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院概况
科技成果
研发团队
成果视频
联系我们
研发团队
Teams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中科院沈阳计算公司
中科院沈阳科仪公司
中科院系统其他单位
海藻种质库创新团队
海藻种质库创新团队致力于收集和保存我国沿海重要的大型、微型海藻的活体种质资源,扩大海藻种质库的种质保有量;发展新型海藻...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海藻种质库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caslivealgae.com/
负责人:逄少军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水产养殖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单体锋
办公电话:0532-82898567
手 机:15053285862
E-mail:shantifeng@qdio.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团队介绍
海藻种质库创新团队致力于收集和保存我国沿海重要的大型、微型海藻的活体种质资源,扩大海藻种质库的种质保有量;发展新型海藻种质保存技术,为我国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水产企业提供活体种质材料和技术服务;利用丰富的海藻种质资源,持续进行经济海藻新品种的培育工作,为我国庞大的栽培海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阐释栽培海藻近交衰退的过程及防止方法,发展融品系选择和杂交育种为一体的种苗繁育技术,服务产业。
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
羊栖菜同步受精全人工育苗技术;
海带地理隔离种群单倍体克隆杂交良种选育技术;
裙带菜单倍体克隆杂交良种选育技术;
裙带菜室内双高光全人工育苗技术;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经济海藻羊栖菜苗种工程
羊栖菜是我国开展大规模人工栽培的7种重要经济海藻之一,主栽培区在我国东海沿海省份,年出口创汇2亿元人民币。“经济海藻羊栖菜苗种工程”研发历时6年,海藻种质库创新团队通过长期、细致的科学实验,对雌雄异体羊栖菜的有性繁殖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形成了苗种技术的科学基础,通过产业化示范推广,全面实现了羊栖菜全人工苗种的充足供应,彻底杜绝了为获得苗种而对我国沿海羊栖菜自然资源进行滥采的行为,保护了潮间带海藻资源。自2004年以来,项目组累计培育了7.1亿株健康羊栖菜苗,实现栽培面积7.02万亩,经济
羊栖菜的栽培区域及幼苗到成体的发育过程
总产值3.5亿元,直接经济效益2.2亿元,每年解决就业超过1000人。概括而言,“经济海藻羊栖菜苗种工程”是一个利用海藻生物技术解决海藻栽培产业发展过程瓶颈技术问题的范例,建立在透析掌握羊栖菜有性繁殖规律基础上的全人工苗种技术使羊栖菜栽培产业从自然资源依赖型过渡到技术依赖型,有效保护了我国海藻的自然资源,为羊栖菜乃至整个马尾藻属海藻栽培的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技术上升空间。
2.经济海藻海带苗种工程
海藻种质库创新团队和我国海带主产区的海带龙头企业合作,开展了利用海带地理隔离种群实施杂交海带培育的研发,目前共完成了100个以上的单倍体克隆杂交幼苗培育和全面海上养殖测试。2014年成功培育优质海带新品种“205”,通过了农业部水产原种与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农业部新品种登记号:GS-02-008-2014)。海带“205”是通过6年的连续选育培育而成,适合在我国海带主产区的山东威海的中、低海区养殖,具有褐藻胶、碘含量显著高于目前所有栽培主流品种的特点,分别达到33%(干重)和0.29mg/g (干重)的水平;新品种“205”自然晾干后的颜色呈墨绿色,市场价值比同类产品高出20-30%,深受四川、安徽等内地海带食品经销商的喜爱。该品种已经在山东荣成大规模生产测试了3年,测试面积超过了15000万亩,深受养民喜爱。
农业部水产新品种证书
海带“205”外形
3.经济海藻裙带菜苗种工程
海藻种质库创新团队和辽东半岛我国最大的裙带菜栽培、加工和销售企业合作,成功培育裙带菜高产、优质新品种“海宝1号”和高产、晚熟新品种“海宝2号”,分别于2013和2014年通过农业部水产原种与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农业部新品种登记号:GS-01-010-2013和GS-01-013-2014)。“海宝1号”高产经济性状稳定,藻体的平均长、宽和孢子囊叶长分别达到234、129和24 厘米,平均株重1.32 公斤,生产测试平均单吊(8米长筏式养殖绳)产量160 公斤,具有产量高、菜型好、早期生长速度快、出菜率高等显著特点。“海宝2号”孢子囊叶细长,呈棒槌形,成熟期滞后,比“海宝1号”和其它传统品种晚熟 15-20 天,主收割期平均亩产可以实现8150 kg;在保证叶片质量前提下(色泽鲜亮,腌渍品出成率高),收割期可以有效延长至5月上旬,对于分期、分批完成大面积鲜菜收割、加工和合理利用劳动力及加工设施具有突出的优势。
农业部水产新品种证书
裙带菜“海宝1号”
裙带菜“海宝2号”
查看详细
海藻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创新团队
本研究团队面向国家与社会需求,开发适合我国养殖环境的海藻种类,并开展基础生物学研究、育苗及养殖技术开发;针对我国常见海...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海藻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段德麟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生物技术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姚建亭
办公电话:0532-82898556
手 机:13465837156
E-mail:yaojianting@qdio.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团队介绍
本研究团队面向国家与社会需求,开发适合我国养殖环境的海藻种类,并开展基础生物学研究、育苗及养殖技术开发;针对我国常见海藻养殖品种(海带、龙须菜等)运用杂交选育及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等技术方法,开展品种选育及种苗繁育研究,提高海藻养殖产量及品质;开展海藻成分分析与功能研究,针对我国主要的养殖海藻开展综合利用研究,开发食品、化妆品、有机肥及生物医药材料等,提高海藻的利用率与附加值。
主要可转化科研成果:
● 食用海藻海葡萄无性繁育技术
● 工业用褐藻(多肋藻、笼目海带)育苗及养殖技术
