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院概况
科技成果
研发团队
成果视频
联系我们
研发团队
Teams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中科院沈阳计算公司
中科院沈阳科仪公司
中科院系统其他单位
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创新团队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工程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梯度纳米结构材料、纳米孪晶金属材料等。 可通过一系列表面处理工艺在金属材...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lu-group.imr.ac.cn/
负责人:卢柯
工作单位:金属研究所
学科领域:工程材料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镇波
办公电话:024-23971890
手 机:13842058272
E-mail:zbwang@imr.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鹏
办公电话:024-23971157
手 机:15140035307
E-mail:pengli@imr.ac.cn
团队介绍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工程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梯度纳米结构材料、纳米孪晶金属材料等。
可通过一系列表面处理工艺在金属材料表面原位制备出梯度纳米结构层,利用梯度纳米结构表层优异的性能来提升金属材料及器件的使役行为及寿命;
基于梯度纳米结构材料具有良好的强度—塑性匹配度、优异的抗疲劳性能、耐磨耐蚀性、良好的扩散及化学反应能力等,该技术在承载件、轴类及轧辊类回转部件、焊接接头、金属与涂层结合、表面化学渗镀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在宝钢拉矫辊生产线上的示范应用
本项目组与上海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表面纳米化技术工业化应用方面的密切合作。目前,该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宝钢冷轧分厂的拉矫辊上。上线使用结果表明,表面纳米化处理后辊件各项性能全部达标,上机使用寿命增长为原来的2-3倍。该分厂称其可通过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来创造价值,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在宝钢的应用项目获得了201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拉矫辊表面纳米化现场图
该项目获得201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2.核泵主轴的表面纳米化处理示范
利用表面纳米化技术可对核泵主轴进行处理,以提高其表面硬度、表面光洁度和疲劳性能。下图为某型核泵主轴(材质为40Cr)进行表面纳米化处理现场。经过表面纳米化处理后,主轴表面粗糙度Ra值在0.2 μm以下,大大提升了表面光洁度。同时,梯度组织细化层厚度达到150 μm,最表层晶粒尺寸细化为纳米级(18 nm),主轴表面硬度提高33%。
某型核泵主轴表面纳米化处理现场
查看详细
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团队
硅基太阳能电池团队主要从事太阳能薄膜材料、光伏技术的开发、放大和生产。团队成员在企业都有多年从事太阳能光伏企业相关工作...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刘老师
工作单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学科领域:新能源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刘老师
办公电话:0411-84379178
手 机:
E-mail: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刘老师
办公电话:0411-84379178
手 机:
E-mail:
团队介绍
硅基太阳能电池团队主要从事太阳能薄膜材料、光伏技术的开发、放大和生产。团队成员在企业都有多年从事太阳能光伏企业相关工作的直接经验。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有:
1.柔性、轻便太阳能电池:
本课题组制备的柔性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获得了较传统硅基薄膜电池更高的稳定效率,同时有效降低了成本。组件可根据实际需要任意串并联。此外,电池使用寿命为25年,即使局部受损破坏后仍可继续发电。本技术产品具有无毒环保、可折叠卷曲、重量轻、便于安装携带等优势,可应用在海岛电力、水上电力、野外电力、屋顶建筑材料替代品、无人机、平流层飞艇、电动汽车、光伏建筑一体化、农业大棚、汽车天窗、移动电子产品、可穿戴智能设备等项目中。
2.产业化设备研制
柔性太阳能电池制备的核心设备是roll to roll PECVD设备。PECVD设备的结构设计直接影响太阳能电池的质量。本项目将研制新型plasmabox技术,制备出最小电极间距达4mm,电池不均匀性小于2%的PECVD设备,并实现设备的国产化,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目前团队采用甚高频等离子体沉积方法制备的柔性、可卷曲、高功质比的太阳能电池可与建筑物体结合一体化,既可作为提供转化太阳能发电的装置,也可以作为保温、装饰等材料代替建筑过程中的一些材料。目前项目正在进行转化过程中。已申请多项太阳能领域相关的专利。
