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院概况
科技成果
研发团队
成果视频
联系我们
研发团队
Teams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中科院沈阳计算公司
中科院沈阳科仪公司
中科院系统其他单位
镁基轻质材料及其应用创新团队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镁合金材料加工制备工艺-组织-性能关系、高品质镁合金结构零部件成形制造技术、镁合金腐蚀及其表面防护技...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镁基轻质材料及其应用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crm-eac.imr.ac.cn/mhj-fangxiang.asp
负责人:陈荣石
工作单位:金属研究所
学科领域:特种合金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马跃群
办公电话:024-23915897
手 机:13555841997
E-mail:yqma@imr.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鹏
办公电话:024-23971157
手 机:15140035307
E-mail:pengli@imr.ac.cn
团队介绍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镁合金材料加工制备工艺-组织-性能关系、高品质镁合金结构零部件成形制造技术、镁合金腐蚀及其表面防护技术等。
高活泼性镁合金熔体无熔剂合金化、熔体高洁净化工艺及设备研制(解决了镁合金夹杂倾向严重的技术难题);可为客户提供冶炼成套设备或冶炼技术。
高强、耐热镁合金砂型-低压铸造工艺及高品质、高致密度铸件开发;制备的铸件的夹杂、疏松超过相关标准,满足航空、航天的质量要求。
室温高塑性镁合金板材、型材制备技术及其室温成形技术;显著降低材料成本,性价比高于市场产品,有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空间。
高强、耐热镁合金高效、低成本锻造及各向异性调控技术;锻件的产品内部组织和性能均匀性好,生产效率高,价格低于市场价。
镁合金表面防护技术:包括低成本无铬环保镁合金转化膜技术、自封孔镁合金微弧氧化技术、可导电的镁合金化学镀膜技术等。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年产5000吨级高洁净度镁合金铸造锭坯生产示范线
指导中海(海城)镁合金有限公司建成了年产5000吨镁合金铸锭生产线;开发的镁合金熔体经过熔体洁净化处理后,无熔剂和氧化夹杂;抗腐蚀性能、力学性能等评价表明利用该技术的产品具有明显优异的性能;镁合金坯锭凝固组织合金元素分布均匀、晶粒尺寸较一般铸造条件下更加细小,合格率大幅提高。
2.镁合金无铬转化膜技术
该技术转让广灵公司建成一条生产线,实现了产业化。该技术低成本、耐蚀性好和操作简便。
3.表面导电磁屏蔽防护技术和微弧氧化
在国家金属腐蚀与防护工程技术中心建成生产线,在航天军工领域批量应用。
查看详细
特种合金研制创新团队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应用于特殊环境条件下新材料的设计和制备、高强高韧合金钢的开发、钢-铝连接件的研制、农用机械犁铧等易耗...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特种合金研制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imr.cas.cn/jgsz/kyxt/syxjclyjfzzx/tshjclyjs/
负责人:戎利建
工作单位:金属研究所
学科领域:特种合金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姜海昌
办公电话:024-23971985
手 机:13704033696
E-mail:hcjiang@imr.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鹏
办公电话:024-23971157
手 机:15140035307
E-mail:pengli@imr.ac.cn
团队介绍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应用于特殊环境条件下新材料的设计和制备、高强高韧合金钢的开发、钢-铝连接件的研制、农用机械犁铧等易耗品的研制及小批量生产、高速铁路接触线的研发以及特种合金管材(不锈钢、高温合金以及铝合金等)的制备等。
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
研制出的不同强度等级的系列抗氢钢产品,可服役于高温、高压、临氢等特殊环境条件下,实现金属材料的安全使用。
自主开发了一种低成本高强高韧FeNiCrMo合金钢,其抗拉强度在1200MPa以上,延伸率可达16%,同时具有较好的低温冲击韧性,-50℃冲击功达到90J。目前已经应用于40MPa气瓶的制备。
通过专有技术开发的钢-铝合金连接件,实现了钢和铝的冶金连接,连接性能可靠,界面无气孔、漏焊及金属间化合物等缺陷,连接强度大,气密性高,连接界面能够承受多次热冲击而性能保持不变。
基于CADI技术,通过合金元素调整和碳化物数量的控制,提高了材料的耐磨性和韧性,成功用于制备农用犁铧,性能优于进口材料。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钢铝连接件的制备
钢与铝的连接界面
一些钢铝连接制品
由于两种材料的熔点和膨胀系数相差较大,钢与铝的连接一直都存在问题。通过专有技术开发的钢-铝合金连接件,实现了钢-铝的冶金连接,连接性能可靠,界面无气孔、漏焊及金属间化合物等缺陷,连接强度大(达到母材强度的80%以上),气密性高,氦漏率小于10-9Pa·m3/s;连接界面能够承受多次热冲击而性能保持不变。而利用该专有技术,还可以实现钢与钒、钢与钽等的连接。
2.农用机械耐磨制品的制备
目前已经研发出多种农用机械耐磨制品,包括犁铧、圆盘耙、犁铲等,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多种形式产品的制备。
犁 铧 犁 铲
铲 尖 圆 盘 耙
沈阳军区农场犁铧考核结果
查看详细
材料耐久性防护与工程化创新团队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SEBF/SLF重腐蚀防护技术、新型高性能重防腐涂料的研制与涂装工艺的开发、涂装生产线的创建和...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材料耐久性防护与工程化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李京