● 食用海带“中科1号”、“中科2号”新品系推广,新品系主要优势:产量较一般品种提高20%以上,中带部宽大,出菜率高等
● 海带新型即食产品加工技术:海带面、冷鲜菜、海带鲜培菜等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海带“中科1号”、“中科2号”种苗繁育及养殖推广
本团队与山东高绿水产有限公司,开展了海带“中科1号”、“中科2号”种苗繁育及推广养殖,在山东省荣成俚岛海域进行繁育及养殖推广,已完成3万亩养殖的及3万张苗帘生产,海带“中科1号”“中科2号”申报了国家水产良种。
海带新品系养殖海域与育苗车间
2015年海带“中科1号”、“中科2号”新品种现场验收
2.海带新型即食产品开发及产业化
本团队与山东海之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出新型海带即食产品:海带面、海带冷鲜菜、深海小海带汤料与速拌菜等,已完成8533吨即食海带食品的生产,实现销售收入11221万元,开展海带即食产品辅助降血脂等研究,为海带机能食品的功效提供理论依据。
运用海带低温胶化新技术和成型产品新工艺,制作成海带面产品
海带拌菜、汤料冷鲜菜产品
深海小海带汤料与速拌菜系列产品
以深海养殖的“中科1号”“中科2号”海带为原料,运用深海小海带速发鲜焙干品新工艺,通过复合保水剂添加、二段式立体烘干和自动精确多级分选等关键技术,开发出的系列海带即食食品。
查看详细
海洋工程腐蚀与防护技术创新团队
海洋工程腐蚀与防护技术创新团队以我国典型海域与流域的码头、桥梁、海洋平台等钢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腐蚀防护为主要研究对...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海洋工程腐蚀与防护技术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mcperc.cn/
负责人:侯保荣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海洋工程与装备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静
办公电话:0532-82898731
手 机:15166612952
E-mail:jwang0501@126.com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团队介绍
海洋工程腐蚀与防护技术创新团队以我国典型海域与流域的码头、桥梁、海洋平台等钢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腐蚀防护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海洋工程腐蚀防护、腐蚀状态监/检测、安全评价与寿命预测等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发以钢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防护技术、海洋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防护与修复补强技术、海洋工程阴极保护优化和腐蚀监/检测技术、海洋工程安全评价与寿命预测技术、海洋生物污损防治技术为主的工程技术,同时涵盖海洋大气腐蚀监测及防护技术、海洋生物腐蚀和污损技术、钢结构的环境敏感断裂与氢渗、牺牲阳极保护技术在内的集成化海洋腐蚀防护技术,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为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和技术装备,并不断地推出具有高增值效益的系列新产品,推动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的技术进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海洋钢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防护技术;
● 钢结构异型部位包覆防腐技术;
● 海洋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防护与修复技术;
● 海洋工程阴极保护优化和腐蚀监/检测技术;
● 海洋生物污损防治技术为主的工程技术;
● 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技术;
● 高效牺牲阳极技术。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海洋钢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防护技术
浪花飞溅区是海洋钢结构设施腐蚀最为严重的区域,同一种钢,在浪花飞溅区的腐蚀速度可比海水全浸区高出3~10倍。针对海洋钢铁构筑物所采用的防腐蚀措施,水上部分以防腐涂层为主,水下部分采取防腐涂层和阴极保护技术相结合的防腐方法,但对于腐蚀最严重的浪花飞溅区,国内一直未有成熟、经济长效的防护方法。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针对腐蚀最为严重的浪花飞溅区,自主研发了复层矿脂包覆防腐技术。该技术由四层紧密相连的保护层组成,即防蚀膏、防蚀带、缓冲层衬里和防蚀保护罩。复层矿脂包覆防腐技术采用了优良的缓蚀剂,并采用了能隔绝氧气的密封技术,可带水涂装,具有绿色、长效、经济的防腐蚀效果,对暴露于海洋浪花飞溅区部位的钢铁设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该技术2014年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11年,获得“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二等奖”,在天津港、湛江港务局码头,浙江宁波港和大丰港等工程中得到示范应用,应用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2011年,相关产品还出口到毛里塔尼亚,在友谊港的防腐工程中得到应用。
胜利油田平台复层包覆防腐技术修复前后对比
青岛港复层包覆防腐技术修复前后对比
2.钢筋混凝土防护修复技术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施是现代使用最广泛的构筑物,处在海洋强腐蚀区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极易遭受到高氯离子浓度,海浪冲刷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承载力迅速下降,导致服役寿命迅速降低。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设的初期、服役的前期和中期尽早分析结构的腐蚀破坏因素,针对性的采取预防修复等措施,那么将会大大降低维修的年限和费用。本团队系统开展海洋强腐蚀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检测工作,在现场检测结果的基础上,针对性的采取防护修复及补强措施,实现现场检测结果与涂层防护修复措施的配套研究,为准确合理的采取防护修复措施的提供强大的技术和理论支持并对该项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