用于建筑屋顶或外墙的保温型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可将保温材料按照屋顶或墙面的需求裁剪成需要的形状,在保温材料上涂抹导热型防水胶,使封装好的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能粘贴在保温材料上。
查看详细
植物营养与肥料团队
新型肥料技术团队致力于研究土壤氮、磷的生物化学转化过程、作物吸收氮、磷的规律及土壤供肥与作物吸肥规律的生物学调控机制;...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 植物营养与肥料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武志杰
工作单位: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学科领域:现代农业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玲莉
办公电话:024-83970409
手 机:13840534167
E-mail:wanglingli@iae.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景红双
办公电话:024-83970317
手 机:13840039267
E-mail:jinghuangshuang@iae.ac.cn
团队介绍
新型肥料技术团队致力于研究土壤氮、磷的生物化学转化过程、作物吸收氮、磷的规律及土壤供肥与作物吸肥规律的生物学调控机制;开展肥料产业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关键工艺的实验研究,研发促进肥料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性前瞻技术,制定肥料产业技术标准,培养从事新型高效肥料研究与开发的创新人才。该团队研究的新型肥料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和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团队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4项,已授权19项,牵头制订了我国第一部稳定性肥料行业和国家标准。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稳定性肥料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与湖北祥云签订合作协议
发起成立稳定性肥料产业技术联盟
云南农家乐科技成果签约仪式
与江苏华昌建立合作关系
团队从土壤农业化学、土壤酶学等学科出发,采用生物化学途径抑制土壤酶活性和硝化作用,延长肥效期,提高利用率,使肥料长效化,获得了一系列的专利成果。研制开发出了长效复合肥添加剂、稳定性尿素和稳定性复合肥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肥料产品;解决了稳定性肥料加工过程中原料之间的相互反应造成添加剂性状不好的问题,减少了添加材料对系统的影响风险;研发出了水法加入添加剂的工艺与技术,解决了添加剂成本高的问题,开创了稳定性肥料产业化先河。
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48家企业投产应用,品种达60余个,占我国缓控释肥总量的85%以上,年总产量已达世界产量的1/3,居世界第一。市场遍及东北、中原、西南、西北及长江流域等22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包括山东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有限公司、锦西天然气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鲁西化工集团、江苏华昌化工集团、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化化肥有限公司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肥料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受到合作单位和农民的认可和欢迎。为了更好地引导稳定性肥料产业健康有序发展,2010年,由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发起,国内几十家稳定性肥料企业与科研院所等联合成立了稳定性肥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肥料登记、国家标准制定、市场监管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
2.聚氨酸肥料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研究团队针对生育期较短、需肥量大的经济类作物上研发出了聚氨酸增效肥料技术,提供一种满足作物中前期对养分快速、高效吸收需要的肥料增效技术。聚氨酸能提高肥料的亲水保水能力,有效提高肥料的溶解、存储、输送与吸收;可以增强作物抗病抗逆性,促进作物根系的发育;并且可以平衡土壤酸碱值,聚谷氨酸对酸、碱具有缓冲能力,避免长期使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壤酸化。
技术优势推动产业化提速。该技术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服务等形式与山东三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玉溪云海工贸有限公司、湖北祥云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尿素企业则有鲁西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河北藁城化肥厂和新疆慧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为企业提升技术质量水平、创造可观经济效益提供了保障。