工作单位:金属研究所
学科领域:工程材料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京
办公电话:024-24505862
手 机:13704023286
E-mail:lijing@imr.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鹏
办公电话:024-23971157
手 机:15140035307
E-mail:pengli@imr.ac.cn
团队介绍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SEBF/SLF重腐蚀防护技术、新型高性能重防腐涂料的研制与涂装工艺的开发、涂装生产线的创建和工程现场实施。
SEBF/SLF重腐蚀防护技术,通过开发应用与市场开拓,解决了国家重点工程防护耐久性的要求,该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多种行业的由小到大的各类防腐工程中,如秦山核电站、西气东输、港珠澳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金塘大桥等工程、上海青草沙输水工程;
高性能重防腐涂料的研制,与之相适应的涂装工艺的开发,涂装生产线的创建和工程现场实施四者于一体,形成了解决重防腐棘手问题的高效能实体。使整套的重腐蚀防护创新技术得以快速直接投入工程应用。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杭州湾跨海大桥钢管桩腐蚀控制工程
杭州湾跨海大桥、金塘跨海大桥和港珠澳大桥钢管桩外表面防腐。杭州湾跨海大桥钢管桩直径DN1.5m和DN1.6m,最长89米,共5146根;在钢管复合桩内部采用了SLF液体涂料进行内壁防腐和外壁SEBF粉末涂料双重防腐蚀保护,以确保更高的服役耐久性。
杭州湾跨海大桥采用高性能涂层+阴极保护联合防护设计思想和实践,使得杭州湾跨海大桥预期耐久性可以达到100年,该技术在杭州湾跨海大桥钢桩的腐蚀防护上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这是国际首创的优异科技成果。该项技术经济合理,施工方便,运行成本低,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该项目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港珠澳大桥钢管桩涂层防护涂料
港珠澳大桥设计寿命120年,其中涂层防腐70年,阴极保护50年。钢管桩外涂层采用SEBF涂料防腐约为44万平方米,钢管桩内涂层采用SLF涂料防腐约为44万平方米,防腐工程从2012年9月开如,2014年9月完成。
港珠澳大桥钢管桩SEBF外壁防腐
港珠澳大桥钢管桩SLF内壁防腐
查看详细
材料加工与模拟技术创新团队
材料加工与模拟技术创新团队致力于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铸造、锻造、轧制、焊接及热处理等金属材料热...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材料加工与模拟技术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synl.ac.cn/org/MPMD/材料加工模拟研究部.htm
负责人:李殿中
工作单位:金属研究所
学科领域:工程材料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栾义坤
办公电话:024-23971127
手 机:13700026456
E-mail:ykluan@imr.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鹏
办公电话:024-23971157
手 机:15140035307
E-mail:pengli@imr.ac.cn
团队介绍
材料加工与模拟技术创新团队致力于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铸造、锻造、轧制、焊接及热处理等金属材料热加工过程进行模拟,计算温度场、流场、应力场等各种物理场量,预测材料加工过程的各种成形缺陷、组织及性能等,优化材料加工工艺。面向国家电力装备、高速铁路、船舶工程、冶金机械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重大工程和重大装备,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和制造技术,解决一批国家急需的关键材料和关键产品的制造技术,实现进口替代。面向传统材料,提高规模化铸锻件的合格率、材料利用率,实现节能降耗。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铸件成形和组织演化模拟与工艺设计;
● 大型钢锭宏观偏析形成机理与控制措施;
● 高品质特殊钢制备技术研发;
● 锻造成形工艺模拟与工艺设计;
● 高性能焊接材料研制;
● 大型铸锻件热处理工艺模拟与工艺设计;
● 固态相变模型与组织演化模拟;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高品质特殊钢坯料制备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研发团队与重机和特钢领域骨干企业密切合作,致力于钢铁大铸坯冶炼、凝固、变形全流程的纯净化、均质化和致密化研究。在宏观偏析控制方面,突破了传统理论的局限性,发现了氧化物是导致宏观偏析的主要原因,开发了低氧纯净化冶炼工艺,显著减少并直至消除了钢铁大铸坯的宏观偏析缺陷。在缩孔疏松控制方面,通过系统研究凝固过程中材料的流变行为,发明了不依赖大冒口重力补缩的多维补缩方法,采用上小下大反传统锭型设计理念,开发了大高径比铸坯的制造技术,成材率提高10%以上;在变形控制方面,通过开发锻中保压和锻后保温技术,可以实现铸造坯料内部微缺陷的高效愈合,提升锻坯探伤合格率和性能水平。同时,在坯料制备领域生产线设计,智能装备制造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与成果转化。
600t级大钢锭
百吨级低偏析钢锭
大高径比铸坯
60t级宽厚板坯
相关技术通过项目合作、产值分成、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与西宁特钢、苏南重工、西王特钢、抚顺特钢等企业合作,提升了企业技术质量水平,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大型铸锻件制备技术开发
大型铸锻件制造的共性问题是缺陷预防难、组织控制难、加工成形难。大型铸锻件的使役条件苛刻,对工程材料的综合性能要求高,只有通过合金相的定量化控制才能实现材料强韧性的最佳匹配;厚大断面不同部位的性能差异大,只有通过组织均匀化控制才能实现性能均匀化。