青岛海湾大桥混凝土涂装工程
潍坊白浪河防潮闸混凝土涂装工程
3.海洋工程结构腐蚀与防护的检测监测技术
我国海洋石油工业迅速发展,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后,海洋平台的安全性问题引起广泛重视。传统的海洋工程结构阴极保护评价主要依靠不定期的特检来完成,需要由潜水员或ROV携带参比电极到指定位置进行测量和评价,这种方法不仅耗费巨大,而且无法对海洋工程结构的阴极保护情况进行长期、持续监测。阴极保护自动监测系统,作为监测钢桩阴极保护状态的主要手段,可以实时了解
海洋平台阴极保护监测系统与海上调试
钢管桩的腐蚀状态,随时提供水下钢结构阴极保护系统运行状况信息,及时发现问题或隐患。该系统能不间断地自动巡回测量钢管桩代表点阴极保护主要运行参数,具有实时显示,自动储存测量结果和打印输出功能,可以及时报警,能够及早发现腐蚀危险,避免灾害性事故的发生。
海洋导管架实验室模型与数值仿真计算电位分布
查看详细
有害藻华应急防治创新团队
有害藻华(海洋中也称为有害赤潮)是一种全球性的水生态系统灾害,在我国尤为严重,我国沿海每年爆发愈百次,影响面积达上万平...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有害藻华应急防治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海洋工程与装备
负责人:俞志明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海洋工程与装备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袁涌铨
办公电话:0532-82898587
手 机:13589209651
E-mail:yqyuan@qdio.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团队介绍
有害藻华(海洋中也称为有害赤潮)是一种全球性的水生态系统灾害,在我国尤为严重,我国沿海每年爆发愈百次,影响面积达上万平方公里。由于目前对有害藻华尚不能准确的预测预报,所以迫切需要行之有效的应急处置技术与方法。本创新团队长期致力于研究对不同藻华生物具有高效去除能力的应急处置方法,开发能够在现场进行大规模应用的相关设备和技术。可转移转化的科研成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高效去除有害藻华的粘土絮凝方法与技术:针对天然矿物絮凝藻华生物效率较低、现场使用量过大的缺点,该创新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改性粘土研究,从机制入手、提出了旨在提高粘土絮凝效率的粘土表面改性理论;在此基础上,研发出絮凝效率较原土提高几十至几百倍的高效改性粘土;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改性粘土制备技术与方法,制备出多种能够有效去除不同藻华生物的高效改性粘土。
改性粘土现场应用专用喷洒设施设备及相关技术:针对改性粘土应急处置有害藻华的工作原理和实施要求等,设计研发了方便易用、节能高效的混料装置,研发了能够将改性粘土悬浊液以“雾化式”或“散雨式”形态,均匀喷洒至发生有害藻华的水体表面的高效喷洒设备;在技术集成基础上,研发并试制了具有机械化连续进料、即时混匀、自动喷洒等功能的改性粘土治理有害藻华专用喷洒设施设备(包括船只),实现了现场大面积有害藻华应急消除作业过程中高效、自动化和连续作业的目标。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改性粘土治理有害藻华的应用情况概述
近10年以来,该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2005年南京全运会、2008年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等一系列国内外重大比赛水域的有害藻华防治行动中,保障了各种活动的顺利进行;2012年以来,该项技术又成功应用于北戴河近海有害藻华的应急处置中,为当地敏感水域暑期服务功能提供保障;目前,该项技术将在广西防城港核电厂冷却水取水海域球形棕囊藻藻华防控工作中得以应用,为核电厂商业化运转时冷却水的取水安全提供保障。
改性粘土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2.重点应用介绍
2.1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的应用
青岛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为了保障比赛水域不受藻华的影响,改性粘土技术被确定为奥帆赛有害藻华应急处置唯一方法。
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夕,在紧邻奥帆赛海域爆发了86平方公里的有害藻华,青岛市政府启动应急预案,组织36艘船只、使用360多吨改性粘土,成功消除了有害藻华,保障奥帆赛顺利进行。另外,改性粘土技术与方法还分别应用于奥帆赛前期一系列国际比赛水域有害藻华的应急处置,保障了各种赛事的顺利进行。
青岛奥帆赛现场应用证明
青岛奥帆赛现场工作照
2.2在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海上比赛中的应用
2011年深圳承办了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了防止有害赤潮对各种海上比赛项目的影响,深圳市海洋与渔业局选用改性粘土技术作为有害赤潮防治方法,采用改性粘土对深圳大鹏湾赛场及其邻近海域约100余平方公里海域进行了定期预防性消除作业,有效控制了目标海区内的赤潮生物密度,保障了运动会不受有害赤潮的影响。
深圳大运会现场应用证明
深圳大运会现场工作照
2.3在北戴河重点浴场及邻近海域的应用
2009年以来,秦皇岛近海连年爆发大规模有害藻华,严重威胁北戴河重要浴场的休养功能,引起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2012年经过专家论证,改性粘土法成为应急消除北戴河近海有害藻华、保障敏感水域暑期服务功能唯一技术与方法。2012年以来,建立了改性粘土消除赤潮专用基地,组建了应急消除队伍,储备了改性粘土材料,改装了应急消除船只,研制出适合于改性粘土法消除有害藻华的在线连续性一体化设备,形成了以改性粘土技术为基础、完善的有害藻华应急处置体系,成功保障了北戴河近海暑期服务功能。
2012-2014年度北戴河现场藻华防治应用证明
改性粘土专用喷洒船
2.4在广西防城港海域的应用
