实验基地,实现了“研究-示范-产业化”三结合。截止2014年,发表相关论文180余篇(SCI源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专着《The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History, Biology and Aquaculture》、《刺参生物学—理论与实践》两部。先后主持或承担了“973”项目、“863”项目等课题近90项,并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多个国家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科技贡献奖二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刺参生物学与遗传育种;
● 刺参行为生态学;
● 海水双壳贝类生理生态学;
● 脉红螺规模化高效苗种繁育技术;
● 海水经济生物生态高效增养殖设施研发;
● 浅海养殖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
● 海洋生境修复与资源养护;
● 海洋牧场建设关键设施与技术集成。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 刺参良种生态高效增养殖设施和关键技术
建立了耐高温速生刺参品系选育关键技术:研发了刺参活体称重和雌雄鉴别技术;构建了国内首个耐高温刺参种质资源库,选育的耐高温速生刺参与常温刺参相比可提前17天解除夏眠,耐高温性提高约1℃,选育品系幼参生长速度比未选育组提高29%。近5年间共培育耐高温速生刺参三代,苗种1537万头,在夏季高温条件下苗种生长速度比未选育苗种提高28.3%-80.3%,成活率提高15%。
突破了特色健康苗种培育技术:查明了白刺参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两个世代的培育结果表明,子代苗种体色性状遗传稳定,体色保持纯白,现存白刺参F1代种参1.2万头(150-300g/头),F2代1龄参12万头(5-30g/头),F2代2龄参2万头(50-100g/头),2015年培育白刺参F2代苗种1.5亿头(0.1-1g/头),池塘养殖6个月,体重由8-10g/头生长到25-50g/头,回捕率为85.6%,体色保持纯白,注册“东方玉龙”商标1个。研发了刺参“原生态”苗种培育设施;建立了刺参“原生态”苗种繁育技术,3000头/kg的苗种20天成活率为97.3%,体重增加了20%;4个月后成活率为71.2%,体重增加了489%。建立了刺参池塘生态苗种培育技术和工艺,建立和优化了天鹅湖大叶藻生态系统刺参资源修复技术,共培育刺参生态苗种30.1万头,资源量提高20%以上。研发建立了多种刺参生态高效增养殖新设施及新模式:阐明了不同人工礁型参数对刺参的集聚效果,突破了刺参长期标记的技术难题,研发了多种人工礁体,建立了生境改良型刺参围堰增养殖模式,苗种成活率提高40%,产量增加40%以上;建立了生境改良型刺参海湾底播养殖模式,成活率达70%,回捕率达50%,产量比改良前增加30%。根据刺参的生态位特征及其与鱼、贝、藻(草)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人工礁区“藻鲍参”、离岸岛屿“藻鱼参”和天然泻湖“草参贝”多元化增养殖新模式。
成果已在山东威海、烟台、青岛、日照、东营、滨州等地,在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马山集团、日照市岚山区前三岛水产开发有限公司、青岛龙盘海洋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等水产养殖企业得以推广应用,其中,投放刺参约1.4亿头,直接应用面积6.3万亩,新增利润8.06亿元;推广应用面积21.1万亩,新增产值33.84亿元,促进了产业技术升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团队选育的耐高温刺参和多次刺参
团队选育的紫刺参及白刺参
白刺参亲参和苗种
“东方玉龙”白刺参商标
团队培参的刺参生态苗种
投放人工鱼礁及投放后效果
2. 海湾生境资源修复和海洋牧场建设关键技术 以莱州湾、荣成湾和海州湾典型海湾为研究海区,针对海洋牧场建设及海湾生境受损现状,研发了1种平铺地毯式种子播种技术,种子萌发率由自然萌发率不足15%提高到38%,两年后形成斑块草床,平均植株密度可达68.8株/m2;研发了5种大叶藻植株移植技术,植株移植成活率均达80%以上(国际上低于50%)。研发了新型专用人工鱼礁,实现了海湾受损生境的改良和修复:设计制作了4种新型人工鱼礁,通过人工鱼礁结构与功能优化设计,“因湾制宜”综合应用以上设施,拓展了资源增殖生态空间,修复效果显着。
大叶藻播种和移植技术
(A:平铺地毯式播种法、B:枚订移植法、C:麻绳夹苗移植法、
D:框架移植法、E:根部绑石移植法、F:泥桶移植法)
突破了关键种扩繁技术,为海湾资源养护提供了优质苗种保障:研制了刺参生态苗种培育立体多层新设施,建立了池塘刺参生态苗种培育新技术,9个月苗种平均增重达59.5倍,平均成活率达52.5%,规格0.55g/头苗种平均密度达28.4头/m2。首次解决了幼虫漂浮粘连难题,构建了幼虫稳定高效培育技术,培育密度比常规方法提高2-3倍,突破了栉江珧苗种繁育的瓶颈。
针对海洋牧场生物资源管理、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技术体系的匮乏,首次建立了刺参T型标记法、石灰环嵌套标记法,刺参3个月标签保留率达93.3%。开发了湿重视频测量技术、VPS(水下定位系统)生物遥测技术和双目立体视频测量技术,实现刺参湿重的非接触式快速准确测定(预测模型相关系数R2高达0.92);鱼类VPS生物遥测结合生物标记技术实现了鱼类游泳瞬时速度的测定和游泳轨迹的追踪;鱼类双目立体视频测量技术水下测量精度达1.2cm,误差仅为5%。
设施和技术简便实用,效果明显,易于推广,有效拓展资源增殖的生态空间,有效提高海区投放生物的成活率和海湾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力促进山东省海洋经济生物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刺参长校标记技术(A:石灰环嵌套标记法,B:T型标记法)
双目立体视频测量技术
刺参湿重视频测量技术
查看详细
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