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
三峡水轮机转轮
核电锥形筒体
大型冶金轧辊
本研发团队紧紧围绕我国能源电力、冶金机械、船舶制造等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采用计算机模拟、X射线实时观察、缩比件与等比件解剖等可视化方法,系统研究了厚断面超大尺寸构件的成形、缺陷与组织演化规律,形成工艺图纸、规范、软件等成套原型技术,联合骨干企业进行工业化试制,解决了系列大型铸锻件的制造难题,满足了国家急需。
与中国一重、中国二重、上海电气、宁夏共享、鞍钢和大连重型等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了50-90机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三峡700MW水轮机转轮、AP1000核电锻件和大型冶金轧辊等若干大型铸锻件的制备技术瓶颈,实现了国产化。
3.高性能焊接材料研制
批量制造耐低温焊丝
与欧盟认证证书
批量制造镍基焊丝
镍基焊丝现场焊接
目前,我国能源工程、轨道交通、海洋装备、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中所需的耐高温、耐腐蚀等高端焊接材料进口量达到80%,严重依赖进口。研究团队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重大工程需求,先后开展了CRH3高速列车转向架构架用耐低温焊接材料、火电装备700℃高温材料用焊接材料以及核一级装备用耐蚀镍基焊接材料的研发工作。通过系统研究微合金化焊缝金属组织、缺陷和性能的交互作用,掌握了特殊使用环境下高端焊材成分控制规范和制造技术,实现了研制焊材的工业规模批量制造,制定了相应焊材采购技术规范,获得了欧盟CE认证,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焊材体系建设。
相关技术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服务等形式与中国一重、长春客车、四川大西洋、江苏兴海特钢等企业合作,为企业提升技术质量水平、创造可观经济效益提供了保障。
查看详细
环境评价与分析研究团队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环境评价与分析研究组(103组)是一个集基础研究、仪器研发及对...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环境评价与分析研究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anacen.dicp.ac.cn/
负责人:陈吉平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学科领域:环境分析化学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邹黎黎
办公电话:0411-84379562
手 机:
E-mail:Zll8229@dicp.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陈维东
办公电话:0411-84379752
手 机:
E-mail:wdchen@dicp.ac.cn
团队介绍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环境评价与分析研究组(103组)是一个集基础研究、仪器研发及对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科研平台,研究组主要从事复杂样品中环境污染物的分离分析及环境迁移转化,以及环境污染物毒性效应评价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复杂样品中污染物的分离分析及环境迁移转化
2.环境污染物毒性效应评价
3.仪器设备研发
4.生物传感器技术
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
下列优控污染物监测关键设备与质控产品可进行成果转移转化
(一)便携式烟道气采样仪:自主设计制造的采样仪,集成EPA23、EN1948等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采样的技术要求,开发分体式、体积小、精密度与集成度高的便携式仪器。
(二)焚烧烟气中二恶英类自动连续采样仪:设计了结合调频控制和针型阀控制相结合的双模式调速等速采样技术,保证了较宽流量范围的等速采样。开发了采样系统自洁技术,解决了系统残留问题。发展了移动式采样技术,解决了样品代表性差的问题和系统残留问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服务于二恶英减排控制与管理。
(三)贻贝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10069:研制了满足36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监测的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定值目标物多,不确定度小(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 优控污染物采样关键技术和设备
设计研发了更准确的双模式互校的采样流速跟踪技术,优化了样品传输和捕集结构,减少了系统的死体积和交叉污染,改善了重复性;利用关键技术研制了烟道气二恶英等动力采样仪和大气二恶英采样仪等设备,研发了人机界面友好、操作简易中文版仪器操作软件系统,弥补了国内空白。
研制出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国内外标准的优控污染物烟气采样仪。采用模块化设计使捕集系统能够适应不同采样标准的要求,采用孔板流量计提高烟道气采样仪的计量精度,使用无电刷电机满足采样动力要求、提高仪器使用寿命。采样仪内置了烟气成分分析,可以自动采集烟道气O2、CO、H2O等参数,并将其应用于烟道气采样过程中平均分子量的折算,保证了等动力采样的准确性,同时减少了现场采样所携带设备的数量。烟道气等速采样仪的采样流量范围10~45 L/min,流量分辨率0.1 L/min,流量准确度±2.5%。该指标与意大利TECORA公司的等速采样仪性能指标持平,处国际领先水平。