2014年冬季,中广核集团广西防城港核电厂冷却水取水区所在钦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爆发了大规模球形棕囊藻藻华,造成核电厂试运行期间冷却水入水管网堵塞,对核电厂商业化运转构成威胁,引起了环保部核安全局和核电厂业主方的高度重视。为此,创新团队成员多次赴现场调研,并在目标海域开展现场去除实验,结合室内研究结果提出了“防城港核电厂一期(2×1000MW)工程取水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暴发应急治理方案”交由委托方,后续将据此开展该海域球形棕囊藻藻华的应急防治工作。相关工作将为核电站的正常运行提供技术保障,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广西防城港现场调研及实验
应急治理方案专家验收会
查看详细
海洋生物制品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制品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包括海洋农用制品的研究与开发、海洋功能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海洋生物活性物...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海洋生物制品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mrad.qdio.ac.cn:8080/8
负责人:李鹏程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生物技术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鹏程
办公电话:0532-82898707
手 机:13708984880
E-mail:pcli@qdio.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团队介绍
创新团队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制品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包括海洋农用制品的研究与开发、海洋功能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在兽药与动保制品方面的开发与应用、水母蜇伤的物质基础、机理及干预技术研究等。
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主要有:
● 海洋生物农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 海洋生物肥料“海力壮”的研发与产业化
● 烟草专用海洋生物制剂“海奇特”的研制
● 甲壳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硫酸盐生产技术
● 特定聚合度和乙酰度的壳寡糖的分离制备
● 扇贝、鱿鱼等下脚料高值利用与产业化关键技术
● 水母蜇伤药物的研制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海洋生物农用制品的研究与开发
利用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了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用于农业领域的研究。1999年“新型生态农药农乐一号的产业化及系列产品开发”被列入863重大产业化项目,获得863重要贡献奖,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在陆地农业上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目前已开发出3个海洋生物a农药产品,对蔬菜、水果、棉花等常见病害防效达70-95%,获得国家农业部第1个甲壳素(几丁聚糖)农药的正式登记证、2个农药临时登记证,建立了3条产业化生产线;开发出2个海洋生物肥料产品,田间试验表明对农作物增产10-25%,获得2个肥料临时登记证,建立了年产3000吨的海洋生物肥料产业化生产线2条。海洋生物肥料、农药产品已在我国山东、辽宁、宁夏、湖北、四川、广东等地推广示范数十万亩,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着。
农药、肥料登记证书
开发的部分海洋农用生物制品
大面积田间推广示范
2.海洋功能食品与新资源食品的研制与产业化
以鱼、虾、贝及水产加工下脚料为原料,开发了具有提高免疫力功能的壳聚糖胶囊、海参氨糖胶囊、速溶蛋白粉、营养补充剂、多肽口服液,以及液体鱼蛋白、角蛋白、鱼露、活性钙等多个海洋功能食品。壳聚糖胶囊、海参氨糖已在山东卫康生物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年销售额近亿元。
在对壳寡糖深入研究基础上,向国家提出了壳寡糖作为新资源食品的申请,经过多次论证,2014年6月获得国家批准,使壳寡糖历史性的成为国家认可的新资源食品原料,解决了壳寡糖作为食品、药品的瓶颈问题,将会推动壳寡糖乃至海洋生物多糖行业的发展。
国际发明专利证书(美国)
国家新资源食品原料批文
海洋鱼骨胶原肽
海参氨糖
3.新型海洋生物兽药、饲料的研究与开发
开发优质且更易吸收的蛋白肽产品,该产品对肉仔鸡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优于市售的进口鱼粉,且成本低,在解决我国蛋白质短缺的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增加贝类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
查看详细
贝类养殖与育种生物技术研发团队
贝类养殖与育种生物技术研发团队以鲍、海湾扇贝、牡蛎等我国主养贝类为研究对象,以推动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贝类新品...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贝类养殖与育种生物技术研发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张国范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水产养殖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阙华勇
办公电话:0532-8289813
手 机:13687659797
E-mail:hque@qdio.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团队介绍