聚氨酸肥料技术成果鉴定会议
湖北祥云聚氨酸肥料生产线
与山东三方化工建立合作关系
聚氨基酸肥料增效技术研究与推广论坛
查看详细
微生物资源与生物技术团队
以微生物资源科学研究研究为基础,以生物技术、发酵技术及其基因工程技术为支撑,针对抗肿瘤生物新药、动物免疫调控制剂及农药...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微生物资源与生物技术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research.iae.ac.cn/web/ShowClass.asp ClassID=14
负责人:张惠文
工作单位: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学科领域:生物技术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徐明凯
办公电话:024-83970380
手 机:13624071050
E-mail:mkxu@iae.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景红双
办公电话:024-83970317
手 机:13840039267
E-mail:jinghsh@iae.ac.cn
团队介绍
以微生物资源科学研究研究为基础,以生物技术、发酵技术及其基因工程技术为支撑,针对抗肿瘤生物新药、动物免疫调控制剂及农药污染环境生态调控与治理等技术为重点目标,开展以下五个方面的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及新技术产业化研发工作:
1. 以“超抗原”生物制剂研究为主要方向,在“超抗原”抗肿瘤药物分子改造和新药研制方面,通过“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重大新药研制计划资助,目前已经进入临床前研发阶段。
2. 开展生物佐剂及其应用技术研发工作。目前已经在动物免疫及人类免疫疫苗佐剂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同时在畜禽微生物源饲料添加剂、益生菌剂及其免疫增强剂产品及其生产工业方面拥有雄厚的基础和技术实力。
3. 以C19-2 解脂耶罗维亚(Yarrowia lipolytica)(原名:解脂假丝酵母)菌株为基础,通过发酵二元醇生产二元酸技术,生产精细化工产品。
4. 多功能生物肥料(抗根结线虫及土传真菌病害多功能生物肥等)、退化农田生物修复技术及产品(农田除草剂药害治理及固定化解毒酶制剂生产技术和产品,退化农田土壤生物调控技术及产品生产技术等)、生物农药(抗根结线虫、胞囊线虫等淡紫拟青霉菌剂及其他微生物菌剂产品)生产核心技术,以恢复农田土壤生物活性,提升土壤对外源污染物和病虫害的自洁能力和抗病能力。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抗根际线虫及土传真菌病害多功能生物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试验作物黄瓜、草莓、番茄等,推广面积4250亩。在大部分推广地区其防效可达到65%以上,蔬菜产量提高15%左右。产品活菌数超过10亿CFU/克;对蔬菜根结线虫和土传真菌病害平均防效可达到65%以上,作物增产7%-15%,发病严重地块增产20%以上。
2.除草剂(磺酰脲类及阿特拉津等)解毒酶制剂(863计划项目)
北方大豆田专用:针对北方大豆田常见氯嘧磺隆,阿特拉津等复合农药施用造成的复合农药残留污染,研发能同时降解这几种复合农药残留的降解菌剂。
北方玉米田专用:针对北方玉米田阿特拉津,氯嘧磺隆等复合农药施用造成的复合农药残留污染,研发能同时降解这几种复合农药残留的降解菌剂。
查看详细
环境微生物团队
本团队研究方向包括:1.工业生物发酵新技术,尤其是维生素C混合菌发酵中的微生物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研究;2.大宗工业发酵废...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环境微生物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research.iae.ac.cn/web/ShowClass.asp ClassID=17
负责人:徐慧
工作单位: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学科领域:生物技术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杨伟超
办公电话:024-83970369
手 机:13604072669
E-mail:yangweichao@iae.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景红双
办公电话:024-83970317
手 机:13840039267
E-mail:jinghuangshuang@iae.ac.cn
团队介绍
本团队研究方向包括:1.工业生物发酵新技术,尤其是维生素C混合菌发酵中的微生物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研究;2.大宗工业发酵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3.工业发酵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产业化应用。
可转移转化科技成果:1.Vc高浓度山梨醇连续发酵新工艺;2.工业发酵尾气再利用技术;3.Vc发酵废弃醪液和酸性母液再利用技术;4.微生物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发酵及新产品开发。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Vc高浓度山梨醇连续发酵新工艺