优控污染物大气采样器在TSP采样仪的基础上增加气溶胶捕集功能,减小TSP捕集部分的体积,增加仪器的气密性和稳定性;设计模块化的部件结构,提高仪器的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设计数据管理和计量系统,采用软件管理的模式。该仪器采用高精度微压差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计量准确可靠,符合USEPA TO-9(颗粒物/气体)的方法要求;电子流量控制,自动测量并记录流速、采样量、大气温度和压力、滤膜压降;工作温度范围-10~+ 40°C。优控污染物大气采样器最大空载流速可达1200 l/min、真空度达到20KPa,该设备较意大利TECORA 和美国Thermo的大气采样最大流速提高1倍。
烟道气等动力采样仪和优控污染物大气采样仪相关技术相关技术已转让给了青岛崂山电子仪器总厂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产品分别命名为WJ-80污染源有机物采样器(图1)和KC-301型二恶英大气采样器(图2)。该产品外观与性能指标如下图。
图1.WJ-80污染源有机物采样器
图2. KC-301型二恶英大气采样器
2. 优控污染物监测关键方法与质控产品
建立40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同步进行前处理和检测的同位素稀释质谱定量新方法,解决了浓度范围跨越四个数量级的不同目标物同时高通量准确定值的技术难题;研制了满足36种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等POPs监测的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填补国内空白。
标准物质是定量分析的物质基础,在量值溯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其生产又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和门槛,尤其是用于痕量分析的环境标准物质(质控产品)研制技术难度最大。国外标准物质价格畸高(NIST的售价五千到2万),研制一批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监测急需的环境中POPs监测质控产品,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
针对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等监测的质控要求,建立了40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同位素稀释质谱定量新方法,解决了复杂样品高通量痕量分析难以准确定量的难题,研制了底栖动物的环境标准物质,即贻贝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10069)。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具有唯一性、溯源性等特点,国内仅有一种,代表了该领域国家的最高水平。该标准物质采用的定值测量方法是目前世界上最权威、最准确的同位素稀释高分辨质谱联用法。该标准物质还具有定值目标物种类多(36种)、浓度跨度大、不确定度较小(约10%)等特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GBW10069被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污染物分析方法的建立、可靠性评价、测量质量控制、给材料赋值等。图3.为在售标准物质GBW10069实物图。
图3. 贻贝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10069)
查看详细
石油化工材料腐蚀安全评价团队
石油化工材料腐蚀安全评价实验室是以力学/化学交互作用研究组、西金材料中心、中石化总公司沈阳设备失效分析及预防研究中心、...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石油化工材料腐蚀安全评价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crm-eac.imr.ac.cn/sy-yanjiufangxiang.asp
负责人:韩恩厚
工作单位:金属研究所
学科领域:材料腐蚀与防护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刘贤斌
办公电话:024-24502670
手 机:15840432936
E-mail:xbliu@imr.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鹏
办公电话:024-23971157
手 机:15140035307
E-mail:pengli@imr.ac.cn
团队介绍
石油化工材料腐蚀安全评价实验室是以力学/化学交互作用研究组、西金材料中心、中石化总公司沈阳设备失效分析及预防研究中心、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腐蚀控制技术方向为基础组建而成的,坐落于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内,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实验室长期从事石化材料的环境腐蚀行为、失效机理与控制技术的研究,是国内最早、东北地区唯一通过环评和CMA认证的湿硫化氢腐蚀腐蚀研究评价的实验室,针对石油化工材料等在苛刻服役环境下的材料失效过程,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分析测试,揭示石化材料的腐蚀失效规律与机理,提出腐蚀失效的评价模型和相关的防护措施,开发新型耐蚀材料,建立相应的腐蚀安全评价与寿命预测系统,并指导金属材料工程应用。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在湿H2S/CO2环境下相关标准下的试验与评价,包括:硫化物应力腐蚀、氢致开裂、常温常压/高温高压硫化氢应力腐蚀、晶间腐蚀、氯化镁应力腐蚀等。
湿H2S/CO2腐蚀与力学的交互作用,腐蚀产物膜层演化过程,研制新型耐腐蚀合金材料;
腐蚀演化动力学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腐蚀损伤的预测模型,石化工程结构材料的腐蚀环境下损伤评价与寿命预测方法。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油气管道的腐蚀损伤评价及维修技术