贝类养殖与育种生物技术研发团队以鲍、海湾扇贝、牡蛎等我国主养贝类为研究对象,以推动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贝类新品种培育、贝类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构建、贝类选择育种理论完善、牡蛎系统演化和基因组研究上取得了多项成果。培育出我国第一个海水养殖贝类新品种“大连1号”杂交鲍,生长速度、品质优良的“中科红”、“中科2号”海湾扇贝新品种;建立了以“良种、良技、良境”为核心的贝类健康养殖理论和以“三段法”养殖技术为核心的蛤仔现代养殖产业技术体系,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评价;首次建立了雌雄同体型贝类家系培育、杂交、自交技术,建立了贝类“壳色-生长顺序选择”方法;基本澄清我国近海巨蛎属牡蛎的种类和分布。启动并组织实施了国际牡蛎基因组计划(OGP),完成的精细图谱的构建及基因组注释,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杂志上。彰显了我国海产贝类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加速了我国步入国际海洋生物学研究前沿领域的进程。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菲律宾蛤仔现代养殖产业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系统研究了主养滩涂贝类—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繁殖生长、饵料摄食、附着变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基于潮下带底播养殖容量,构建了苗种规格、密度与产量的数学模型,为建立基于精确播种技术的蛤仔生态养殖新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攻克无附着基采苗、沙盘设施越冬中间培育、潮下带精确播种等关建技术,建立蛤仔“三段法”养殖新模式,开发建立了一种以菲律宾蛤仔为代表的节能、高效、无公害、可持续发展的滩涂贝类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奠定了蛤仔现代养殖产业技术体系理论基础。使蛤仔的生产转入人工养殖型,实现了资源自然化向人工化的转变,建立了重要新型海水养殖产业。
应用推广证明
三段法养殖蛤仔体积增加
菲律宾蛤仔育苗自动化车间
“大连—丹东”蛤仔养殖产业带
潮下带深水区养殖模式
与大连海洋大学及相关企业合作,采用设施化苗种繁育新工艺,年产蛤仔苗种逾千亿粒,在大连建立36万亩潮下带高效生态养殖示范区,开展“三段法”养殖技术示范,养殖区从潮间带拓展到潮下带深水区,有效解决了辽宁蛤仔养殖长期存在的苗种不足、底播成活率低、养成死亡率高等问题,单产比该技术实施前得到大幅提升,最高达2.6倍,实现了蛤仔养殖由粗养低产向精养高产生产方式的转变。至2012年辽宁全省累计推广245万亩,产量266万吨,产值139亿元,推动形成了“大连—丹东”蛤仔养殖产业带。进而在冀鲁苏浙等省市推广潮下带精确播种生态养殖技术,大面积养殖单产平均提高30%以上。
2.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及其养殖工艺体系
系统研究了我国土着主养贝类—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养殖遗传学。揭示了皱纹盘鲍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变异,发现地理隔离和种群内近交导致了种群间出现明显遗传分化,首次证实种群间杂交能够产生可利用的杂交优势,通过比较皱纹盘鲍种群间遗传距离和杂交优势,确定中国大连和日本岩手种群间的杂交为最优组合,建立种群杂交制种技术,育成我国首个贝类养殖新品种“大连1号”杂交鲍,其成活率、生长速度和耐高温性能分别提高120-180%、12-24%和2-3℃,为鲍养殖区从北方海域拓展到南方海域奠定了生物学基础。与大连市水产所等单位合作,建立了杂交鲍规模培育和养殖技术工艺。基于其耐高温等生物学性能,通过与宁德登月公司等单位合作,将杂交
“大连1号”杂交鲍
鲍良种应用推广体系
应用推广证明
鲍养殖从原产地的辽宁、山东海域拓展到福建海域,养殖周期由3年缩短至2年,推动福建成为鲍主产区。我国鲍年产量从杂交鲍规模应用前的1.1万吨(2003年)增加到2012年的7.2万吨,其中“大连1号”作为主养品种约占40-45%,累计产量16万吨,产值333亿元。
3.海湾扇贝新品种的培育及产业化推广
系统研究了雌雄同体型贝类-海湾扇贝的遗传育种理论和方法,突破雌雄同体型海湾扇贝自交建系、异体杂交等难题。采用定向选育技术,构建高杂合性基础群体,建立壳色和壳长顺序选择技术,育成“中科红”海湾扇贝;采用自交系间杂交和选择技术,育成“中科2号”海湾扇贝。培育成功的“中科红”和“中科2号”两个海湾扇贝新品种壳长分别增加8%和15%,生长快、成活率高、肉柱得率高,有效解决了养殖个体小型化问题,大幅提升了产品价值。在山东、河北、辽宁等地沿海得到广泛推广养殖,综合养殖比例达90%以上,结束了我国海湾扇贝亲本长期依赖引种的局面。
“中科红”海湾扇贝
“中科2号”海湾扇贝
海湾扇贝新品种应用推广证明
海湾扇贝新品种收获
由于良好的养殖效果,以橙壳色为表型标记的“中科红”海湾扇贝新品种,推广应用以来累计养殖129万亩,产量256万吨,产值107亿元。2008年后,年产量占同期海湾扇贝总产量的50%以上。以紫壳色为标记的“中科2号”海湾扇贝已在鲁冀辽等海域得到初步养殖应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查看详细
肥料中心团队
本团队主要从事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生物肥料研制、腐植酸肥料、泥炭资源综合利用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工作。 ...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肥料中心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江志阳
工作单位: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学科领域:现代农业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江志阳
办公电话:024-83970439
手 机:13504994413
E-mail:jiangzhiyang@iae.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景红双
办公电话:24-83970317
手 机:13840039267
E-mail:jinghsh@iae.ac.cn
团队介绍
本团队主要从事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生物肥料研制、腐植酸肥料、泥炭资源综合利用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工作。
可转移转化技术:
1.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肥料、沼气);3.生物型水溶肥料生产技术;4.腐植酸肥料技术产业化;5.泥炭高品质产品研制;6.中微量元素肥料技术研究。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