Vc是一种市场需求巨大的重要医用品和食品添加剂。我国Vc生产采用两步发酵法,其第一步为山梨醇发酵工艺,该工艺应用生黑醋酸杆菌(Acetobacter melanogenus)将D-山梨醇转化成L-山梨糖。目前,该生产工艺为分批发酵,发酵底物浓度低、种液制备周期长、设备需求多,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本项目在深入研究生黑醋酸杆菌的生长及酶促反应过程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全新工艺:将山梨醇发酵过程拆分为细胞生长和酶促转化两个阶段,按其特定需求分别进行调控,使两阶段均发挥出更大生产潜能,从而实现了高浓度山梨醇的发酵。同时,为更好协调和衔接细胞生长和酶促转化两个过程,又成功地开发出双罐组合,交替执行细胞生长和酶促转化两个不同阶段,使两阶段紧密衔接与整合,最终实现了高浓度山梨醇的连续发酵。
新工艺具有操作简单、设备需求少、发酵效率高、易于推广应用等特点。本项技术可以大幅压缩实验室制种及三级生产制种过程,节省培养基40%、节水40%、能源消耗降低30%,提高设备利用率3倍。
本成果已率先应用于东北制药集团的Vc生产,大大提高了山梨醇发酵的整体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创造了显着的经济效益,提升了企业在国际维生素C市场的竞争力。
Vc工业发酵生产现场
2.Vc废弃发酵醪液再利用技术
Vc生产采用生物发酵工艺,排放出大量废弃发酵醪液(中国约排放量12万吨/年)。该废弃发酵醪液呈灰褐色、略粘稠状,COD值7-10万mg/L,系发酵液在后续提取步骤中经过超滤膜截留后剩余的10万道尔顿以上的大分子物质,主要成分为菌体、菌体碎片、剩余培养基如玉米浆、尿素等,其中干物质含量为10-15%,而粗蛋白含量占干物质的60-65%,故又称醪液蛋白。因Vc的生物发酵后期存在菌体破裂、菌体内容物溢出并溶于发酵液中的现象,故该废弃发酵醪液具有高稳定胶体特性,难以将其有效地资源化利用,从而造成较大的环保压力。因此,迫切需求能够研发出Vc发酵废弃醪液再利用的关键性核心技术并予以推广应用。本项目研发出一套废弃醪液高效脱水剂和脱水工艺,并制作出饲料蛋白,所获饲料蛋白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为:粗蛋白质46%,粗脂肪10%,粗纤维1.0%,粗灰分17%,水分小于12%。
废弃的发酵醪液及所获得的饲料蛋白
查看详细
生物微流控芯片团队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流控芯片研究团队是国内最早从事微流体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的主要单位之一,特别是在以微流控芯片...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生物微流控芯片团队
课题组网址:www.biochem.dicp.ac.cn
负责人:秦建华
工作单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学科领域:生物技术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姜雷
办公电话:0411-84379355
手 机:
E-mail:jianglei@dicp.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刘丹竹
办公电话:0411-84379178
手 机:
E-mail:liudz@dicp.ac.cn
团队介绍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流控芯片研究团队是国内最早从事微流体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的主要单位之一,特别是在以微流控芯片为基础的生物医学应用研究方面具有显着特色,在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微流控芯片研究团队经过近10年的努力,已经构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兼有明显生物医学特色的功能化微流控系统,形成了一支以博士和博士后为主,具有化学、医学、生物学、药学和材料工程学等不同专业背景,交叉研究特色明显、国际范围交流广泛,并致力于开拓创新的研究队伍。累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0余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项,有偿转让3项,形成了一大批覆盖微流控芯片技术和应用领域的专利群。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 微流控基础与方法学研究;2. 功能性仿生材料设计制备;3. 微生理病理系统(器官芯片);4. 组织微环境构建与3D药物筛选;5. 微型生化分析与医学诊断应用。
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1.集成微流控芯片核酸检测仪器;2.高通量微流控芯片细胞水平药物评价系统。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集成微流控芯片核酸检测仪器(多功能微流控芯片仪)
对体液(如血液、尿液等)核酸的分析,特别是基因分型和基因变异检测是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基因诊断和遗传学研究的重要途径。现阶段,传统用于核酸分析方法主要涉及样品核酸提取、纯化,目的基因片段PCR扩增,平板凝胶电泳分离和荧光检测等几个过程,这些不同的单元操作均离线进行,样本耗量大,运行周期长,步骤繁琐,精度较低,难以实现自动化,不适于生物实验室、遗传研究中心和临床诊断实验室的需要,更难以符合未来疾病诊断家庭化个体化的趋势。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流控芯片研究团队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可进行灵活组合和大规模集成的特点,将常规DNA分析过程中DNA纯化、聚合酶链反应和检测等基本过程集成在芯片上完成,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核酸分析微流控芯片系列,主要包括样品处理微流控芯片和核酸扩增微流控芯片。利用芯片固相萃取技术进行样品DNA制备,包括细胞破碎和DNA萃取/纯化;后经集成的微阀控制,进入芯片核酸扩增反应池,并进行目的基因片段扩增,再经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由计算机控制的软件系统输出结果。该系统具有样品消耗少、分析时间短、过程简单,应用范围广等优点,适用于生物学实验室、临床诊断实验室、遗传学研究中心以及法医学鉴定中心等。该系统获2009年大连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2.高通量微流控芯片细胞水平药物评价系统