基于几十年在油气管道的腐蚀研究结果,提出腐蚀裂纹当量法,首次将断裂力学系统引入管道安全评价中,建立了国家标准SY/T 6151-2009,并在油气长输管道和油田管道的服役安全评价方法中被广泛使用,并获得2012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技术也应用在兰成渝成品油管道内腐蚀评价:兰成渝(兰州-成都-重庆)成品油管道于2002年投产运行,全线长1250公里。运行10年后2012年检测,发现大量的内腐蚀/外腐蚀,特别是成品油管道内腐蚀在我国尚属首例。由于兰成渝成品油管道铺设地形复杂,高度落差最大达到2270米,管道穿跨越多条河流,管道沿线也有距离矿山较近(110m),与多条高压输电线交叉,管道大部分处于山区,一旦出现事故,维修维护均困难,对管道的腐蚀状况和剩余强度急需评价并给出控制对策,实验室通过系统研究后给出了管道腐蚀成因,并建立了管道内腐蚀评价软件,开展了管道的可用性评价并提出对策,保证了该成品油管道的运力、安全运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结果对我司下辖的管道包括中缅管道均有重要工程价值。
实验室资质
实验室设备
日本东申高温高压慢应变拉伸仪及电化学工作站 (-350℃,30MPa)
美国热电高温高压慢应变拉伸仪
美国热电应力环应力腐蚀测试仪
日本岛津疲劳腐蚀测试仪
20KW硫化氢吸收塔
查看详细
生物分离分析新材料与新技术创新团队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生物分离分析新材料与新技术创新团队致力于研究分离分析新材料的制备、生物分子的分离分析和结构鉴...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生物分离分析新材料与新技术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http://www.bioanalysis.dicp.ac.cn/
负责人:叶明亮
工作单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学科领域:分析化学,生物化工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靳艳
办公电话:0411-84379576
手 机:
E-mail:mingliang@dicp.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陈维东
办公电话:0411-84379752
手 机:
E-mail:wdchen@dicp.ac.cn
团队介绍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生物分离分析新材料与新技术创新团队致力于研究分离分析新材料的制备、生物分子的分离分析和结构鉴定、生物质谱为基础的联用技术和方法及其在蛋白质组学、血液净化、东北特色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复杂生物样品预处理技术和方法。 基于纳米材料的富集技术和方法、蛋白质组样品预处理的集成化技术、同位素标记技术; (2)高效分离柱技术与多维分离分析系统。高效整体分离柱技术;多维分离分析方法;质谱数据处理方法; (3)蛋白质组修饰谱规模化分析技术和方法蛋白质磷酸化、糖基化等翻译后修饰的分离、规模化鉴定新方法及其应用;(4)新型血液净化材料、生物分离材料。免疫吸附、内毒素吸附等材料的研制,手型分离材料,磷酸肽的富集材料等。(5)东北特色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发掘东北药食同源的特色生物资源、提高生物资源利用率及附加值为目标,研究生物资源综合利用、高值化制备的关键技术及新产品开发。
目前拥有达到产业化要求的成熟技术:(1)鹿血蛋白活性肽制备技术(降血压功能);(2)鹿胶原肽制备技术(DPP-IV抑制、抗氧化活性);(3)蜂花粉活性组分制备技术(对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4)天然玉米黄素制备技术;
另外本课题组拥有生物质谱、液相色谱等多种分析研究仪器,建立了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体内、体外筛选模型,可开展多种方式合作研究。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 新型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研制和产业化
研发团队针对我国在手性药物研制和生产方面严重滞后的局面,致力于解决制约手性药物质量控制和生产最关键技术,发展制备系列化的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和手性色谱柱系列产品。首先在手性药物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方面,发展了多种整体柱制备新技术,所制备的环糊精类和纤维素类手性整体柱不仅具有良好的通透性,而且具有很高的色谱柱效,并通过cLC成功拆分多种外消旋化合物,最高柱效达到83,300 N/m;另外,研制成功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分析型蛋白质、纤维素衍生物涂敷型和化学键合型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工艺和方法,其中纤维素衍生物涂敷型和化学键合型手性固定相的分离性能与国际上同类产品基本相当。
纤维素衍生物涂敷型和化学键合型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和应用
相关技术通过技术转让等形式在北京分水公司实现了产业化,提升了企业技术质量水平,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不仅实现了手性药物液相色谱大规模拆分和手性药物质量控制这一关键支撑技术的国产化,并且极大得降低手性柱的生产成本。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对我国传统的外消旋药物转化为单一对映体药物、手性药物的研制和开发、提升我国传统的医药工业的技术水平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 新型血液净化材料的研制
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健康,而且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生物医用材料和医疗器件的开发,首先针对我国高发的重大疾病如急性肾病、重症肝炎和红斑狼疮等至今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发展制备了多种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免疫吸附材料和胆红素吸附材料。血液净化疗法作为一种过渡疗法被用来辅助治疗威尔森氏症,研究团队发展制备了具有特异性吸附铜离子的高分子微球,为体内血液中其他有毒重金属离子的去除奠定基础。