高效生物复合菌剂是通过多次筛选、优化将钾细菌、固氮菌、根瘤菌、磷细菌、PGPR菌群、放线菌等融合为一体的生物复合菌剂,该菌株之间互不发生拮抗,共同配合,共同作用。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山东等地区推广应用,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本产品性能优异:1.有益微生物多:该产品中含有钾细菌、固氮菌、根瘤菌、磷细菌、有刺激作物根系生长的PGPR菌群和放线菌等有益微生物。转化无效营养元素为有效营养元素,培肥土壤;2.防病害、促生长:本品中含有产生拮抗物质的放线菌对黄瓜、西红柿等作物根部病害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尤其是对重茬作物的立枯病、枯黄萎病等防治效果达70%以上,分泌的代谢产物能刺激作物生长,促进成熟、一般可增产15%-20%;3.产品品质佳:使用本产品的蔬菜、水果,不但产量高且味道好,口感佳,维生素含量高,一般可提高农产品1-1.5个等级,是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理想肥料。
可用于果树、蔬菜、花卉、草坪等有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无毒无残留,纯天然生物有益菌。
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肥料、沼气)
本技术主要是将畜禽粪便、秸秆及城市生活垃圾等有机物经过复合菌剂快速降解发酵后制作高效生物有机肥。该复合菌剂含有多种蛋白分解菌、纤维分解菌、放线菌、有机磷分解菌、光合细菌、钾细菌、固氮菌、酵母菌等16种功能菌。
本产品性能优异:1.该菌剂可快速降解发酵鸡粪、牛粪、羊粪、猪粪等畜禽粪便及秸秆等有机质,发酵时间夏季可在7-10天,冬季可在20-25天左右,即可达到完全腐熟程度;2.多种有益微生物在有机质中大量繁殖,一方面降解有机质,另一方面随降解后的有机质施入土壤中,对植物土传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3.利用本技术生产的产品具有增产、提高品质的功能,是生产绿色农产品的首选肥料。
3.生物型水溶肥料生产技术
生物型水溶性肥料,是一种可以完全溶于水的多元复合肥料 , 实现耐盐型菌株与有机、无机营养结合,它能迅速地溶解于水中,更容易被作物吸收,而且其吸收利用率相对较高,更为关键的是它可以应用于喷滴灌等设施农业,实现水肥一体化,达到省水省肥省工的效能。
本产品性能优异:1.水溶性肥料主要特点是用量少,作物吸收快,营养成分利用率极高。可以根据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需求特点来设计配方,使得其肥料利用率差不多是常规复合化学肥料的2-3倍(在中国,普通复合肥的肥料利用率仅为30%-40%);2.水溶性肥料是一个速效肥料 ,可以让种植者较快地看到肥料的效果和表现,随时可以根据作物不同长势对肥料配方作出调整;3.水溶性肥料的施用方法简便,它可以随着灌溉水包括喷灌、滴灌等方式进行灌溉时施肥,既节约了水,又节约了肥料,而且还节约了劳动力;4.由于施用方法是随水灌溉,所以使得施肥极为均匀,这也为提高产量和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水溶性肥料一般杂质较少,电导率 低,使用浓度 十分方便调节,所以它即使对幼嫩的幼苗也是安全的,不用担心引起烧苗等不良后果。
4.腐植酸肥料技术产业化
腐植酸是动植物遗骸,主要是植物的遗骸,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以及地球化学的一系列过程造成和积累起来的一类有机物质。它的总量大得惊人,数以万亿吨计。我国肥料中能够用的腐植酸主要来源于泥炭、褐煤和生化腐植酸。腐植酸肥料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对环境有百利而无一害。
腐植酸可以开发出生物肥料、生物有机无机肥料、水溶肥料、土壤调理等多方面产品。
5.园林垃圾无害化处理生产绿色基质技术
随着我国绿化面积日益扩大,每年各地都会产生大量的绿化垃圾如枯枝、树叶,这些废弃物多数与其他垃圾一起填埋于垃圾处理厂,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本技术利用微生物菌剂对其进行无害化、腐殖化降解生产绿色基质还与草坪、绿化带中,改良土壤、促进园林作物的生长。
查看详细
纳米复合涂料研究团队
纳米复合涂料团队,主要针对航空、船舶、石化、海洋设施、电力设施等领域的金属材料,研制各种高性能的纳米复合功能涂料,并开...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纳米复合涂料研究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crm-eac.imr.ac.cn/nm-chengyuan.asp
负责人:刘福春
工作单位:金属研究所
学科领域:工程材料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刘福春
办公电话:024-23915895
手 机:15371861880
E-mail:fcliu@imr.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鹏
办公电话:024-23971157
手 机:15140035307
E-mail:pengli@imr.ac.cn
团队介绍
纳米复合涂料团队,主要针对航空、船舶、石化、海洋设施、电力设施等领域的金属材料,研制各种高性能的纳米复合功能涂料,并开展工程化应用研究。在进行应用研究的同时,进行特殊环境(如高温度、低温度、高湿度、高盐度、高紫外等)条件下涂层防护和失效机理方面的研究。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纳米复合航空防护涂层、纳米复合船舶防护涂层、纳米复合电力防护涂层、纳米复合高铁涂层、纳米复合海洋平台防护涂层、纳米复合耐高温高压酸气涂层、纳米复合防火涂层和纳米自组装涂层。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基于浙江省重工业污染区输电线路杆塔防腐示范工程项目。
针对重工业污染区建立输电线路杆塔的重防腐涂层体系,适用于锈蚀钢材、带旧涂层钢材、泛锈镀锌钢材和完好锌层钢材 4 种表面状态,纳米复合防腐涂层失效时间延长 80%,成本增长控制在 40%以内。2014年10月浙江省电科院选择宁波市北仑区110千伏、220千伏、500千伏的不同电业等级铁塔进行防腐涂装,各铁塔均已服役超过十年以上,运行最长时间已达二十五年。由于长期曝露在工业大气环境中,经受暴晒、雨淋以及工业气体腐蚀,铁塔表面镀锌层已出现严重腐蚀、粉化现象,部分角钢表面分布着砖红色铁锈,部分螺栓处发生明显腐蚀。为了延长示范地铁塔运行寿命8~15年,对带锈、旧镀锌层铁塔进行有效防护,本次涂装选择了纳米复合配套漆体系,包括(纳米复合环氧底漆+纳米复合环氧中涂漆+纳米复合氟碳防腐面漆)三道涂装涂层。初步测试结果显示:防护涂层无脱落、开裂,防护效果良好。
北邬2321线3#输电铁塔示范工程现场
2.纳米复合航空涂料的成功研制与产业化