高通量和高内涵细胞水平药物评价是药物评价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实现大规模新药研发的关键。随着新的药物靶点不断出现,药物生产技术的革新,生物技术药物等新药品种不断增加,传统的评价方法已不能满足新药研发的需要,建立一种高效的集成化药物评价系统成为新药研发领域的迫切需要。在过去的近几十年中,通过提高仪器制造技术、生物检测手段、计算机数据分析软件的功能等,尤其是微流控技术的出现与成熟,使高通量高内涵药物评价技术的实现成为可能。
高通量细胞水平微流控芯片药物评价系统是以微流控芯片为核心技术,从功能化、集成化、自动化微流控芯片系统总体设计入手,构建的一个集细胞功能芯片模块、流路控制模块、细胞培养微环境模块和细胞响应信号实时监测模块于一体的多功能集成化细胞水平药物筛选系统,此系统包含在线细胞培养、药物加载、细胞响应信号实时检测等全部的药物评价过程,充分反映出系统的集成化和高通量特点。目前微流控芯片研究团队已经成功将该系统应用于细胞水平抗炎药物的筛查,抗肿瘤药物药效评价,其效率和评价结果均优于传统药物评价模式。
流控芯片细胞水平药物评价系统
查看详细
海水鱼类增养殖与生物技术团队
海水鱼类增养殖与生物技术创新团队致力于海水鱼类繁殖生理、人工繁育、杂交育种以及海洋动物种质细胞低温保存研究,创建了海水...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海水鱼类增养殖与生物技术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mbc.qdio.cas.cn/ktzjs_26336/hyhlyqhdlx/hyhlyqhdlx_yjzjs/
负责人:李军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水产养殖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肖永双
办公电话:0532-82898717
手 机:18669818213
E-mail:dahaishuang1982@163.com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团队介绍
海水鱼类增养殖与生物技术创新团队致力于海水鱼类繁殖生理、人工繁育、杂交育种以及海洋动物种质细胞低温保存研究,创建了海水鱼类性腺发育成熟人工诱导、苗种培育和养殖技术的新工艺流程,率先开展牙鲆与美国引进夏鲆种间杂交育种研究,获得杂交新品种具有抗逆、耐高温、生长快等特性,通过杂交鲆育苗及养殖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建立20余种海洋动物种质细胞冷冻保存技术工艺以及海洋动物精子库,并成功的应用于海水鱼类种间杂交、异源精子雌核发育诱导以及苗种规模化生产。面向中国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和重大技术需求,加大对海洋生物资源尤其是养殖鱼类资源的发掘利用,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将有效促进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海水鱼类性腺发育、成熟生殖调控;
● 优质海水鱼类苗种规模化繁育;
● 海水鱼类规模化健康养殖;
● 海水鱼类杂交育种;
● 海洋动物种质超低温冷冻保存及应用;
● 海水鱼类早期发育规律及生殖调控机制研究。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鲆鲽类亲鱼培育及种苗生产关键技术的研制及产业化
针对制约我国鲆鲽类繁育技术和优良种质选育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项目组采用温度变化刺激方法,突破了人工培育条件下星鲽等鲆鲽类亲鱼不能自然产卵的技术难题;采用高盐水分离方法,研发了提高受精率的人工授精技术。采用程序降温和激素诱导方法,研发了鲆鲽类精子冷冻保存技术及延长亲鱼排精期和增精辅助技术。采用远源杂交育种方法,研发了雄性夏鲆与雌性牙鲆人工杂交及育苗技术工艺体系。鲆鲽类亲鱼培育及种苗生产关键技术,解决了制约鲆鲽类人工繁殖的共性问题,为高效亲鱼培育工艺和种苗生产工艺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持。
采用高盐分离法提高卵受精率
采用高盐分离法提高卵受精率
相关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推广等多种形式与山东青岛、日照、烟台、福建等育苗和养殖企业合作,提升了企业育苗技术水平,提高了鲆鲽类亲鱼、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受精卵质量,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基于以上核心技术共培育鲆鲽类苗种 4200万余尾,实现产值1亿元。项目成果获得了201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奖证书