这些技术通过技术转让等形式在山东威高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不仅提升了企业技术质量水平,还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对提高人民生活健康水平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胆红素吸附材料
3. 鹿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鹿是东北三宝之一,东北是我国最大的梅花鹿和马鹿养殖基地。鹿全身都是宝,鹿产品作为名贵滋补品在我国有悠久历史,但我国鹿产品的加工一直沿用传统的方法,技术水平低下,影响并限制了鹿茸在医药、健康领域的应用。我们团队长期致力于鹿生物功能组分的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已完成以鹿血为原料的具有降血压、增强免疫力功能的鹿血肽制备技术产业化、以鹿皮、鹿筋为原料的鹿胶原蛋白制备技术产业化;目前正在开展以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增强记忆力、免疫调节、增强骨密度等活性为靶标的鹿茸、鹿骨、鹿胎、鹿尾活性组分的制备研究。
3.1 鹿血肽制备技术
以鹿血为原料,采用酶解技术将鹿血中的大分子、不具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制备得到具有降血压、增强免疫力功能的小分子的鹿血蛋白活性肽。鹿血蛋白活性肽制备技术于2009年通过了辽宁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意见“该项技术将现代生物技术成功应用于传统中药的开发,制备技术和工艺合理可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技术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并已在抚顺市九九鹿业实现产业化,产品于2013年获得保健食品批号“国食健字G20130644”。本项目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传统滋补品鹿血进行创新性开发,项目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1)将鹿血蛋白与鹿血血红素分离,使鹿血血红素保留了鹿血固有的补血功能;(2)以生物酶解为核心的鹿血活性肽制备技术反应条件温和,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鹿血中固有的活性组分;(3)酶解技术使包含在鹿血蛋白中不显示生物活性的肽段的活性位点显露,不仅增强了鹿血原有的增强免疫力功能,而且还增加传统的鹿血不具有降血压的新功能。该技术获得2015年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鹿血肽及其产品
3.2鹿胶原肽制备技术
我国鹿产品主要以产茸为主,鹿场每年都有大批不产茸的鹿被淘汰,从而产生大量的鹿皮资源,亟需新技术新方法开发鹿皮的新功能。本团队以鹿皮、鹿筋为对象开发了多步、多酶法鹿胶原肽制备技术,旨在将鹿皮中胶原蛋白降解为小分子的鹿胶原肽,鹿胶原肽可用于膳食补充剂或美容行业,为鹿资源开发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该技术利用生物酶具有专一性强、效率高等特点所设计的工艺过程,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工艺绿色环保、产品收率高、分子量可控等特点。该技术已在抚顺、西丰等地实行产业化。
与目前主要胶原肽原料鱼皮、猪皮、牛皮相比,鹿皮具有脂肪含量低、生物安全性高等特点,因此是理想的胶原肽的制备原料。该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鹿皮简单熬制的加工工艺,可将产品制备成为口服液、粉剂、片剂等不同剂型,方便了使用者食用同时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项目的实施改变了鹿产业以取茸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在不影响鹿业现有产品收获的同时增加了鹿胶原肽新产品,提高了鹿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鹿胶原蛋白及其产品
查看详细
水产设施养殖与装备工程研发团队
水产设施养殖与装备工程研究团队致力于集约化循环水养殖设施装备与福利化养殖机理研究。提出了循环水养殖系统“ARE”设计三...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水产设施养殖与装备工程研发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刘鹰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水产养殖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贤
办公电话:0532-82898031
手 机:15063092520
E-mail:lixian@qdio.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团队介绍
水产设施养殖与装备工程研究团队致力于集约化循环水养殖设施装备与福利化养殖机理研究。提出了循环水养殖系统“ARE”设计三原则,创新研发了系列水处理新工艺,填补了产业空白,成功构建了精准型、标准型、简约型三种适宜不同养殖企业需求的海水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生产新模式,在国内沿海7个省市得到应用,推广面积达30余万m2,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初步查明了重要海水生物高密度养殖条件下的生理生态学特征,确定了基于动物福利(Welfare)的循环水养殖关键环境参数,发展了海水工业化养殖新生产体系相关理论,提升工业化循环水健康养殖管理与高效精准生产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水产高效养殖设施装备研发与创新
● 集约化养殖系统生物与环境互作机理
● 蓝色农业精准生产与福利养殖
● 循环水养殖生物行为生态与生长代谢机制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 水产高效养殖设施及装备的研发创制