经过近十年多的自主创新,IMR系列纳米复合航空涂料已经生产和应用。该涂料技术含量更高、适用领域更广,其产品性能满足军用标准要求,能与同类型的进口产品相媲美。IMR系列飞机涂料的各项技术指标与国际先进的技术规范相当,其核心技术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通过产品鉴定,已达到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通过不同机型、不同部位、不同地区应用,纳米复合航空涂料具有良好的配套性、环境适应性和施工性。
纳米复合航空涂料生产线
查看详细
景观生态学与区域规划团队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景观生态团队成立于1988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实体。以3S(遥感、地理信息系...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景观生态学与区域规划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iae.ac.cn
负责人:胡远满
工作单位: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学科领域:生态与环境工程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熊在平
办公电话:024-88087892
手 机:13674273390
E-mail:zaipingx@iae.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景红双
办公电话:024-83970317
手 机:13840039267
E-mail:jinghsh@iae.ac.cn
团队介绍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景观生态团队成立于1988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实体。以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空间统计、景观模型为手段,开展区域规划与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为国家生态建设、区域政策制定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现有固定研究与开发人员8人,其中研究员2人,7人具有博士学位。有硕士研究生8人,博士研究生12人,博士后2人。拥有3S技术实验室,具备最先进的遥感解译、地理信息系统、空间统计软件和相应的计算机和GPS硬件。
完成区域资源调查、生态评价、区域规划等成果如下:
辽宁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辽宁省草地资源调查;
辽宁省23个县(市、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规划,并制作了相应图文并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的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系统;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辽宁猴石国家森林公园等规划5项;
辽西北调水工程对辽宁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盘锦港工程对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环渤海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等生态环境评价7项;
鞍山市、盘锦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沈阳东部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等4项;
辽宁省、沈阳市生态红线划定。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辽宁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
辽宁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项目针对辽宁省资源、环境、灾害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题,内容丰富,涉及土地、矿产、生物、水等资源,土地退化、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地表水污染等环境和灾害主题。采用了遥感数据解译与常规调查相结合、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计算机自动解译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果包括研究报告50余万字,专题图件40余幅,专题电子地图76层,全省镶嵌遥感影像图一套,遥感信息系统一套。
项目利用面向对象的计算机编程方法,将研究成果集成开发出有独立知识产权、具有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的辽宁省国土资源遥感信息系统,不仅有利于推广应用,而且可节省应用部门购买软件的费用。
项目成果已提供给省政府国土资源厅、信息产业厅、水利厅、辽河办和测绘局等近10个管理部门使用,为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专家评审认为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2003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遥感信息系统界面
专题图显示窗口
2.沈阳东部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
在沈阳东部地区地形地貌、水文、生物资源、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现状进行调查基础上,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下左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确定各区域主体生态功能和辅助生态功能,将沈阳东部地区划分为严格保护区、保护利用区、引导开发区3类生态功能区(下右图)。针对不同生态功能区类型,制定开发利用环境准入类型,纳入建设工程环境审批系统。还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包括重要生态保护地建设工程、水环境生态调控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工程、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工程、乡村生态旅游休闲产业、能源生态调控工程。