2.杂交鲆(牙鲆♀与夏鲆♂)规模化生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近年来随着鲆鲽类养殖产业的发展,由于种质的逐步退化和养殖环境的恶化,病害频发、死亡严重,养殖效益明显下降。所以,迫切需要进行品种改良,培育抗病性强和抗恶劣环境及生长快的优良种质。针对这一需求,根据夏鲆具有适温范围广,耐低氧能力强等特点,牙鲆能够安全越冬优势,项目组采用远缘杂交育种手段,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光温环境调控方法,突破了牙鲆和夏鲆性腺发育和成熟不同步技术难题,针对夏鲆产精量低,研发了延长夏鲆亲鱼排精期、增精的激素诱导以及精子大容量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建立了夏鲆(♂)与牙鲆(♀)人工杂交育苗技术工艺体系,研发了夏鲆(♂)与牙鲆(♀)杂交种高效养殖技术,确立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为其适宜的养殖模式。夏鲆与牙鲆人工杂交的成功,为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优良鱼种。相关技术的建立,为海水鱼类亲鱼高效培育工艺、苗种生产工艺提升与优化,以及种间杂交技术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关技术成果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推广等多种形式与山东青岛、日照、烟台、福建等育苗和养殖企业合作,共生产杂交苗种1130万尾,养殖商品鱼约4800吨,实现产值约1.9亿元,增加就业500余人。项目成果获得了2014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牙鲆与夏鲆杂交制种
杂交苗种规模化培育
杂交苗池塘养殖
杂交苗网箱养殖
荣获2014年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3.牙鲆、大菱鲆和星斑川鲽受精卵规模化生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受精卵质量的优劣是决定苗种培育和养殖成败的关键。目前,由于我国鲆鲽类亲鱼培育技术、性腺发育成熟的人工诱导技术、促熟催产技术与工艺存在明显不足,导致亲鱼成熟率、产卵量和优质卵率低,受精卵质量不稳定、苗种培育成活率低。针对这一产业需求,项目组通过熟化鲆鲽类亲鱼培育技术、性腺发育成熟人工诱导技术、雌、雄亲鱼同步成熟人工诱导技术、促熟催产技术、人工授精技术、苗种培育和养殖技术等,集成与优化了鲆鲽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规模化养殖关键技术,建立成熟、高效的鲆鲽类生产技术体系与工艺。通过技术集成与创新,完成了牙鲆、大菱鲆和星斑川鲽受精卵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提高了我国鲆鲽类受精卵和苗种生产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企业节约人力、物力、能耗等资源20-40%。
大菱鲆卵子采集
受精卵孵育及评
受精卵质量评价
荣获威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技术成果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推广手段,在山东威海、青岛和烟台等地进行技术示范与推广,建立了鲆鲽类优质受精卵生产示范基地,共培育牙鲆、大菱鲆、星斑川鲽商品鱼卵3700,000毫升,实现大菱鲆和牙鲆受精卵的市场份额达80%和70%。相关技术成果的研发,为我国鲆鲽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
查看详细
天然产物及糖工程团队
天然产物及糖工程团队主要致力于糖生物学与糖工程研究,重点围绕糖的合成、分解、修饰、作用规律进行基础研究,同时针对我国面...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天然产物及糖工程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glyco.dicp.ac.cn/
负责人:尹恒
工作单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学科领域:生物技术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赵小明
办公电话:0411-84379061
手 机:
E-mail:zhaoxm@dicp.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曹恒
办公电话:0411-84379298
手 机:
E-mail:caoheng@dicp.ac.cn
团队介绍
天然产物及糖工程团队主要致力于糖生物学与糖工程研究,重点围绕糖的合成、分解、修饰、作用规律进行基础研究,同时针对我国面临的能源、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以糖平台关键酶为关键突破技术,进行糖基生物制品和化学品的开发。已研制开发寡糖相关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等产品十余种;协助企业获得国家农药登记证、肥料登记证、饲料添加剂新产品证书等十余种。研究成果和产品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团队仍有寡糖规模化生产技术、寡糖农用制剂研发及应用、果糖基炼制产品等相关产品、技术可转化。
应用基础研究方向:
重点开展糖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包括但不限于:1. 筛选、改造、构建新型高活力糖平台关键酶;2. 多糖清洁利用关键技术;3. 果糖基生物质综合炼制关键技术;4. 糖链分析、分离、检测技术;5. 寡糖生物农药、肥料等绿色生物农药集成使用技术;6. 寡糖饲料添加剂使用技术。
产品开发方向:
主要研发糖基农用产品和糖基化学品两类产品:1. 功能寡糖、单糖原料;2. 系列寡糖生物农药、生物肥料;3. 寡糖饲料添加剂及寡糖免疫调节剂;4. 果糖源功能食品如菊粉、果寡糖等;5. 果糖基生物质资源炼制产品如甘露醇等。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海洋寡糖植物免疫调节剂创制及产业化