工业化养殖系统高度依赖设施设备,通过采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与生物工程,大量引用前沿技术,最高单产可达100 kg/m3,由于海水养殖和育苗生产具有大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因此,要使技术真正为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接受,必须立足中国国情,研究开发“经济(造价低)、实用(满足生产功能要求)、好用(生产管理方便)”,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生产需求的设施设备。根据生产需求,面向生产实际,开发了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养殖、育苗专用水处理设施设备,已获得授权的18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填补了国内空白。建立了能进行水质参数采集、分析、处理和工程控制的基础平台,研发了水质环境的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提出了一种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监测鱼在DO和TAN剧烈波动条件下行为和体色变化新方法,建立了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智能管理化的养殖环境信息全面感知、养殖个体行为实时监测、装备工作状态在线监控、现场作业生产智能管理的数字化生产基础体系,相关成果获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登记3项。
工业化养殖系统典型水处理设备
自动投饵系统
2. 海水鱼循环水高效绿色生产体系研究与应用
水产养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2013年海水养殖产量达1739.25万吨,占世界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九年来,在国家86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围绕重要海水鱼类(石斑鱼、大西洋鲑、鲆鲽鱼类)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生产体系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取得5项创新成果:(1)提出了循环水养殖系统“ARE”设计原则,系统研究了生物膜种群组成和结构特征,阐述了其变化规律与净化效果关系,发明的新型载体填料耐腐蚀性强、氨氮去除效率高,通过集成创新,创制了载体填料、锥式增氧、高效排污等15项设施设备,促进循环水设施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2)研发了鲆鲽鱼类生态高值饲料,使养殖水体中有害氮(氨氮+亚硝氮)降低55.2-68.4%、氨氮降低31.5%以上;鱼类消化、免疫机能提高;(3)分离了三种鱼养殖系统的细菌300余株,其中20余株菌株为新分类单元,建立了病害档案与病原库,提出了循环水养殖鱼病生态防治方法,制订了绿色生产技术规范;构建了贝—藻耦合废水处理系统;在水处理系统中耦合大型藻生物反应器单元,对养殖水进行生态修复与循环利用。(4)研发了精准型、标准型、简约型三种循环水养殖系统,设计和首次系统运用了智能化水质在线监控系统和设施设备运行自动管理系统;(5)将上述技术通过综合集成形成生产体系,创新运用于生产,系统造价较国际同类系统降低60%以上,半滑舌鳎、石斑鱼、大西洋鲑鱼的平均养殖承载量分别达到20kg/m2,41.06kg/m3和40kg/m3,较池塘产量提高3-20倍,产品绿色优质,养殖废水处理排放达标,鲆鲽鱼生态高值饲料较国际同类产品降低成本27.3%。成果已在山东、河北、福建、辽宁、上海、天津等省市进行推广应用,面积约30万平方米,促进企业增收5.5亿元,节约水资源量15.5亿m3。
天津海发珍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西洋鲑养殖基地
3. 贝类高效循环水绿色生产体系研究与应用
牡蛎苗种的工业化循环水高密度养殖是一种节能低排,健康高效的新型育苗模式。团队在深入研究牡蛎幼虫摄食与运动行为学基础上建立了牡蛎苗种高密度循环水养殖设施与工艺,包括一整套适合高密度养殖条件下牡蛎幼虫摄食和生长的养殖设备,以及相应的投喂管理方法。该工艺实现了牡蛎眼点幼虫培育密度在50个/ml以上,与传统的水泥池育苗相比,单位水体的苗种产出数量提高10倍以上,饵料利用效率提高2倍以上,有效降低了水热能损耗超过70%,管理更便捷高效,生产劳动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和提高。
该技术创新设计了贝类幼虫高密度循环水培育设施,设备易组装、易清洁、无死角、能耗低、幼虫培育密度高,从理论上揭示了流速和滤鼓面积等参数设定的依据,实现了饵料、海水的封闭循环利用,系统高度可控,水环境稳定性好。目前,该套设施设备已在广西、厦门、烟台等多地进行中试应用推广。
牡蛎幼虫高密度培育设施在厦门中试应用
牡蛎幼虫高密度培育设施在烟台中试应用
查看详细
海洋动物分子遗传、发育与进化研究团队
本研究团队致力于海水鲆鲽鱼类发育生物学、遗传育种及育种新途径研究。通过染色体操作技术包括雌核发育及多倍体诱导和培养,进...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海洋动物分子遗传、发育与进化研究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尤锋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水产养殖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吴志昊
办公电话:0532-82895801
手 机:18561383123
E-mail:wzhwzh0123@163.com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团队介绍
本研究团队致力于海水鲆鲽鱼类发育生物学、遗传育种及育种新途径研究。通过染色体操作技术包括雌核发育及多倍体诱导和培养,进行鲆鲽鱼类快速良种创制研究。首先研究确定雌核发育以及多倍体诱导等染色体操作技术在鲆鲽鱼类中的诱导条件,进而针对规模化生产进行参数优化,建立或完善了牙鲆、大菱鲆等鲆鲽鱼类同质、异质雌核发育及三倍体规模化诱导技术体系。目前已经拥有雌核发育家系/群体近40个,加快了种质提纯的速度,进而为快速良种创制提供了基础。同时,以重要海水养殖鱼类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其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还开展病原检测、疾病诊断、疫苗研发、免疫接种等相关制品研制与技术开发研究,为健康养殖提供产品与技术支撑。可以转移转化的科研成果主要有海水鲆鲽鱼类三倍体规模诱导培育、性别控制等技术,以及病原检测、疾病诊断和疫苗中试技术等。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海水鲆鲽鱼类良种快速选育技术;