该成果被沈阳市环境保护局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审批的依据,从2007年起一直为沈阳市环境管理提供服务。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分区
功能分区空间分布
查看详细
塑性加工先进技术研发团队
团队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金属材料的塑性加工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设备,涉及高温合金、钛、镁、铝、铜、金属基...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塑性加工先进技术研发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imr.cas.cn/jgsz/kyxt/syxjclyjfzzx/zyclyqjyjs/200907/t20090711_2062380.html
负责人:张士宏
工作单位:金属研究所
学科领域:工程材料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程明
办公电话:024-83970196
手 机:18640472963
E-mail:mcheng@imr.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鹏
办公电话:024-23971157
手 机:15140035307
E-mail:pengli@imr.ac.cn
团队介绍
团队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金属材料的塑性加工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设备,涉及高温合金、钛、镁、铝、铜、金属基复合材料,包括精密管材制备与成形、铜管铸轧、镁合金温热成形、汽车轮毂铸旋,以及金属塑性加工过程中的各向异性本构、晶体塑性理论,塑性成形过程的多尺度多场耦合模拟和组织性能控制。
稀土多元微合金化高性能精密铜管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废杂铜高效优质精炼用于精密铜管再制造生产技术开发。
板管材脉动冲击液压成形技术及专用装备研发。
基于镁合金板材组织性能控制和晶体塑性理论研究的温热先进成形技术研究,实现镁合金零件的低成本、高精度生产。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稀土多元微合金化高性能铜管材技术与废杂铜精炼用于铜管再制造技术的产业化
为了满足高效节能制冷设备的发展,特别是针对空调两器铜管日益薄壁化、小径化的趋势以及对制冷铜管安全性、可靠性问题关注,该项目以铜细晶强化、固溶强化和沉淀析出强化的强韧化理论为依据,拟采用稀土、硼、锰、锡、钴、锌等元素多元微合金化的方法实现高性能精密铜管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围绕稀土多元微合金化铜管产业化的关键技术研发,从多元微合金化对铜管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复合强韧化作用机制、铜-稀土中间合金的研制、微合金化铜材的熔铸和加工技术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最终解决高效节能精密铜管生产的技术瓶颈问题,实现微合金化新型高强精密铜管的规模化生产。
此外,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火法精炼-连铸连轧”工艺,通过研究废杂铜中杂质元素相互作用热力学,解决废杂铜精炼的基础问题;设计制备了能够实现杂质成分调控使其满足再制造要求的稀土复合精炼剂;开发了针对铜液成分炉前检测计算机辅助精炼工艺设计系统;针对现有熔炼铸轧设备进行改造,突破废杂铜高效优质精炼及精密铜管短流程再制造关键技术,推动相关产业化的发展。
项目的实施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高性能、高质量铜管的亟需。这将改变铜管材生产企业传统技术格局,提升我国铜加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使我国铜加工业不仅在总产量上更在技术先进性上跃居世界前列,为我国铜加工业全面参与国际同领域市场竞争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2.板管材脉动冲击液压成形技术及专用装备研发
复杂异型构件的精密成形技术是交通运输、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工业中最节省材料的零件制造技术,有利于装备的轻量化、无余量化、高精度及整体化发展,在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中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项目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脉动冲击液压成形技术,该项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板管材类零件的成形性能和成形质量,从材料特性和工艺两方面明确脉冲液压成形过程中脉动载荷与冲击载荷的交互作用,材料的成形机理,提出脉冲液压成形工艺的精确控制方法,研制超高压脉冲液压成形精密装备,其中脉动内压控制精度±5MPa,最高频率50Hz,冲击载荷速率可达30MPa/s。目前已获得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并且已与广东、河南、辽宁等地多家企业合作,完成典型汽车零件的工业化试制。
已开发出的异形管类汽车零件
已开发的THF-300管材脉冲液压成形设备
3.镁合金板材温热成形技术产业化
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和新型高性能稀土镁合金的不断涌现,镁合金作为最有前途的轻量化材料,其在汽车,电子,航空航天,医药等领域得到大量应用。本项目结合交叉和异步等先进轧制技术制备组织和性能优异的镁合金板材,采用EBSD原位跟踪技术,系统研究镁合金温热条件下单向拉伸,压缩,变路径压缩的内部组织和织构演变规律,并通过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揭示晶粒内部微观变形机理,为板材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发现镁合金板材在170℃能够达到强度和延伸率的较好匹配,成形性能最好,拉深极限已达2.6,该研究也突破了以往认为镁合金应在250℃以上成形的结论。
通过自主设计开发了镁合金板材温热,温热液压,冲锻等先进成形技术及相关设备,并已成功应用到相关电子零件的生产中,目前相关企业已经进行批量生产。
Mp3 外壳
手机外壳
笔记本外壳
采用镁合金温热成形技术生产的零件回弹小,表面质量好,成品率高,能够显著的减低生产成本,大幅提升镁合金板材制品的质量。
查看详细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