研发团队以丰富的海洋多糖资源为原料,进行了海洋寡糖植物免疫调节剂创制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以生物选控催化为基础的酶反应与膜分离耦合海洋寡糖生产技术,实现了对不同聚合度海洋低聚糖的有效分离和制备,以此核心技术为基础,开发出高效制备壳寡糖、褐藻酸寡糖、卡拉胶寡糖、几丁寡糖等系列海洋功能寡糖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并率先实现了壳寡糖和褐藻酸寡糖制备工艺的工业放大和产业化。建立了系列海洋功能寡糖的分离纯化技术及产品的检测技术,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得到系列海洋寡糖植物免疫调节剂产品的质量标准。进一步研究出了海洋寡糖植物免疫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技术规范10余项,目前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其中在30多种主要农作物上累计推广达3000多万亩次,并被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列为2012-2014年重点推广产品。通过与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大连中科格莱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西大华特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成了多条年产千吨级寡糖农用制剂生产线,获得13个寡糖农药和肥料登记证。实现了海洋寡糖植物免疫调节剂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近三年已取得直接和经济效益近百亿元,成为解决我国农业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发展的有效途径。
陕西小麦壳寡糖示范基地
寡糖农肥制剂产品
海南苦瓜叶枯病防治实验(左:对照;右:寡糖处理)
2.利用短乳杆菌发酵生产甘露醇的新工艺
甘露醇是一种重要的六元糖醇,在食品、医药和化工等行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作为甜味剂、渗透性利尿剂、脱水剂、口崩片剂及多种重要精细化工中间体。本研发团队建立了以淀粉糖母液作为碳源、玉米浆作为氮源生物转化生产甘露醇的方法,采用的微生物为一种对环境安全的乳酸菌株,该菌株被美国FDA认定可以作为直接饲喂的GRAS微生物之一;该菌株具有易于培养及高甘露醇生产能力的特点,且遗传稳定,适宜于大规模发酵。本工艺甘露醇生产能力高,采用批次发酵培养技术,发酵液甘露醇浓度可达到150g/L以上,产率可达到0.95mol甘露醇/mol果糖,生产强度可达到3-5g/L/h;采用补料培养技术,发酵液甘露醇浓度可达到210g/L以上,产率可达到0.88mol甘露醇/mol果糖,生产强度达到2.5g/L/h以上(与国外技术水平相当甚至超出)。经本工艺生物转化制备的含甘露醇发酵液中无山梨醇,发酵液可经脱色及离子交换处理后,通过结晶工艺进行分离,该项工艺在实际工业应用中较为成熟,具有低能耗、低成本的产业化优势。
批次发酵生产甘露醇
间隔补料分批发酵生产甘露醇
查看详细
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团队
在我国,低碳烷烃(C2~C4)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低碳烷烃的有效利用和催化转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潜力。课题组长期...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yanggroup.dicp.ac.cn/
负责人:杨维慎
工作单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学科领域:能源化工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楚文玲
办公电话:0411-84379301
手 机:
E-mail:cwl@dicp.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刘丹竹
办公电话:0411-84379178
手 机:0411-84379178
E-mail:liudz@dicp.ac.cn
团队介绍
在我国,低碳烷烃(C2~C4)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低碳烷烃的有效利用和催化转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潜力。课题组长期开展低碳烷烃转化利用高效催化剂新材料的开发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酸技术;
乙烷催化氧化脱氢制乙烯技术;
丁烷催化氧化脱氢制丁烯及丁二烯技术;
异丁烷选择氧化制甲级丙烯酸技术;
丙烷催化脱氢制丙烯技术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酸技术
低成本的烷烃代替高成本的烯烃是烃类利用的一个发展趋势。开发以低成本的丙烷(成本只有丙烯的1/3)为原料制丙烯酸技术,不仅能大大降低丙烯酸的制造成本,而且,还能降低污染物排放。针对丙烷选择一步氧化生产丙烯酸工艺,课题组开发了具有高催化活性、高丙烯酸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目前,课题组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正在进行合作开发千吨/年级规模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酸工业中试示范装置。
催化剂的放大制备
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酸环形催化剂
查看详细