● 海水鲆鲽鱼类性别控制及三倍体规模化诱导技术研发;
● 海水鱼类群体遗传学及遗传标记开发研究;
● 海水养殖鱼类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与试剂盒研发;
● 海水养殖鱼类用疫苗制备、接种技术研发。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1. 鲆鲽鱼类三倍体规模化诱导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本课题组对牙鲆、大菱鲆等鱼类三倍体规模化诱导技术进行了研发,建立了三倍体规模化诱导技术体系,得到的后代三倍体率可达98%以上,并降低了诱导效应,提高了成活率。通过与威海圣航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将该技术进行了推广应用,规模化生产大菱鲆三倍体受精卵。并将三倍体受精卵推广至山东荣成、日照、天津以及辽宁等地养殖场,合计培育出三倍体苗种约120万尾,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新增苗种产值150余万元。同时,在鲆鲽鱼类中开展了四倍体人工诱导的研究,对大菱鲆和牙鲆四倍体诱导条件进行了摸索,通过单因子及正交实验优化了诱导条件,甚至尝试进行了大菱鲆四倍体批量化诱导和培育,并对诱导组发育、成活及其倍性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跟踪,期望能突破四倍体获得技术,为实现海水鱼类真正的三倍体规模化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材料支持。
牙鲆(上)、大菱鲆(下)三倍体鱼苗培育情况
2.鱼用疫苗免疫接种技术开发与应用
本课题组以我国养殖地区特征病原为对象,制备具有高保护效果的灭活油乳化疫苗制品,与传统化学药物、抗生素等药品相比,具有预防疾病发生、生物安全风险低、免疫效果稳定等特征,极大地降低了食品安全与环境安全问题。同时,研制了鱼用疫苗接种相关设备,极大地提高了接种效率、降低了对鱼的创伤,使得在生产中开展大规模疫苗接种成为现实。相关技术通过项目合作形式,与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烟台绿叶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合作,降低了养殖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了企业养殖技术水平。
鱼用育苗制品
鱼用疫苗规模化免疫接种
查看详细
对虾遗传育种创新团队
本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对虾的遗传育种学研究,系统开展了对虾繁殖与发育、性别调控、基因组学、分子遗传与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具备...
团队信息
课题组名称:对虾遗传育种创新团队
课题组网址:
负责人:相建海
工作单位:海洋研究所
学科领域:水产养殖
课题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李富花
办公电话:0532-82898571
手 机:13792839758
E-mail:fhli@qdio.ac.cn
科技处院地合作联络人员
姓 名:王子峰
办公电话:0532-82898869
手 机:13792871528
E-mail:wangzifeng@qdio.ac.cn
团队介绍
本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对虾的遗传育种学研究,系统开展了对虾繁殖与发育、性别调控、基因组学、分子遗传与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具备深厚的对虾遗传学与育种学理论基础,在对虾遗传性状解析、繁殖发育调控、品种培育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同时本课题组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对虾的基因组测序研究,获得了海量的基因组序列数据,运用分子遗传学的原理开发了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为进一步进行对虾的分子育种、提高育种效率、加速良种培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 对虾繁殖与发育研究
● 对虾性别控制研究
● 对虾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 对虾分子遗传育种研究
典型转移转化项目案例
凡纳滨对虾新品种“科海1号”培育和推广
本课题组与海南东方中科海洋生物育种有限公司合作,历经七年的家系选育,培育出凡纳滨对虾新品种“科海1号”(品种登记号GS01-006-2010),科海1号”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特点,在水产养殖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
科海1号新品种证书
依托于转移转化企业“海南中科海洋生物育种有限公司”,以海南和天津作为南北方的推广基地,累计培育“科海1号”健康虾苗300余亿尾,在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广东、海南等地累计推广养殖40多万亩,产值2亿元。
对虾育种基地和育种车间
科海1号对虾养殖池塘
2.生长、抗病新品系的培育
为适应新形势下养殖户对于种质的需求,研发团队与海南广泰海洋育种有限公司合作,在已有的选育群体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发,利用现代分子标记技术,结合数量遗传育种理论,培育兼具生长优势和抗性优势的新品系,目前该品种已经选育到第六代,在生长和抗病力方面表现出了较大的优势,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培育的“广泰品系”已经在天津、辽宁、山东东营地区进行示范养殖和推广,取得了很好的养殖效果。
“广泰”亲虾培育
“广泰"健康虾苗
查看详细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