烷烃转化新催化材料及新过程团队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烃类催化转化(润滑油加氢异构脱蜡,费托合成蜡异构化,C5-C6烷烃异构化,芳烃选择性加氢开环,丙烷脱...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烷烃转化新催化材料及新过程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802.dicp.ac.cn/
负责人:田志坚
工作单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学科领域:能源化工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田志坚
办公电话:0411-84379151
手 机:
E-mail:tianz@dicp.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刘丹竹
办公电话:0411-84379178
手 机:
E-mail:liudz@dicp.ac.cn
团队介绍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烃类催化转化(润滑油加氢异构脱蜡,费托合成蜡异构化,C5-C6烷烃异构化,芳烃选择性加氢开环,丙烷脱氢等);烃类转化相关催化材料合成(分子筛水热合成,分子筛离子热合成,纳米硫化物和氧化物合成等);烃类转化相关新催化过程开发(煤焦油悬浮床加氢,油脂制生物柴油和航煤,生物质水热重整制氢,微波促进的催化过程等)。
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
润滑油基础油加氢异构脱蜡催化剂及技术:该技术于2008年和2012年两次在中国石油20万吨/年高压加氢装置实现工业应用,以大庆石蜡基原料高收率生产II/III类基础油及高标号食品级PS白油等产品,将我国润滑油基础油品质和生产技术提升至世界先进水平。
钌/炭、钯/炭、铂/炭催化剂:该催化剂用于不饱和键加氢、含氧化合物加氢以及加氢脱氯、脱卞基等反应。催化剂产品成熟,加氢还原活性高,选择性好,性能稳定,已在国内多家企业得到应用。
油脂一步加氢制烷烃类生物柴油/航空煤油技术:该技术实现油脂经一步加氢反应直接转化为异构烷烃(柴油、航空煤油)。制得的航煤产品冰点低于-47 ℃,达到Jet A-1等航煤标准;制得的生物柴油产品十六烷值大于75,凝点低于-20 ℃,性能远超石化柴油。该技术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润滑油基础油加氢异构脱蜡催化剂及技术的开发和工业化应用
润滑油产业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技术密集型支柱产业之一,我国为世界第二大润滑油消费国,虽然我国也是润滑油生产大国,但由于大部分生产企业仍沿用传统工艺,技术落后,只能满足中低档油的市场需求,高档润滑油发展受到制约。为满足国内高档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技术的迫切需求,团队自1999年始,开展了催化剂构效关系、载体分子筛合成和性能调控以及分子筛和催化剂工业放大试验等发面的研究,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
(1)在水热合成体系中,采用复合模板剂、杂原子引入等方法微调分子筛的孔口尺寸及酸强度分布,发明具有AEL、TON和MTT拓扑结构十元环一维直孔道新型分子筛合成技术。
图1. 三种分子筛孔道结构图
(2)解决了分子筛动态水热合成过程中传质和传热工程放大难题,从实验室100毫升反应釜合成放大5万倍,开发出5立方米反应釜规模的工业生产技术,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大规模合成异构脱蜡专用分子筛的国家。
图2.从实验室小试分子筛合成放大至工业生产规模
(3)利用双贵金属原子大小不同、原子簇晶粒尺寸互补的特性,实现了贵金属纳米级分散和短程有序的高效负载,使之与双分子筛体系的酸性匹配更佳,使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催化性能和杂质耐受性。克服了传统单贵金属-单分子筛体系催化剂对重质高含蜡原料油适应性不强的缺点,实现了核心催化剂的超越。
图3. 从分子筛到催化剂的工业生产过程
经过持续10年的技术攻关,团队攻克了催化剂在高转化率下异构化选择性差、加氢裂化副反应难以调控、新型分子筛和催化剂大规模生产工程化等诸多重大技术难题,成功开发出性能优异的两代润滑油基础油异构脱蜡催化剂及技术。催化剂于2008年6月和2012年6月,分别在沈阳三聚凯特催化剂有限公司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并于2008年10月和2012年12月分别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炼化分公司20万吨/年异构脱蜡装置两次实现工业应用。至今共生产出高档润滑油基础油逾70万吨,创造产值逾60亿元,利润逾20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图4. 20万吨/年润滑油基础油加氢异构脱蜡装置
该技术共获得授权专利12项,其中核心专利“一种临氢异构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ZL200510079739.7)荣获2011年第十三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工业化应用成果入选2009年“中国石油集团十大科技进展”,获得2012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以及2014年“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励。
该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掌握润滑油基础油加氢异构脱蜡催化剂生产技术的第二个国家,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石油炼制主营业务的国际竞争力。
查看详细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